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20:3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1:35
辛亥*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制度,是一次伟大的*运动。辛亥*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
它在*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一、*导火索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均已经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共进会主要集中于新军八镇第16协第32标发展会员。武昌起义时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新兴知识阶层的*组织,新军士兵是发动*的潜在力量,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以新军士兵作为主要工作对象。
1911年4月27日,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牺牲者多为同盟会精英,当中包括有支持中国*的日本人。
1911年5月8日,清朝廷成立皇族内阁,显示出清统治者毫无立宪诚意,令各地立宪派大失所望。5月9日,清*实行铁路国有*,宣布收回由民间出资建造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这一举措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掀起了四省保路运动,尤以四川最为强烈。
6月17日,四川民间各团体成立“四川保路同志会”,推举四川谘议局议长 蒲殿俊为会长,副议长罗纶为副会长,张贴文告,四处讲演,甚至上京*。8月5日,在成都召开川汉铁路股东特别大会,8月24日,群众开展罢市罢课,9月1日,在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议的号召下,开展抗粮抗捐活动。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保路同志会领袖,封闭铁路公司和同志会。这一举措激起了大量群众到四川总督衙门*,赵尔丰下令清兵弹压,打死30馀名*群众,酿成成都血案。9月8日,成都附近农民在同盟会和会党组织阁老会的领导下组成保路同志军起义,围攻省城,与清兵交战,附近州县群众纷纷响应,几天内队伍发展到20多万。9月25日,“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同盟会成员王天杰、龙鸣剑等人领导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清朝*得知激起民变,成都被围后,非常惊恐,忙将四川总督赵尔丰免职,并调渝汉铁路督办端方署理四川总督,率一部分湖北新军入川。
二、*经过
1.武昌起义
湖北新军原为张之洞所练的“江南自强军”,中下层军官不少曾官费派日留学,因而遍布*党人。当中以共进会及文学社两个*团体渗透最广。保路运动酿成民变后,端方奉命率湖北新军入四川*。此时,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武汉的防务非常空虚,*党人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好机会。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由双方负责人和新军代表60馀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会上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被推举为总指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被推举为参谋长。共进会负责人刘公被推举为*筹备处总理。起义总指挥部设于武昌小朝街85号文学社机关,正值筹备处设于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起义机关定为1911年10月6日(旧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后因准备不足,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6日。
10月9日共进会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时发生事故,孙武被炸伤。*巡捕前来搜查,受伤的孙武和其他人脱逃,但起义的文件,旗帜等被搜走,并在相邻的刘公住所内带走了刘公的弟弟刘同。湖广总督瑞澄闻得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搜捕*党人。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闻讯后,决定当夜发动起义,并派人给各营送信。当日晚彭楚藩、刘复基在起义总指挥部被捕、杨宏胜在运送弹药的路上被捕,10月10日晨三人被斩首。
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相当于班长)熊秉坤等人决定提早起义,并拉来队官(相当于连长)吴兆麟作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参谋长。1911年10月10日(农历8月19日)晚间八时(此时事发已无可考证,只能确定是日暮以后午夜以前事发),程定国(旧说是熊秉坤较为正确)发出武昌起义的第一*,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继而深受文学社共进会等*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同响应。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
10月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谘议局大楼会议厅,新军八镇十五协二十九标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商讨组建军*和推举都督人选。除*党人吴醒汉、徐达明等十馀人外,还邀请谘议局议长汤化龙、副议长张囯溶以及议员,还有旧军官吴兆麟参加。会议请汤化龙主持。吴兆麟提议由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督,立宪派一致拥戴,部分*党人也因为黄兴、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害,孙武被炸伤,蒋翊武*逃跑,没有更好的人选表示同意,因此会议通过了以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一说为总参议)。
11日上午,武昌全部光复。晚上成立谋略处。在谋略处的主持下,宣布成立中华民**鄂军都督府(即中华*湖北军*),公布军*檄文和《安民布告》,宣布改国号为中华*,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宣统三年改为黄帝纪元4609年。军*建立参谋部、军务部、政事部、外交部。以谘议局大楼为办公地,以十八星旗为军旗。谋略处以军*名义发布《布告全国电》,《通告各省文》等文告通电全国。
10月12日,*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光复汉阳;随后赵承武率起义军攻占汉口。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军手中。
2.袁世凯出山
10月14日,经奕劻、徐世昌、那桐保举,监国摄政王醇亲王载沣任命两年前被罢黜,现在彰德养病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托病不就。10月22日湖南独立。10月23日江西九江独立。10月27日任命袁为钦差大臣,统率北洋军向武汉进攻。袁督师到鄂,驻节孝感萧家港。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称病上奏辞职。11月1日,摄政王载沣*解
