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0 12: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10:23
几年来,漕涧镇*、*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借西部大开发、“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等*契机,加大漕涧镇的扶贫工作开发力度,集中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力争取国家的扶贫资金倾斜,在安居、道路、饮水等方面为群众办了一批好事、实事。
1、固东平彝族1组易地移民搬迁项目工程,共争取投入国债资金78万元,工程包括安居、饮水、道路、农灌沟、通电工程等子项目,工程于2004年2月开工,2005年12月25日竣工。
2、完成了新胜、大坪、鹿山3个重点村和新胜坪子寨、鹿山硝水塘、漕涧老街下段3个温饱村建设,共争取投入了国家扶贫资金235万元。工程包括道路、安居、种植、养殖等子项目工程。
3、2007年争取了铁厂村整村推进项目,目前安居、人饮等项目工程正在施工当中,预计投入资金132.4万元。
4、仁山阿昌族特少民族发展项目工程,从1999年粮食自给工程,2003年的片区开发,到2006年特少民族道路、安居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共计约投入扶贫资金100多万元,这些项目有的已经完工通过验收,有的还在实施当中。
5、仁山土地整理等国家扶持项目共争取投入了扶贫资金300多万元。
在以上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始终做到以下几个坚持:一是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道路,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
始终把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改善基本生产条件和发展种养业作为重点。二是坚持长远的发展观,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重视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社会全面进步。三是坚持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残疾人工作相结合。为有效的控制贫困地区人口过快增长、减轻人口增长给脱贫带来的压力,漕涧镇始终把扶贫工作与计划生育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同时关注弱势群众的生产生活,在贫困资金的安排上适当向弱势群体倾斜。四是坚持扶贫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实行*主导,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捐款捐物、投工投劳,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扶贫济困的生态局面。
三、漕涧镇目前面临的扶贫工作现状
几年来,漕涧镇*、*争取投入的扶贫资金共计约800多万元,此外镇级投入40多万元,群众自筹405万元。通过这些项目工程的实施,对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从而减少地区贫困人口数量,把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对农村农民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广大的贫困农村,让更多的人深切的体会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是,对整个镇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与国家发展建设步伐相比较,由于历史、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整个镇呈现出地区与地区之间、户与户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发展仍然非常缓慢等突出表现。
1、漕涧老街面积2.1平方公里,辖区居民1750户7210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非常困难,居住环境十分恶劣。从2002年开始,镇*、*向上争取项目,并通过多种渠道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先后于2004、2005两年实施了老街一、二期工程,共建成水泥路面1560米,排水沟1900米,危房改造68户6500多平方米,同时还实施了养畜工程、林果种植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虽对改善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老街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所注入的资金对于彻底改善整个老街的面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质量仍是杯水车薪。
漕涧老街原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驿站,云龙食盐外销,漕涧处于南线与西线的交叉地,地域开阔、住户集中,自然成了繁华的盐商集散地。过去的老街,街两边店铺林立、户户铺台、清泉流淌。可进入90年代,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商贸活动逐渐东移,*建设的重心放在新区的开发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街损毁严重,道路坑塘密布,住房拥挤不堪。
漕涧气候冷凉,粮食不丰产,加之人均拥有耕地面积少,以及80年代初期开始的矿山开发等原因,进一步拉大了*差距,一部分经济富裕的住户搬到了新村居住,大部分则因无力购买宅基地仍然居住在老街,目前老街的现状是三代五代三家五家同住一个院是普遍现象,住房拥挤且危房率高,加之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巷道狭窄,垃圾、人畜粪便到处堆放。老街的维修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漕涧镇2004年实施的固东坪彝族移民搬移工程,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南地区彝民的生产生活困难,而以北地区的彝族同胞至今仍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固东坪以北地区的彝族同胞共88户366人,这些彝族同胞是从四川小梁山迁入的,大部份没有承包耕地,少部分还没有户口,生活原始落后,虽然和集镇区域仅只10公里之隔,却还过着刀耕火种、半原始状态的生活。
对于这部分群众,在总结前期移民搬迁工作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努力争取下一步的移民搬迁,并要在下步的移民搬迁工作中,妥善做好安置工作。搬迁扶贫的根本目的是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温饱,脱贫致富。要做到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使搬迁工作发挥真实的效益和作用。
3、鹿山村位于漕涧镇的西南方,距镇*所在地18公里。东与仁德接壤、西与保山地区瓦马相邻、北与新胜村交接,国土面积39平方公里,境内民族以白族、苗族为主,境内有全镇海拔最低的热水河一带,是典型的集贫困、民族、边远三位一体的贫困村,境内的小丫口、树皮房等苗族群众至今仍居住在茅草房、杈杈房中,电未通、路未通,苗族群众曾多次到镇上迫切要求解决通电问题,但因资金等原因至今未能得到落实。
