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春节,元宵节的由来及习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39
我来回答
共7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4:13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吃糖瓜祭灶(就是大家说的"小年").好让灶王爷上天说些好的事.图来年吉利些.
元宵节的来历
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元宵节又名“灯节”或“灯夕”。北魏时期,道教笃信“三元神”,其中包括“上元天官(天官大帝)”、“中元地官(地官大帝)”及“下元水官(水官大帝)”三位神灵,他们的生日,分别为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所以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也有人认为,它是汉代宫廷的一种祭典演变而来。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元夕或灯节,是民间多彩多姿的节日,也是春节最后的一天,自此以后一切恢复常态,所以民间热烈庆祝,故有小过年之称。
相传早于汉文帝期间,已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及至汉武帝创建了“太初历”,进一步肯定元宵节的重要性。元宵节的节期,随着历代的发展而不断延长,相传唐代的元宵只持续三日,到了宋朝则延长至五天,及后到了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即由初八开始活动,直至年十七才结束。
中国传统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平时在白天亦难出门,更何况是夜晚,难得元宵节当晚可以破禁,自然会尽享欢娱,等待异性来结识,所以不少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都以元宵佳节为题材。
元宵节是个热闹的节庆,活动很多举其重要者如下:
(一)上元祈福
民间将自然界分成三界,即天界、地界和水界,并予人格化。因此称为天官、地官和水官合称三官大帝。正月十五上元为天官大帝生日。天官的主责是赐福,所以,民间在清晨备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祈求赐福。
(二)元宵祭祖
上元节吃元宵可能始自宋代,不过当时称做“浮圆子”,到明朝才改称“元宵”每家做元宵、煮元宵。古时为年头佳兆,吃汤圆以象征家福。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然后阖家团聚,吃元宵,已是团圆幸福。
(三)迎花灯
元宵节又称灯节,所以花灯是元宵节的中心活动。民间称花灯为「鼓子灯」,因为过去小朋友所提的灯型似鼓锣。元宵花灯种类很多,如寺庙的彩灯、店铺的走马灯及儿童的鼓仔灯等。式样种类很多,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形象灯如关刀灯、兔灯、水果灯、半灯等;另一是活动灯,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现在多为电动花灯,如状元游街、八仙贺寿、桃园结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传统。
(四)猜灯谜
以往灯谜都在寺庙里举行,因为寺庙乃民众闲暇时聚集的场所,而且有花灯竞赛与展示,所以从前都在花灯下榜上一个谜面,到元宵夜由庙里相关人员主持猜灯谜,场面热闹而温馨,因为可以得个奖品回家,算是小过年的吉祥兆头。现代猜灯谜的型态有揭诸在报章、杂志上的,有电视转播某个寺庙的灯谜大会,也有在某些节目中穿插的灯谜,型态多样化,可满足民众不同的需要。这也反应现代社会中过传统节庆的多元型态。
(五)舞龙舞狮
全国各地在元宵节都有龙灯,龙是一种吉祥的神话动物,也是民族的图腾。台湾早期的龙灯,长约七、八丈,在竹鼓上贴纱,作为龙形的灯龙,在龙头和龙身里,点上十几枝蜡烛,然后绑在木棒上,由十几个人抬着走,由龙头追逐龙珠而起舞,姿态优美,称为“弄龙”。十五夜各地的狮阵也一起出动,称为「弄狮」,并表现功夫,其目的在驱邪祈安,并有贺年贺节的喜庆意义。
