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12
共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26 02:26
若饮食上一句:若衣服。
出处:《弟子规》
节选: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译文: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方面不如他人,心里不必难过,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物质上的这些享受够用就好,知足才是真正的富。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懂视网 时间:2022-11-08 23:23
1、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的意思: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方面不如他人,心里不必难过,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物质上的这些享受够用就好,知足才是真正的富。
2、如果一味追求物质享受,跟人攀比,看别人穿名牌、时尚的衣服也要去赶时髦,看别人开名车、买大的别墅,心里又坐不住了,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花在逛街购物上,看到喜欢的款式就买,得到后很快又厌倦了。每天就这样生活在患得患失之中,把人生短暂的时间、有限的精力、辛苦赚来的金钱都用在了这些奢侈、浪费、享受上,这样子生活很累,烦恼痛苦都是自己找的啊!所谓“欲是深渊、欲不可纵”,假如让自己的欲望无限制地膨胀下去,就会带给你很大的痛苦,当你入不敷出的时候,想回头都相当困难,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明智的父母一定要防微杜渐,把孩子不健康的思想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一切都要谨慎于开始。父母同时也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勤俭治家的好榜样,这样就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我们这样去引导孩子,让他懂得知足,他这一生才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才不会崇尚虚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8 21:34
意思是当我们的衣服穿着、所吃的食物比不上别人的时候,我们不必因此而悲伤、不开心。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句话出自《弟子规》 第五章《信》。
原文;
《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74?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76。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译文:开口说话,诚信为先。欺骗和胡言乱语,不可使用。话多不如话少,说话事实求是,不要妄言取巧,不要讲奸邪取巧的话语、下流肮脏的词语,势利市井之气,千万都要戒之。没有得知*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知道*的传言,不可轻信而再次传播。
对不合理的要求,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轻易答应许诺,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说话时吐字清楚,语速缓慢,说话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不要当面说别人的长处,背后说别人的短处,不关自己的是非,不要无事生非。
看见他人的善举,要立即学习看齐,纵然能力相差很远,也要努力去做,逐渐赶上。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要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以警惕。只有品德学识才能技艺不如别人,应当自我激励,自我磨砺,自我提高。
如果是穿着饮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忧愁。如果听到别人的批评就生气,听到别人的称赞就欢喜,坏朋友就会来找你,良朋益友就会离你而去。听到他人称赞自己,唯恐过誉。听到别人批评自己,欣然接受,良师益友就会渐渐和你亲近。
不是存心故意做错的 ,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知错改过,错误就会消失。如果掩饰过错,就是错上加错。
扩展资料;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弟子规》全书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8 21:34
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方面不如他人,心里不必难过,更没有必要忧虑自卑。物质上的这些享受够用就好,知足才是真正的富。
作者:李毓秀(1647-1729),字子潜,号采三。山西省新绛县龙兴镇周庄村人,生于清代顺治年间,卒于雍正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的人生经历平实,性情温和豁达,因而缺少传奇故事。史料记载,在年轻的时候,李毓秀师从同乡学者党冰壑,游学近二十年。科举不中后,就放弃了仕进之途,终身为秀才,致力于治学。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动是教书。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他的著作还有《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孺夫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出处:《论语》
简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学《弟子规》,一般的人听到"弟子",他会有错误的认知,觉得是谁学的?小孩学的。其实这个"弟子"不是指小孩,弟子是指圣贤人的学生都叫弟子。北京弟子规教育培训中心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规"也是会意字,左边一个"夫",右边一个"见",叫大丈夫的见解。当然大丈夫的见解一定是随顺圣贤教诲,也就是人生的真理,来做事、来处事待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8 21:35
这里是讲衣服上面、饮食上面如果不如人家的好,不要心里生悲哀难过。为什么?因为真正学道的人,真正有品格的正人君子,他所羡慕的不是这些衣服饮食。他所羡慕的是人的德、学、才、艺,前面刚才讲的那四条,他所羡慕的是道。所以古人讲「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假如自己没有道,没有德行,没有学问,这是令人堪忧。不会因为衣服不够华美,饮食不够好,他会难过,这样的人就叫小人。你看我们真正学佛的人,特别是一些像我们的年轻人,走上圣贤教育的路子,我是也舍弃了我大学的工作,也不当教授了,来当圣贤教育的老师。现在是学讲经,要懂得学习君子谋道不谋食,虽然有很好的工资,但是要懂得那工资是谋食用,现在我们要谋的是「道」。哪怕是贫穷,哪怕是衣服、饮食不如以前,我们决定心里不能起丝毫的难过。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8 21:35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如果是穿着饮食不如他人,不要攀比忧愁;
读音:ruò yī fú ruò yǐn shí bù rú rén wù shēng qī
出自《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据国学学者王俊闳考证: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其中记录了孔子的108项言行,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8 21:36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是《弟子规》中“信”一节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的衣着打扮、生活饮食比不上他人时,可以不用担心、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