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为内阁总理大臣组阁。
11月2日,在攻下汉口之后,袁世凯便按兵不动,开始暗中与南方议和。11月3日清*颁布《*重大信条十九条》。11月6日,宣统帝下罪己诏,释放*党刺客汪兆铭、黄复生、罗世勋。11月13日,袁世凯带卫队抵京任内阁总理大臣。11月16日,组成袁世凯内阁。12月6日,袁世凯迫使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12月16日,调冯国璋来接替禁卫军总统,解除良弼禁卫军第一协协统职,调禁卫军炮队支援围剿山西*军,分散禁卫军力量,又用准备出征的名义把禁卫军调出城外,派段芝贵另编拱卫军,驻扎城里。北京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到12月1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之前,当时关内18省都发生过武装起义,其中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独立,只有直隶、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东、甘肃境内宁夏地区都曾宣布独立,后被袁军控制。
3.*后续发展
11月8日,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关宣布起义。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桢任总司令。11月11日,联军司令部在镇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总司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联军相继攻占乌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保城等据点。12月1日晚,张人骏、铁良在下关乘上日本兵舰,狼狈不堪地逃离南京,住进了上海租界。张勋则率领残兵2000余人,出汉西门经大胜关渡江逃往徐州。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12月2日一举攻占南京城(南京之战)。至此,长江以南全部为*军据有。
清海军反正11月中旬,进攻武昌的清海军反正。海军提督萨镇冰,与黎元洪是师生,舰队参谋汤芗铭与汤化龙是昆仲,被劝反正。11月中旬,各舰自武昌下驶九江,萨镇冰称病离舰赴上海治病,黄钟瑛任舰队司令,经九江林森劝说,舰队归附*军。
4.列强的中立与调停
12月2日,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斡旋,武汉*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
5.南北议和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为诱胁*军向袁世凯妥协,向湖北军*多次试探,11月26日由英国驻汉口总领事葛福出面“调停”,向湖北军*提出议和条件。湖北都督黎元洪等以军事失利,竭力主张妥协。
1911年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双方代表随即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举行谈判。伍廷芳代表*军方面提出:清朝皇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等条件;唐绍仪代表袁世凯向*军进行要挟。与此同时,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帝国主义对议和施加压力,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促使双方尽快达成协议。混入*阵营的旧官僚和立宪派也竭力把南方引向拥袁的道路。在内外胁迫下,*势力作出让步,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当大总统。*势力对袁世凯的妥协退让,终于导致了辛亥*的失败。
6.南京临时*
12月11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在上海和汉口两地的17省代表来到南京,继续商讨建立**事宜。12月14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根据《中华*临时*组织大纲》选举总统,此时代表们分成支持在湖北立首功的黎元洪以及支持黄兴两派,相持不下。12月15日,代表获悉袁世凯赞成共和,决定暂缓选举临时总统,虚位以待袁世凯反正。
12月25日,孙文从法国马赛回国抵达上海。孙文由于有着比较高的威望,受到许多*团体的支持,成为众望所归的总统人选。立宪派和旧势力也认为孙文是在争取袁世凯反正之前的总统人选。12月28日,在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选举预备会。12月2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江苏咨议局会议厅召开选举临时大总统会。临时大总统根据《中华*临时*组织大纲》第一条:“临时大总统,由各省都督代表选举之;以得票满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选出。参加选举的有直隶、奉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十七省代表四十五人,孙文获得十七张有效票中的十六票,当选为第一任中华*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文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成立,并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书”中强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月2日,孙文通告各省废除阴历,改用阳历,以中华*纪年,1912年为中华*元年。1月3日,各省代表会议推选黎元洪任临时副总统,并通过了孙文提出的临时*内阁各部总长、次长名单,正式组成中华*临时*。临时*下设十个部,陆军部总长黄兴兼任参谋本部总长,海军部总长黄钟瑛,外交部总长王宠惠,司法部总长伍廷芳,财政部总长陈*,内务部总长程德全,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实业部总长张謇及交通部总长汤寿潜。此外,总统府秘书长胡汉民,法制*宋教仁,印铸*黄复生。1月11日,各省代表会议通过以《中华*临时*组织大纲》为纲领,以南京为临时首都,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中华*国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1月28日各省代表会议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代表会为任参议员,推林森、陈陶遗任正副议长。
7.清朝灭亡
12月6日,袁世凯迫使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
1月2日,清将领姜桂题、冯国璋、张勋、张怀芝、曹锟、王占元、陈光远、李纯、王怀庆、张作霖等十五人电内阁,誓死反对共和,请饬各亲贵大臣将在外国银行所存款项提回,接济军用。同日,京东发生滦州起义。
1月3日,陆征祥等驻外各使节电请清帝退位。1月5日,段祺瑞自汉口退驻孝感。
1月7日,清第一军总参赞官靳云鹏自汉口到北京,谋联合各军,要求共和。同日,日本轮船密运步*一万二千枝,子弹二千万发,机关*六挺,山炮六门抵南京。
1月10日,清军王怀庆*滦州起义。
1月12日王公会议,奕劻主依优待条件交出政权,载泽、载洵、善耆及恭亲王溥伟反对,并与良弼、铁良、毓朗等决组宗社党与南方对抗。
1月16日,袁世凯在下朝的路上,在东华门丁字街遭到京津同盟会分会组织的*暗杀,炸死袁卫队长等十人,袁幸免于难。
1月20日,南京临时*向袁世凯正式提出清室优待条件。