舞龙舞狮时锣鼓喧天,鞭炮声不绝,更为元宵节带来热闹的气氛。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的习俗----话习俗
祭灶 扫尘 贴春联、门神 年画
倒贴“福”字 除夕夜 年夜饭(团年饭) 祭祖
守岁 迎春 红包(压岁钱) 新年赠橘
新年放爆竹 拜年 接财神 回娘家
初六送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5:31
除夕的由来及习俗:
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了,故俗以为除夕。除夕作为年尾的节日,源自上古时代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风俗。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吃年夜饭,是年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
贴春联,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春节的由来及习俗: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春节是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年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
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迹;如岭南部分地区沿承有在新年初一拜岁的习俗,新年期间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节仪活动,由此可见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的蛛丝马迹。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过年必备;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元宵节的由来及习俗: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闹花灯,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
扩展资料:
文化价值:
元宵节的文化价值在于它是全民的狂欢节,人人参与,乐在其中。古代元宵节由于开禁,人流如织,男女相遇,易于产生爱情。千百年来,在元宵节上演的两情相悦的爱情故事,举不胜举。节日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春节如此,元宵节也不例外。亿万国人的热情、奔放、张扬,可与巴西、德国等国的狂欢节比肩。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内涵的节日,更是推动产业经济和内需消费的重要内驱力。春节期间,人群、金融、物资、信息、艺术的大规模流动,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信、金融、餐饮各行各业全面繁荣,形成了独特的“春节经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元宵节
百度百科——春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7:06
除夕,原意为“岁除”,指岁末除旧布新的日子,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8:57
除夕的由来远古时候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得是粗茶淡饭。
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元宵节的来历,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21:22
除夕,原意为“岁除”,指岁末除旧布新的日子,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7 00:03
