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9 13: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09:22
要看用在什么地方。
新,立木斤,斤是斧头,原义是“砍树”,即伐薪,后来专门出现了“薪”字,新的意思发生变化。(这与“北”字的变化相似,北字是两个人背靠背,就是“背”,打仗输了,军队背向而逃,古文叫“败北”。有了背字,北变成了单纯的方位词。)
在古文中,多数情况下新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差不多,是旧的反义词。不同的是,新字在古文中的用法需要注意。
使动用法:“让……变新”,如:新其衣帽(让他的着装变新);
特指时间(不久、刚刚):新故(死了不久)、新官(上任不久)、新婚、新议、新政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与“旧”相对应,如新娘不能对应旧娘。
1.原文:冯相与和相俱为朝中重臣。一日,和相谓冯相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其左足示之,曰:“九百钱。”和性急,顾谓小吏云:“吾靴何以耗一千八百钱?”因诟小吏,疑其有贪。继而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左右哄堂大笑。
翻译:冯相和和相都是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大臣.一天冯相对和相烁说:”你的靴子是新买的,它的价值是多少?”冯相举起他的左角给他看,说”九百个铜钱.”和相的性子比较急,回头对一个小官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要花费一千八百铜钱?”因此责骂那个小官吏,怀疑他有所贪污.紧接着冯相慢慢地举起他的右脚说:”这只也是九百铜钱.”左右的人都哄堂大笑.
2.盲 子 坠 桥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shǔn),竞竞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矣。
过者告之曰:“勿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操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shěn)三声,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翻译:
有盲人过干涸的溪流,在桥上失足坠落,两手攀住桥栏杆,战战兢兢抓紧,恐怕认为一旦失手堕入深渊。经过的人告诉他说:“不要怕,尽管放手下来,是实地。”盲人不信,抓着栏杆不停地哭号,后来时间久了, 盲人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苦自己呢?”
真理的大道其实很平实。那些在黑暗中守着迷茫,执著地呆在角落独自守旧的人,看看这故事应该省悟啊!
感:
勇于探索真理,前途总是一片光明!以不可知论,固守着陈旧的观念,否定一切科学和实证的现实,只能是自 欺欺人地寄希望于未知,又或是幻想的来世和天堂。
3.原文: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解释:张丞相喜好书法但不用功,当时的人们都笑话他,丞相对此表现的很镇定。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个好的句子,就拿起笔迅速写下来,整张纸上龙飞凤舞。他让侄子抄下来,到写得乱的地方,侄子看不懂写得什么,拿着纸去问他:“这是什么字?”丞相认真地看了许久,自己也认不出来,便责怪侄子:“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得什么了
4.【原文】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译文】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去。”
【读解】
真理原本是至简至约的,一半是因为我们理解的需要,一半是因为所谓“饱学之士”的炫耀门楣,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奥了。
“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这是我们时常可以听到的抱怨,或者说幽默。如果这抱怨发自一位勤勉的学生之口,那老师恐怕真要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哩。
其实,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是要恨无地洞可钻的。比方说, “人是什么?”“文化是什么?”不说人人都明白,一说人人都糊涂。 所以,博学详说不是为了炫耀渊博,故作深刻,而是为了深入浅出,出博返约。
教学如此,演说如此,舞文弄墨也莫不如此。
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博学详说归于简约。
博学评说是手段,归于简约才是目的。
1.体裁:记叙文(体裁没有寓言之说)
2.寓意:有个“千金市骨”的典故,大致讲述的是燕昭王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于是,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终日困惑。后来有个智者郭隗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大意是:古代有个君主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三年后发现一匹千里马,当君王手下携重金去买千里马的时候,马已经死了。于是就用五百金买下了死马的尸骨,此后不到一年君王买到了三匹千里马,便有了“千金市骨”的由来。假若千金才会招徕千里马的话,那么千里马的成本可谓相当的高昂,而在拥有一大群千里马后不合理的安置它们,或让其耕于农田,或让其老死槽间,或让其日行十里,这显然就是浪费千里马的脚力了,也有悖于千金市骨的初衷。因此我们不但要树立人才观念,更要合理的优化配置人才,用好的制度发挥人才优势。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
学奕》教学目标: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教学过程:一、粗读课文 设疑自究(一)、激趣导入1、老师复述《孟母三迁》典故,学生猜。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学生自读课本小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他和他的弟子共同汇编了《孟子》一书。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文章(1)、板书课题,质疑。
