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0:5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05:59
根据史料记载,回族的先世最早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到中国经商的波斯和阿拉伯商人。
自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中国封建社会便实现了空前统一,*、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唐代都城长安及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广州、扬州、泉州等地,商业都十分繁荣。世界各国商人,纷纷前来贸易。
住在“番坊”内的商人,虽然世界各国都有,但人数最多的还是波斯和阿拉伯等地的穆斯林商人。唐朝为尊重其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并使其自己管理自己,曾任命番坊中最有德望的人为“都番长”,以处理其内部事务,还允其于聚居区内建礼拜寺以从事宗教活动。
这些寄籍“番商”,有的后来长期寄居于中国,娶妻生子,并接受汉族文化影响,改用汉族姓名,习儒书,以适应其生活的环境。
扩展资料:
回族的发展:
1、人口大幅度增加,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大分散、小集中”的特征比从前表现得更加明显。
回族由于吸收了大量的汉、维、蒙等各族成分,促使其人口数在16世纪后期有了明显增长。在甘肃、云南等回回人重要聚居区内,不仅原有的回族村人口较之从前更加密集,而且还出现许多新回族村的。
2、门宦制度的形成
回族在进入中国时,原就包含着不同阶层的成员。大多数的回族士兵、军匠、工匠,他们都是被压迫、被剥削阶级,而在元朝*中享有*厚禄的各级官吏以及富商们,则是压迫和剥削人民的统治阶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回族的形成和发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06:00
回族是民族的简称,后来才演变为自称。最早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指唐代以来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葱岭以西部分地区)一带的“回纥”人(“回鹘”人)。“回族”可能是“回纥”、“回鹘”的音转或俗写。
南宋时,“回族”,除包括唐代的“回纥”、“回鹘”外,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一些民族。这都和现在所说的“回族”不同。十三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一批信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我国来。
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我国各地。他们被称作“回族人”,是当时“色目人”的主要部分。
回族也有一些他称。宋元时期,蒙古民族的官方文书将回族先民称为“撒尔塔兀勒”;元代将Musulman(穆斯林)音译为“木速蛮”和“木速鲁蛮”,此种情形也见于明代的《回族馆杂字》、《高昌馆杂字》(汉语、维吾尔语分类词汇)。
迄今,在不同地区,各个民族语言中对回族还有各种的他称。藏族将回族称为“卡西”,可能因为*部分回族来自克什米尔;蒙古族称回族为Hotun,据说当地回族来自和田;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则将回族称为“东干”。
因回族中马姓较多,四川彝族地区将回族称为“马家(Majia)”;云南的佤族和傣族将回族称为“帕西(Basi)”,意为来自波斯的人。不同的称呼不仅反映出回族和众多民族杂居的情形,也反映了回族来源的多元性,以及职业和迁徙的特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回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06:00
回族的形成是散点式的,多族源的,多地源的。就族源而言,回族先人包括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等中亚人,在形成过程中,还大量地融进了汉、蒙(主要是汉)等族成分。就地源而言,回族并不是在某一地区形成后而散居全国的,在形成时就是多地源、散点式的,西北、中原、东南、云南、海南都是回族发祥地,这些地方的*相互之间几乎不存在血缘的、经济的联系。现在,泉州、海南、中原地区一些回族家族的族谱一直追溯到元代,是元时由国外迁入当地的。而海南的一些回族家族,据史*载其迁居此地又可上溯到宋代,来自古占城者居多。这是回族形成时的最大特点:散发式。那?,他们形成民族时的共性是什么呢?一句话,是*教。而这个民族在后来的发展中把汉语作为共同语言,则是回族的另一个特点。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06:01
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可见大概在元明时期形成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0 06:01
是在元朝形成的。当时蒙古统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