除夕,原意为“岁除”,指岁末除旧布新的日子,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热闹喜庆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7 03:01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写于一八三三年,是普希金童话诗中最优美最为读者喜爱的一篇。
从前有个老头儿和他的老太婆
住在蓝色的大海边;
他们住在一所破旧的泥棚里
整整有三十又三年。
老头儿撒网打鱼,
老太婆纺纱结线。
有一次老头儿向大海撒下鱼网,捅上来一条会说话的金鱼。她说:
“放了我吧,老爷爷,把我放回海里去吧,
我给你贵重的报酬:
为了赎身,你要什么我都依。”
善良的老头儿把金鱼放回了蓝蓝的大海,并声言他不要任何报偿;他回到家里,把这奇事告诉给老伴,老太婆却指着老头骂道:
“你这傻瓜,真是个老糊涂!
不敢拿金鱼的报酬!
哪怕要只木盆也好,
我们那只已经破得不成样啦。”
于是老头儿走向蓝色的大海,看到大海微微地起着波澜。他向金鱼诉说了老太婆的要求,他回家一看,泥栅里果然有了一只新木盆。但是老太婆并不让他安宁,她骂得更厉害:
“你这傻瓜,真是个老糊涂!
真是个老笨蛋,你只要了只木盆。
木盆能值几个钱?
滚回去,老笨蛋,再到金鱼那儿去。
对她行个礼,向她要座木房子。”
于是老头儿又走向蓝色的大海,蓝色的大海翻动起来。他又向金鱼诉说了老太婆的要求,金鱼答应给他们一座木房。
老头儿走向自己的泥棚,
泥棚已经变得无影无踪;
他前面是座有敞亮房间的木房,
有砖砌的白色烟囱,
还有橡木板的大门,
老太婆坐在窗口下,
指着丈夫破口大骂:
“你这傻瓜,十十足足的老糊涂!
老混蛋,你只要了座木房!
快滚,去向金鱼行个礼说:
我不愿再做低贱的庄稼婆,
我要做世袭的贵妇人。”
老头儿只好再走向蓝色的大海,蔚蓝的大海*动起来。金鱼再次答应了老太婆的要求,给了她一座高大楼房,华丽的服饰和驱使的奴婢。老太婆变成了地主婆,鞭打仆人、揪他们的头发,还把老头儿派到马棚里去干活。“过了一星期,又过一星期”,老太婆的奢望又增加了。她又对老头儿呵斥:
“给我滚,去对金鱼行个礼,
说我不愿再做贵妇人,
我要做自由自在的女皇。”
老头苦苦劝她,她竟然打了丈夫一记耳光。并声言,若是他不去,她就派人押着他到海边去。老头儿无奈,只好又走向海边,蔚蓝的大海变得阴沉昏暗起来。他向金鱼诉说了老太婆想做女皇的奢望,回家一看:老太婆果然变成了女皇。她坐在皇家的宫殿里,大臣贵族们侍候她用膳,周围站着一群威风凛凛的卫士。老太婆对丈夫瞧都不瞧,便吩咐把他赶跑。可是过了些天,朝臣们却又把老头儿押回宫殿,老太婆对他说:
“滚回去,去对金鱼行个礼。
我不愿再做自由自在的女皇,
我要做海上的女霸王,
让我生活在海洋上,
叫金鱼来侍侯我,
听我随便使唤。”
老头儿不敢同女皇顶嘴,更不敢违抗她的旨意,只好再次来到蔚蓝的海边,他看到:
……海上起了昏暗的风暴:
怒涛汹涌澎湃,
不住地卉腾,喧嚷,怒吼。
金鱼听了老太婆的无理要求,便游回了大海。
金鱼一句话也不说,
只是尾巴在水里一划,
游到深深的大海里去了。
老头儿在海边久久地等待回答,
可是没有等到,他只得回去见老太
婆——
一看:他前面依旧是那间破泥棚,
她的老太婆坐在门槛上,
她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
《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1830)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童话诗。狡诈的种父想要找一个“并不太贵”的长工,“兼做厨子,马夫,木匠”。工人巴尔达诚实正直、热爱劳动,但人很聪明。他表示愿做神父的长工。
巴尔达说:“我来替你做吧,
我会做得勤勤恳恳,认认真真,
每年我只要用指头在你额上弹三下,
你只消给我吃点煮烂的小麦饭。”
神父虽然有些害怕,但仍然决定拣这个便宜。于是——
巴尔达就在神父家里住下,
他睡的是麦秸,
吃四个人的粮,
干七个人的活,……
神父的老婆和女儿都夸巴尔达,但一天天过去,一想到年终得被弹三下,神父便日夜忧焚。
神父夜夜睡不着,不吃也不喝:
他额头早已疼痛欲裂。
神父只好对老婆说实话。神父老婆便设法捉弄巴尔达,妄想逃脱三弹之灾。他们派巴尔达代他们向魔鬼讨年贡,以为巴尔达一定办不了这事,因而神父的额头“就不会惩罚”。但聪明的巴尔达运用智慧战胜了魔鬼,讨来了年贡。神父只好按约定“偿付工钱”。巴尔达在他的额头弹了三下:
第一下,
神父蹦上了天花板;
第二下,
神父打成了哑巴;
第三下,
神父变了个老傻瓜。
巴尔达一面责备他:
“神父,以后可别再贪便宜啦。”
这篇童话,嘲笑了贪婪的神父。在沙皇*,神权及其代表是“正义”和“美德”的化身,神圣不可侵犯;诗人嘲笑和鞭挞神职人员,就是在否定反动的教权,在摇撼腐朽的*制度的根基。