(2)、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题目(课件出示插图)。理解题目后还想知道什么?(二)、自读设疑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中谈感受(文言文难读、难懂)。3、老师范读(1)、听节奏,标出停顿和读错、读不准的字音。
(2)、你们听出刚才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总结朗读方法:朗读时速度比较慢,句中停顿多)4、学生同桌互相练读。5、指明朗读,注意正音:鸿鹄(hu) (fu)弗若与 弓缴(zhuo)6、哟,你们一下子似乎变成了满腹诗文的少年书生了!在熟读课文情况下还有什么疑问?7、生质疑。
二、精读课文 解疑合究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果方法恰到好处学起来会更省劲,让我们拿起课本一起读译文初读课文。2、小组合作,古文、译文对比阅读,解疑探究。
三、品读课文 质疑再究1、安静的思考,热闹的讨论,让老师觉得同学们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热情,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发言?(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汇报给大家听生:我发现文中有很多之,但是意思都不相同2、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3、鼓励学生在“之”字上批注字的意思或者在译文中画出对应的意思。
4、汇报交流△“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1)、引导学生对照译文,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图片,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
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交流对这每句话的理解,再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2)、大家读通了课文,现在有读懂了课文。
那么,同样是跟弈学棋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个人学得好?另一个人学不好呢? 生: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生:一个人学得很专心,另一个人想着怎么把天鹅射下来。
师:能读出他们各自的表现吗?(文中) 生:找句子 读师: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嘛?---------------为是其智弗若与?△“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2)、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一问一答的形式)5、他们俩对待学习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学弈》一文,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他们两人的表现?专心致志----------心不在焉一心一意----------三心二意聚精会神----------心猿意马一丝不苟----------东张西望6、表演读四、检测反馈 拓展延伸1、课文学到这儿,对你们来说一定有了很深的启迪,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是的,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来同学们,发挥我们的才能为生活中所有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创作几句警示语,为他们指明道路。2、学生自创警示语:五、推荐阅读 提高素养1、推荐阅读出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原文中未选入本课的一句话),同桌理解交流,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2、搜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读一读。
3、扩写或者创编故事。(假如两个人都专心致志,结果会如何?)附:板书设计学弈专心致志,学有所获三心二意,一无所得态度决定一切《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
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
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
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
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
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
“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
“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
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
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
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
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
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卫国有个姓束的,没有别的嗜好,专爱养猫。他家养了一百多只大大小小、颜色不同的猫。这些猫先把自己家的老鼠捉光了,后来又把周围邻居家的老鼠捉光了。猫没吃的,饿得喵喵直叫。束家就每天到菜场买肉喂猫。几年过去了,老猫生小猫,小猫又生小描。这些后生的猫,由于每天吃惯了现成的肉,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饱了就晒太阳,睡懒觉,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老鼠和自己负有捕鼠的天职。城南有家人家老鼠成灾。他们听说束家猫多,就借了一只猫回家逮老鼠。束家的猫看见地上那些乱窜的老鼠耸着两只小耳朵,瞪着两只小眼睛,翘着两撇小胡须,一个劲儿地吱吱乱叫,感到非常新鲜,又有点害伯,只是蹲在桌子上看,不敢跳下去捉。这家的主人看见猫这么不中用,气坏了,使劲把猫推了下去。猫害怕极了,吓得直叫。老鼠一见它那副傻样,估计没有多大能耐,就一拥而上,有的啃猫的脚爪,有的咬猫的尾巴。猫又怕又疼,使劲一跳,逃跑了。