1月22日,孙文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赞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宫的进程。袁世凯以利害游说和买通庆亲王奕劻和那桐,并以金钱贿赂隆裕太后身边受宠的太监张兰德(人称小德张),威吓隆裕太后称大势已去,如果*军杀到北京,则皇室生命难保,而若同意让位,则可有优待条件。
1月22日,英国公使朱尔典会同法、俄、日公使声明赞成清室退位。美国不愿干涉内政,不曾参加。
1月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将领共47人联名致电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皇室、王族及满蒙回藏各族的优待条件,陈情“即此停战两月间,民军筹饷增兵,布满各境,我军皆无后援,力太单弱,加以兼顾数路,势益孤危”,要求“恳请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到2月2日为止,联名增加到50人。
1月29日,召开清廷御前会议,会上决定退位,以取得*党人的优待条件。2月3日,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
2月4日,段祺瑞联合王占元、何丰林、李纯、王金镜、鲍贵卿、李厚基、马继增、周符麟等共九人发出要求共和的第二电,专致“近支王公、诸蒙古王公、各府部院大臣”,声言“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
2月10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件》和张謇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优待条件第一部分即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一,大清皇帝尊号不废,**待之以外国君主之礼。
二,*每年拨四百万元供皇帝支出。
三,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四,清王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派兵保护。
五,德宗崇陵所有产用经费由*支出。
六,宫内执事之人,继续留用,唯不得招阉人。
七,皇室私有财产,由*派兵保护。
八,禁军编入*陆军。
除上述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八条外,还有清皇族待遇之条件四条,及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七条。
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和*迫下,宣统帝溥仪的母后隆裕太后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发布《逊位诏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
《退位诏书》由张謇起草,并由临时参议院通过,但其中,“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为袁世凯手下所添加。至此,大清帝国正式终结,并被中华*取代与继承。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
8.临时大总统
宣统退位后,1912年2月13日孙文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议决临时*仍设在南京,并电袁前来受职;未受任前,政务仍由孙总统继续执行。袁世凯以北京兵变为由,坚持迁都北京。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解任,4月2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迁往北京,4月4日临时参议院议决该院迁往北京。
3月8日临时参议院又通过《中华*临时约法》,试图通过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加以*。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5月,北京临时参议院讨论国旗统一案。5月14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国旗,以五色旗左方上角占全旗四分之一置十九星旗为陆军旗,以五色旗左方上角占全旗四分之一置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商旗适用国旗,陆军旗和海军旗。该案咨达袁世凯时,袁提出仍以十九星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6月5日获得临时参议院通过。6月11日,此案由袁世凯发布临时大总统令颁布施行。
三、*影响
1.*影响意义
辛亥*被中国*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推翻了满清*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当时成功的中国*党人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治国方案,遂按照美国*,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尽管因为现实社会条件的*和统治者们对约法的蔑视,例如孙文为约制袁世凯而随意更改《*约法》,袁世凯后来又因称帝而中止了约法,*初年民主共和*并未真正贯彻实施,但这毕竟是中国首次试图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的价值观得到了确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在辛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二千余年的帝制、*思想都没有在中国完全消除,而且还一度具有相当的社会基础。尽管中国*党声称在1949年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但一些人则认为,在实际运作上,所谓“真正的民主共和”还从来没有得以在中国全面实行——无论是北洋*、*的南京国民*、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
2.思想影响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的价值观和*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3.经济影响
此外,从辛亥*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党使中国*再度统一。长期的*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4.社会影响
辛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辛亥*虽然常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但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只*了社会顶层的满*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中转投向*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
辛亥*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参加辛亥*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这些人在辛亥*后仍然掌握权力。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因此辛亥*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辛亥*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
