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6 17: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46
鲁迅是个非常有生活情调、生活智慧的人. 他的人生观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后来又解释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鲁迅很重视我,绝不假清高.他的日记里仔仔细细地记着他的几乎每一笔收入支出.他的收入主要来自三方面:薪水、讲课费、稿费.后两者是不定的,所以他很看重固定的薪水.他在教育部每月可拿300块大洋.那时北京市民的最低生活标准是每月3块大洋.1快大洋的购买力大约是今天1元人民币的七~八十倍到100倍.举个例子:根据老舍回忆,教育分局*,每月100元;小学校长40元,小学老师25元,学校的勤务员6元.老舍说当时一毛二~三就可以吃顿很好的饭:1份炒肉丝,3个火烧,1碗馄饨带两个鸡蛋,如果一毛五,就可以再来1壶老白干喝喝了.这顿饭现在在北京15元恐怕还未必能拿下吧!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里说:“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不但是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尚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不是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可见,鲁迅的生活智慧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上的.°鲁迅的小说《祝福》,我觉得文章最精彩之处是文章的题目“祝福”,文章为什么不叫“祥林嫂之死”呢?文章写的是悲剧,但是却用了很有希望的题目,这正是鲁迅最高明的地方,简单的“祝福”两个字,把悲愤和希望都表现出来,引人深省.鲁迅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仅仅就是从《祝福》上面说来,鲁迅还是离我们很近的.离我们远的只是那封建社会和那愚昧的人. 鲁迅把自己推向了生存的边缘,或许站在边缘上呐喊,这个声音更加洪亮有力.于是便有了这样的声音: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然而这种呐喊却被误认为是“虚无主义”而被彻底否定,这多少也让鲁迅感到“缺少知音”的遗憾和孤独.在我看来,鲁迅和常人没什么不同,然而却受了常人所不曾经历的来自心灵的孤寂.这对于一个深入思考社会、思考人性的思想者而言,多少有些遗憾和可悲! 鲁迅的一生深味着这非人间的浓黑悲凉.在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中,他发现了自己存在的绝望处境,意识到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这绝望的抗战.当他在苦闷中一点一点地自愿地沉落下去时,精神血液里一定又喷薄出强者的声音.强者的生命,在对苦难的战胜和超越中,表现出欢欣和伟力. 行么?你可以自己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