[注释]
①举世之物——所有人世间的东西。举,全。
②咸(xián)无所好(hào)——全都不爱好。咸,全,都。好,喜爱。
③唯——只。畜xù——喂养。狸狌(líshēng)——狸猫、野猫。这里指猫。
④家东西——指住宅周围。
⑤嗥(háo)——野兽吼叫,这里指猫叫。
⑥束氏日市肉啖(dàn)之——束氏每天买肉喂养它们。日,每天。市,买。啖,吃,这里是喂。
⑦以啖肉故——因为喂养肉的缘故。以..故,因为..的缘故。
⑧辄(zhé)——立即,就。
⑨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吃饱了就舒舒服服(蹓跶),快快乐乐(玩耍)。已,完毕。与与如,走路安逸舒适的样子。熙熙如,和悦快乐的样子。
⑩南郭有士病鼠——城南有家人家闹鼠灾。病,忧虑,被某件事情*扰。
(11)假——借。
(12)鬣(liè)——这里指老鼠嘴角的胡须。
(13)磔磔然——吱吱地叫。磔磔(zhézhé),形容声音。
(14)意为异物也——以为是什么怪物。
(15)度(ó)——猜测、估量。
(16)啮(niè)——咬,啃。
(17)奋掷——拼命耸身往上跳,象东西波扔出去似的。
(1) (形声。从手,安声。本义:用手向下压或摁)
(2) 同本义 [press down]
按,下也。谓手抑物使下。——《说文》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项王按剑而跽曰。——《史记·项羽本记》
缇骑按剑而前。——张溥《五人墓碑记》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3) 又如:按电钮;按铃;按手印
(4) 控制;抑止 [control;restrain]
以按徂旅。——《诗·大雅·皇矣》
按强助弱。——《管子·霸言》
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吕氏春秋·召类》
何不按兵束甲。——《资治通鉴》
若街亭有兵把守,即当按兵不行。——《三国演义》
(5) 又如:按下此事不提;按不住心头怒火
(6) 考察,考验 [examine]
按诛五人。——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影胡公按部。——《明史·海瑞传》
(7) 又如:按杀(查实处死);按讨(查验究治)
(8) 打 [strike]
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
(9) 又如:按曲(击节唱曲);按键;按拍(打拍子);按板(拍击板眼);按鼓;按丝竹;按乐;按风琴
(10) *** ,用手在人身上推、捏、揉 [massage]
其治导引按蹻。——《素问·异法方宜论》
按金驹,立长沟,枇杷落尽茱萸秋。——袁宏道《拟古乐府》
(11) 又如:按跷(抚摩导引)
(12) 巡视 [perambulate]
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旧塞。——《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3) 又如:按察(巡行视察);巡按(官名);按察司(官名。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明、清时一省的司法和检察机关);按临(按察考核;巡行到达)
(14) 通“安”。安置;安定 [emplace;resettle;arrange for]
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汉书·高帝纪》
按抚柔氐三千余落,拨徙以实关中。——《三国志·郭淮传》
这样可以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09:22
要看用在什么地方。
新,立木斤,斤是斧头,原义是“砍树”,即伐薪,后来专门出现了“薪”字,新的意思发生变化。(这与“北”字的变化相似,北字是两个人背靠背,就是“背”,打仗输了,军队背向而逃,古文叫“败北”。有了背字,北变成了单纯的方位词。)
在古文中,多数情况下新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差不多,是旧的反义词。不同的是,新字在古文中的用法需要注意。
使动用法:“让……变新”,如:新其衣帽(让他的着装变新);
特指时间(不久、刚刚):新故(死了不久)、新官(上任不久)、新婚、新议、新政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与“旧”相对应,如新娘不能对应旧娘。
1.原文:冯相与和相俱为朝中重臣。一日,和相谓冯相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其左足示之,曰:“九百钱。”和性急,顾谓小吏云:“吾靴何以耗一千八百钱?”因诟小吏,疑其有贪。继而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左右哄堂大笑。
翻译:冯相和和相都是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大臣.一天冯相对和相烁说:”你的靴子是新买的,它的价值是多少?”冯相举起他的左角给他看,说”九百个铜钱.”和相的性子比较急,回头对一个小官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要花费一千八百铜钱?”因此责骂那个小官吏,怀疑他有所贪污.紧接着冯相慢慢地举起他的右脚说:”这只也是九百铜钱.”左右的人都哄堂大笑.
2.盲 子 坠 桥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shǔn),竞竞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矣。
过者告之曰:“勿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操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shěn)三声,曰:“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翻译:
有盲人过干涸的溪流,在桥上失足坠落,两手攀住桥栏杆,战战兢兢抓紧,恐怕认为一旦失手堕入深渊。经过的人告诉他说:“不要怕,尽管放手下来,是实地。”盲人不信,抓着栏杆不停地哭号,后来时间久了, 盲人失手掉到地上。便自嘲道:“呵!早知道是实地,何必(这么)久苦自己呢?”
真理的大道其实很平实。那些在黑暗中守着迷茫,执著地呆在角落独自守旧的人,看看这故事应该省悟啊!