辛亥*对于十八世纪后的人口剧增,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5.生活文化影响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6.海外华人的影响
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华人介入中国的*活动是史无前例的,虽然*活动主要在于挽救中国,但这一行动已对当地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影想大致可以分为:马新华人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马新华人团结力量的增长 ,新思想的涌现 ,政党*的影响。
孙中山于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就任临时总统后,许多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中立派及保皇派分子转而支持孙中山。武昌起义后,马来亚和新加坡各地华人剪掉辫子,另一方面,在同盟会和孙中山的号召下,当地华人也积极捐款支持*运动。
当孙中山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展开*之前,当地华人是不团结的,常有帮派和籍贯的斗争。不团结阻碍了*思想的传播,帮派斗争影响华人社会的经济成长并阻止了不同方言集团的合作。
1906年,孙中山在吉隆坡主持同盟会支会成立仪式时发出警告说:当地华人的不团结最终将导致整个华人社会的崩溃。因此同盟会展开各种宣传活动,如阅书报社、夜校、戏剧表演,使到不同方言的集团为孙中山的*而在一起工作,这使得不同籍贯的华人有机会学习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以解决共同的难题。通过不间断的联系,华人的团结精神和国*识逐渐被加强和发展起来。1909年,在打巴成立的集群社就是灌输团结思想的组织。
另一项最主要的发展便是在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学校传播标准华语,主要目的在于打破使用以往的方言教学。这使得不同籍贯的华人间有了共同的媒介语。
孙中山的*思潮带为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带来了新的思想,冲击了华人传统的旧社会和旧传统。利他主义,舍己为群,平等和自由之观念因此不断传开。鼓励设立女子学校,女人被允许加入社会活动和参加孙中山*。
四、*意义
首先,辛亥*给封建*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60多年的*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及地方*,*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1:35
一、辛亥*的内容:
辛亥*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制度,是一次伟大的*运动。辛亥*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
二、辛亥*的意义:
辛亥*给封建*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60多年的*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及地方*,*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辛亥*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辛亥*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辛亥*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辛亥*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大的转折。列宁把辛亥*视为“亚洲的觉醒”。辛亥*在亚洲打响了民主的第一*。
三、辛亥*的影响:
*影响
辛亥*被中国*党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推翻了满清*及中国实行二千余年的封建皇权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在此之前的中国的历次起义都是以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而结束,但辛亥*却彻底推翻帝制,并试图建立新的**——共和制。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
思想影响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中,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的价值观和*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致使在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中一度出现*孔孟、“全盘西化”等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文化权威的消失,也造成这一代知识分子产生前所未有的焦虑感,因此如无*主义、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尤以具有明确进程的*主义)等具有完整系统的新价值体系,成为了大批中国知识分子的新信仰。
经济影响
此外,从辛亥*各省独立响应开始,中国进入长期的*混乱之中,除了袁世凯曾在二次*之后曾短暂大致统一全国之外,其他中华*的政权都未能直接统治整个中国(如号称统一的国民*只能收到五个省的税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国*党使中国*再度统一。长期的*及战乱,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化建设造成很大的阻碍。
社会影响
辛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辛亥*虽然常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但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而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只*了社会顶层的满*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中转投向*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
生活文化影响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海外华人的影响
马来半岛和新加坡华人介入中国的*活动是史无前例的,虽然*活动主要在于挽救中国,但这一行动已对当地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影想大致可以分为:马新华人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马新华人团结力量的增长 ,新思想的涌现 ,政党*的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1:35
1911年是农历的辛亥年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1:36
推翻了,封建主义的统治。但是*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给夺走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1:37
1、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