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的场景是怎样的–图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1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9 00:45
描绘的是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1.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2.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3.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上*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4.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5.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6.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远瞩的气概。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登飞来峰的场景是怎样的–图片。
描绘的是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1.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2.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
登飞来峰——情系山水的诗篇
作为《庐山谣》的续篇,李白在登飞来峰的这首诗歌中,仍然以独特的笔法、生动的形象、婉约的词藻,展现了他的感慨和洒脱。同时,这首诗也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赞美与升华,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索和感悟。可以说,《登飞来峰》是一首情感和思想共鸣的诗篇,也是一首富有人生哲理和感悟的佳作。诗篇的...
王安石最著名的一首诗
1.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是其著名的诗作之一,诗中描绘了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的景象,听说鸡鸣就能看到日升。他表达了不畏浮云遮挡视线的决心,因为他身处最高层,可以俯瞰一切。2. 在《泊船瓜洲》中,王安石描述了京口瓜洲之间的一水之隔,以及他与钟山之间只隔着几重山的距离。他感叹春风又绿江南...
王安石写的诗有哪些
王安石写的诗有很多,比较著名的有《泊船瓜洲》、《春夜》、《登飞来峰》等。王安石写的部分诗及其内容如下:1.《泊船瓜洲》此诗是一首经典的抒怀之作。诗中描述了诗人从瓜洲乘船渡江的场景,展现了他对未来的期盼和追求以及对国家的忧患意识。诗句中的意境深远,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诗云: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描绘出诗人登高望远的场景。次句“闻说鸡鸣见日升”,以传说中的鸡鸣日出之景,象征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既是对景物的描绘,...
《登飞来峰》的1、2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第一句“飞来山上千寻塔”的第一句写峰上古塔的高耸,写出自己的自足点之高。第二句是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场景
钱塘湖春行改写作文150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是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登飞来峰(是译文)
语文作文问题
写好场景,能渲染一种气氛,衬托人物的精神品质,挖掘事情的深层含意。《十里长街送总理》(见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13课)一文,写首都人民自发地聚集在长安街送别总理,场面十分感人。其场景描写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
赞美父爱如山的古诗句
3.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之句。这句诗从一个行人的视角出发,表达了王安石对父亲的思念和对父爱的感激,父亲是他在人生旅程中给予指引和支持的导航仪。4. 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谈笑封侯论英雄》中描绘了父爱如山的形象:“父慈母爱十分深,点检怜遇...
七下语文课后古诗赏析(人教版)
那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清平乐》张炎词以“悲秋”见长,离愁别绪,万感情怀皆可由秋景而发。如《清平乐》(候蛩凄断)即是一首“悲秋”名作。然而他的“伤春”之作也别具一格。一“秋”一“春”,景物不同,然其抒发的情怀却是同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