感:
勇于探索真理,前途总是一片光明!以不可知论,固守着陈旧的观念,否定一切科学和实证的现实,只能是自 欺欺人地寄希望于未知,又或是幻想的来世和天堂。
3.原文: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致余忘之。"
解释:张丞相喜好书法但不用功,当时的人们都笑话他,丞相对此表现的很镇定。有一次,他得到了一个好的句子,就拿起笔迅速写下来,整张纸上龙飞凤舞。他让侄子抄下来,到写得乱的地方,侄子看不懂写得什么,拿着纸去问他:“这是什么字?”丞相认真地看了许久,自己也认不出来,便责怪侄子:“你为什么不早问?以至于我都忘记了写得什么了
4.【原文】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译文】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去。”
【读解】
真理原本是至简至约的,一半是因为我们理解的需要,一半是因为所谓“饱学之士”的炫耀门楣,使它们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奥了。
“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这是我们时常可以听到的抱怨,或者说幽默。如果这抱怨发自一位勤勉的学生之口,那老师恐怕真要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哩。
其实,在很多问题上,我们都是要恨无地洞可钻的。比方说, “人是什么?”“文化是什么?”不说人人都明白,一说人人都糊涂。 所以,博学详说不是为了炫耀渊博,故作深刻,而是为了深入浅出,出博返约。
教学如此,演说如此,舞文弄墨也莫不如此。
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博学详说归于简约。
博学评说是手段,归于简约才是目的。
1.体裁:记叙文(体裁没有寓言之说)
2.寓意:有个“千金市骨”的典故,大致讲述的是燕昭王想招揽人才,而更多的人认为燕昭王仅仅是叶公好龙,不是真的求贤若渴。于是,燕昭王始终寻觅不到治国安邦的英才,终日困惑。后来有个智者郭隗给燕昭王讲述了一个故事,大意是:古代有个君主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三年后发现一匹千里马,当君王手下携重金去买千里马的时候,马已经死了。于是就用五百金买下了死马的尸骨,此后不到一年君王买到了三匹千里马,便有了“千金市骨”的由来。假若千金才会招徕千里马的话,那么千里马的成本可谓相当的高昂,而在拥有一大群千里马后不合理的安置它们,或让其耕于农田,或让其老死槽间,或让其日行十里,这显然就是浪费千里马的脚力了,也有悖于千金市骨的初衷。因此我们不但要树立人才观念,更要合理的优化配置人才,用好的制度发挥人才优势。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
学奕》教学目标:1、学会三个生字,理解语句意思,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3、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背诵。教学过程:一、粗读课文 设疑自究(一)、激趣导入1、老师复述《孟母三迁》典故,学生猜。
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学生自读课本小资料: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孔孟”他和他的弟子共同汇编了《孟子》一书。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经典文章(1)、板书课题,质疑。
(2)、引导学生看插图理解题目(课件出示插图)。理解题目后还想知道什么?(二)、自读设疑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中谈感受(文言文难读、难懂)。3、老师范读(1)、听节奏,标出停顿和读错、读不准的字音。
(2)、你们听出刚才老师在读这篇文言文时与白话文有什么不同吗?(总结朗读方法:朗读时速度比较慢,句中停顿多)4、学生同桌互相练读。5、指明朗读,注意正音:鸿鹄(hu) (fu)弗若与 弓缴(zhuo)6、哟,你们一下子似乎变成了满腹诗文的少年书生了!在熟读课文情况下还有什么疑问?7、生质疑。
二、精读课文 解疑合究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果方法恰到好处学起来会更省劲,让我们拿起课本一起读译文初读课文。2、小组合作,古文、译文对比阅读,解疑探究。
三、品读课文 质疑再究1、安静的思考,热闹的讨论,让老师觉得同学们对学习文言文很有热情,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谁敢为天下先?―――就是谁敢第一个发言?(有生举手)好!敢为天下先的人出现了。请大胆地汇报给大家听生:我发现文中有很多之,但是意思都不相同2、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出示: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3、鼓励学生在“之”字上批注字的意思或者在译文中画出对应的意思。
4、汇报交流△“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1)、引导学生对照译文,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图片,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
(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生:善于下棋的人。
师:说得都对。这样看来,这个“者”字,严格地说应该当什么“的人”来讲。
你看你刚才讲的:作者――作文章的人,读者――读文章的人,胜利者――获得胜利的人,都是“的人”,是吗?△“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交流对这每句话的理解,再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2)、大家读通了课文,现在有读懂了课文。
那么,同样是跟弈学棋的两个人?为什么一个人学得好?另一个人学不好呢? 生:一个人专心致志,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生:一个人学得很专心,另一个人想着怎么把天鹅射下来。
师:能读出他们各自的表现吗?(文中) 生:找句子 读师:是后一个徒弟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嘛?---------------为是其智弗若与?△“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