《关于沙皇萨尔坦、他的儿子光荣而威武的勇士格维顿•萨尔坦诺维奇公爵及美丽的天鹅公主的故事》写于一八三一年,是一篇相当优美的童话诗。
三个姑娘坐在窗口下
夜晚时候在纺纱。
“假如我是皇后,”
一个姑娘说,
“那我要替全世界
准备许多酒席。”
“假如我是皇后,”
她妹妹说,
“我一个人要替全世界
纺织许多麻布。”
“假如我是皇后,”
第三个小妹妹说,
“那我要替沙皇爷
生养个勇士。”
三姊妹的话,正好被那地方的国王听见,“最后一个姑娘讲的话,他听了心里最喜欢”。
“您好,美丽的姑娘,”
他说道,“那你就做我的皇后,
在九月底之前
你替我生一个勇士。
你们呢,亲爱的姐妹俩,……
你们一个做织工,
一个做厨娘。”
三妹妹做了皇后,不久果然生了个勇士,这时国王正在远方出征,大姐、二姐便使出了坏计。她们写了一封信给皇帝:
“皇后在晚上生下了
既不是儿子,又不是女儿,
既不像小田鸡,又不像小老鼠,
是个古里古怪的小崽子。”
即使这样,国王仍然传旨;
“等我班师回京,
再作合法决定。”
但大姐和二姐灌醉了差役,掉换了圣旨:
“沙皇敕令皇族,
不要白白浪费时间,
即速将皇后和小崽
悄悄扔下无底大海。”
于是皇后和王子被放在木桶中扔入大海。*二人被漂浮到一座荒岛上,王子在狩猎时射死了一只凶鹰,救了一只白天鹅。第二天早晨,*俩发现荒岛变成了一座大城堡,王子被拥为统治京城的公爵。在天鹅帮助下,王子变成蚊子、苍蝇、野蜂,三次飞回父亲的宫殿,叮瞎了大姨的右眼、二姨的左眼。后来,白天鹅变成了一位漂亮公主:
月亮在发辫下放光,
星星在额头上闪亮;
她是那么雍容端庄,
走路像孔雀似的庄重大方;
讲起话来,
好像溪水淙淙响。
王子和公主结为夫妻,不久他的父亲来访问这神奇的国度,于是夫妻父子大团圆,坏人的诡计全被揭穿。这篇童话,揭露了宫廷内部的争权夺利,类似的情节曾在许多国家的民间故事中出现。但在普希金笔下,传说中的芜杂部分全被剪去,而动人之处则被写得更为动人。这篇童话大故事套小故事,犹如一串珍贵的项链,颗颗珠宝都放射着美妙的光辉,同时又为整体增添了和谐的异彩。
《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也写于一八三三年。
故事讲述,在某国的皇宫里,继母忌妒并谋害公主的故事。皇后死了,国王不久又娶了个新皇后。她——
当皇后真是相称:
苗条、匀称、白嫩,
聪明伶俐,样样都行;
但她骄傲自大,惯会装腔作势,
而且任性、妒忌。
她有一块会说话的镜子,她常常顾影自怜,问镜子她是不是比世上的人都可爱?头几年镜子总是对她说:
“你吗,那当然,无可争辩;
皇后啊,你比谁都可爱,
比谁都红润,比谁都白嫩。”
于是皇后乐得哈哈大笑。
但是,年轻的公主,
悄悄地成长起来,
这时候她长啊,长啊,
长大了——长成一位美丽的姑娘。
白净的脸儿,乌黑的黛眉,
性情是那么温良。
有一天好忌妒的皇后又问镜子,她在世上是不是最美丽?镜子说:
“你很美丽,无可争辩;
但是公主比谁都可爱,
比谁都红润和白嫩。”
忌妒的后妈,命随身丫头把公主绑得紧紧地丢进了密林。幸而那个宫女心地善良,她放走了公主。公主来到森林中一座小院,那里住着兄弟七人——七个勇士。公主帮他们主持家务,兄弟七人都对公主敬爱。有一天,兄弟七人一同来在公主面前:
大哥对她说:“姑娘,
要知道,你是我们大家的好妹妹,
我们一共七个人,
我们大家都爱你,
谁都高兴同你结婚。
但又不可能,
看在上帝份上,好歹你替我们安排:
你做我们中一人的妻子,
其余的人还把你当亲爱的妹妹。”
公主称他们为“亲爱的兄长”,说明她不能嫁给他们任何人,因为:
“我对王子叶里赛依
爱得最深。”
从此,七兄弟都把公主看作妹妹。有一天皇后从镜子那里知道公主还活着,就化装成一个女乞丐,来向公主讨要,并把一个用毒汁浸过的金苹果,送给公主。公主吃了一点点,立刻死去,七勇士只好把小妹妹的遗体放入水晶棺,送到深山古洞。
王子叶里赛依,到处寻访自己的未婚妻。他问太阳,太阳说没见。他问月亮,月亮也说未见。他又去问风,风说:
“那边静静的小河后面,
有一座巍峨的高山,
山里有个深邃的洞穴,
在那洞里,阴凄黑暗,
铁链上挂着一具水晶棺材,
摇晃在柱子之间。
看不见任何人的踪迹,
周围空荒一片,
棺材里就安息着你的未婚妻。”
王子终于救活了公主,双双回到宫中,忌妒的后母,砸了镜子并一命呜呼。王子和公主举行了结婚盛宴。诗人说:
“我也在场,喝过啤酒,蜜酒,
但只是把胡子沾湿了一点。”
这个故事,谴责了美丽的皇后,教育人:容貌美并不是全美,美貌的人还须有美好的心灵。故事责备后母的狠毒,歌颂七勇士的善良和王子与公主的忠贞爱情。这故事明显地带有几个故事融合演变的痕迹。
还要吗?我还有!我上面答的都是普希金的童话诗。是以前我偶然发现的。我很喜欢就当作资料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