深入分析鹿山村贫困的原因,除了自然环境、气候、区位等因素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一个最关键的原因,而其中交通又是制约发展的最主要瓶颈。目前整个鹿山村除了从镇*到村委会有一条公路及老寿山、白沙井、下水井有几条乡村毛路外,其余的20个村民小组均还处于人背马驮的半原始状态,群众生活十分艰苦,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且由于缺乏后续维护资金,已通的公路经常处于晴通雨阻的状况。交通落后严重的制约着鹿山村的经济发展、影响着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使鹿山彻底改变贫困面貌,必须优先解决交通状况,这已是镇、村两级达成的一致共识。而新胜、鹿山两村山水相连,新胜村的红岩脚、水菜地和鹿山村接壤,以红岩脚为起点,以鹿山村的小丫口为终点开通一条中线公路,可以辐射12个村民小组。这样既可以解决鹿山村的交通状况,又可以使鹿山、新胜两个村交通一路贯通,对两个村经济的发展及群众出行往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新胜村位于漕涧镇西部山区,东与仁德交界、南与鹿山村接壤,西与民建乡的坡脚村、保山地区瓦马乡相邻,国土面积30.4平方公里,距镇*所在地14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480米,最低海拔1350米,就新胜村的气候来说,半山腰一带最适宜发展以泡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而以仰丹山、澡塘、固故坪、河边、到旱谷地为主的一带最适宜发展甘蔗、红薯、甘桔、西瓜或者蔬菜、冬早包谷等热带经济作用。几年来,当地*、*及村两委也高度重视,曾在故固坪、下澡塘一带种植过甘蔗、红薯、冬早包谷,获得成功,但由于资金、交通、市场销路缺乏保障以及群众观念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致使新胜村的气候优势至今未能充分发挥。
5、大坪村位于漕涧镇的东南方,是一个山高谷深、大山小山纵横交错的典型的山区村。境内居住着汉、白等民族。境内气候湿润,适宜种植泡核桃、菖头等经济林果和经济作物,但由于交通滞后,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优势的发挥。虽然金六二级公路从山脚穿境而过,但由于大多数群众居住在海拔较高的半山腰或山顶,致使公路对群众的辐射减弱,目前全村除拉马讲、禾木树、大坪子少数几个村民小组拥有乡村公路以外,大多数村民小组仍靠人背马驮的原始方法进行运输。漕涧镇*、*通过深入调研,认为挖一条以拉马讲为起点、以松子树为终点的公路,可以辐射11个村民小组,对彻底改变群众农副产品往外运靠人背马驮的历史,对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6、农村饮水困难问题突出。全镇还有2800多户130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特别是漕涧村居住集中,还有1128户5076人饮水还十分困难,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7、铁厂村的整体情况是随着锡资源的开发枯竭,人民群众返贫率高,形势非常严峻。
8、全镇尚有600至700户的安居房急需解决,最近两年,随着部分安居工程的实施,住房困难的问题暴露非常明显,经常有农户到镇*要求解决住房困难的种种问题,而且反应情况现实。
9、漕涧村风水岭以北地区的毛务之等户至今3代人居住在20平方米左右的油毛毡房中,且户主残疾,帮扶形势严峻;新胜村坪子寨李联东一家三代,在温饱村建设过程中虽对其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但脱贫的形势仍十分严峻;鹿山白草坡赵何林户,夫妻双方均系残疾,虽有国家的扶持,但离真正脱贫致富仍十分遥远,诸如类似的情况,在全镇还有一定的比例。
四、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及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几点建议
1、扶贫开发受到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目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由于物价猛涨,水泥、石灰、水管等建材价格大幅上升,而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资金并没有随着提升,加之贫困地区交通不便、技术落后、信息不灵、人才缺乏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扶贫项目的实施费用提高、难度加大。
2、扶贫项目的市场竞争能力还比较差。当前农产品供过于求,普遍卖难、价格下跌,靠一般的发展种养业增加农民收入,难度越来越大;没有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公司+农户”的模式,产品销路缺乏有效保障,农业投资风险大、效益小,严重影响着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贫困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广开就业和增收门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要适应市场供求变化,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在*导向、资金投放、项目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
2、充分发挥扶贫工作的“造血功能”,加强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工作的协调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在巩固温饱成果,提高低收入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同时,争取贫因地区人口综合素质的提高、各项工作的协调发展。
3、进一步改善贫困乡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贫困地区通电、通水、通路,改善交通、能源环境,为发挥扶贫工作的“造血功能”创造条件。
4、通过采取对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户或企业的扶持,搞活农产品流通,带动贫困农户进入市场,实现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切实搞好对农民的信息、技术、销售服务,降低农业投资的风险。
5、进行生态式扶贫开发,加大扶贫工作中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资,使贫困地区形成一个建设与发展良性循环的局面。
总之,纵观目前漕涧镇的贫困现状,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原因复杂,造成这种情况,有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原因,而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并不是一朝一夕,仅靠一个村委会或一级*的努力就能完成的,而是要通过*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广泛动员才能逐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