(2)、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一问一答的形式)5、他们俩对待学习各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专心致志这个成语就出自《学弈》一文,你们还能用不同的成语概括他们两人的表现?专心致志----------心不在焉一心一意----------三心二意聚精会神----------心猿意马一丝不苟----------东张西望6、表演读四、检测反馈 拓展延伸1、课文学到这儿,对你们来说一定有了很深的启迪,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是的,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来同学们,发挥我们的才能为生活中所有做事三心二意的人创作几句警示语,为他们指明道路。2、学生自创警示语:五、推荐阅读 提高素养1、推荐阅读出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原文中未选入本课的一句话),同桌理解交流,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2、搜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读一读。
3、扩写或者创编故事。(假如两个人都专心致志,结果会如何?)附:板书设计学弈专心致志,学有所获三心二意,一无所得态度决定一切《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
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
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
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
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
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
“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
“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
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
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
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
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
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卫国有个姓束的,没有别的嗜好,专爱养猫。他家养了一百多只大大小小、颜色不同的猫。这些猫先把自己家的老鼠捉光了,后来又把周围邻居家的老鼠捉光了。猫没吃的,饿得喵喵直叫。束家就每天到菜场买肉喂猫。几年过去了,老猫生小猫,小猫又生小描。这些后生的猫,由于每天吃惯了现成的肉,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饱了就晒太阳,睡懒觉,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老鼠和自己负有捕鼠的天职。城南有家人家老鼠成灾。他们听说束家猫多,就借了一只猫回家逮老鼠。束家的猫看见地上那些乱窜的老鼠耸着两只小耳朵,瞪着两只小眼睛,翘着两撇小胡须,一个劲儿地吱吱乱叫,感到非常新鲜,又有点害伯,只是蹲在桌子上看,不敢跳下去捉。这家的主人看见猫这么不中用,气坏了,使劲把猫推了下去。猫害怕极了,吓得直叫。老鼠一见它那副傻样,估计没有多大能耐,就一拥而上,有的啃猫的脚爪,有的咬猫的尾巴。猫又怕又疼,使劲一跳,逃跑了。
[注释]
①举世之物——所有人世间的东西。举,全。
②咸(xián)无所好(hào)——全都不爱好。咸,全,都。好,喜爱。
③唯——只。畜xù——喂养。狸狌(líshēng)——狸猫、野猫。这里指猫。
④家东西——指住宅周围。
⑤嗥(háo)——野兽吼叫,这里指猫叫。
⑥束氏日市肉啖(dàn)之——束氏每天买肉喂养它们。日,每天。市,买。啖,吃,这里是喂。
⑦以啖肉故——因为喂养肉的缘故。以..故,因为..的缘故。
⑧辄(zhé)——立即,就。
⑨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吃饱了就舒舒服服(蹓跶),快快乐乐(玩耍)。已,完毕。与与如,走路安逸舒适的样子。熙熙如,和悦快乐的样子。
⑩南郭有士病鼠——城南有家人家闹鼠灾。病,忧虑,被某件事情*扰。
(11)假——借。
(12)鬣(liè)——这里指老鼠嘴角的胡须。
(13)磔磔然——吱吱地叫。磔磔(zhézhé),形容声音。
(14)意为异物也——以为是什么怪物。
(15)度(ó)——猜测、估量。
(16)啮(niè)——咬,啃。
(17)奋掷——拼命耸身往上跳,象东西波扔出去似的。
(1) (形声。从手,安声。本义:用手向下压或摁)
(2) 同本义 [press down]
按,下也。谓手抑物使下。——《说文》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项王按剑而跽曰。——《史记·项羽本记》
缇骑按剑而前。——张溥《五人墓碑记》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3) 又如:按电钮;按铃;按手印
(4) 控制;抑止 [control;restrain]
以按徂旅。——《诗·大雅·皇矣》
按强助弱。——《管子·霸言》
赵简子按兵而不动。——《吕氏春秋·召类》
何不按兵束甲。——《资治通鉴》
若街亭有兵把守,即当按兵不行。——《三国演义》
(5) 又如:按下此事不提;按不住心头怒火
(6) 考察,考验 [examine]
按诛五人。——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影胡公按部。——《明史·海瑞传》
(7) 又如:按杀(查实处死);按讨(查验究治)
(8) 打 [strike]
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
(9) 又如:按曲(击节唱曲);按键;按拍(打拍子);按板(拍击板眼);按鼓;按丝竹;按乐;按风琴
(10) *** ,用手在人身上推、捏、揉 [massage]
其治导引按蹻。——《素问·异法方宜论》
按金驹,立长沟,枇杷落尽茱萸秋。——袁宏道《拟古乐府》
(11) 又如:按跷(抚摩导引)
(12) 巡视 [perambulate]
遂西定河南地,按榆溪旧塞。——《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13) 又如:按察(巡行视察);巡按(官名);按察司(官名。提刑按察使司的简称。明、清时一省的司法和检察机关);按临(按察考核;巡行到达)
(14) 通“安”。安置;安定 [emplace;resettle;arrange for]
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汉书·高帝纪》
按抚柔氐三千余落,拨徙以实关中。——《三国志·郭淮传》
这样可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