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爱农三次相遇地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0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4 22:57
范爱农三次相遇地点:第一次是故乡,第二次是火车上,第三次是绍兴。
文章以怀念友人的情感线索和范爱农的性格发展交织成文。“我”同范爱农在东京初识便产生了误会,觉得他“很可恶”,甚至以为“要*,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到辛亥*前一年,故乡重逢时,笑谈各自经历,便加深了彼此的理解。
知道他回乡后,遭轻蔑、排斥、*,几乎无地自容,以至“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待到辛亥*发生,“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面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
扩展资料:
文中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增强了鲜明的表达效果。如以“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同范爱农“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相对比,构成一反一正的对比映衬效果。用办报少年的偏激行为和范爱农“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相对比,以显示不同人物性格的反差。
《范爱农》是鲁迅实践自己主张的典范作品之一,它反映的辛亥*前后的社会状况与一个普通的进步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所具有的历史认识价值,倒有可能退居次要,因为散文的容量毕竟比不过他的小说;然而,那蕴寓于平实冷静的叙述笔调之中的真诚深挚的感情,却跃居前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4 22:58
第一次是故乡,第二次是火车上,第三次是绍兴。
《范爱农》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辛亥*后又备受*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主题思想
此文通过描述范爱农的悲剧遭遇,既揭露了封建社会对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的摧残,又对辛亥*的不彻底性,对辛亥*前后的社会病态,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文章以怀念友人的情感线索和范爱农的性格发展交织成文。“我”同范爱农在东京初识便产生了误会,觉得他“很可恶”,甚至以为“要*,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到辛亥*前一年,故乡重逢时,笑谈各自经历,便加深了彼此的理解。知道他回乡后,遭轻蔑、排斥、*,几乎无地自容,以至“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4 22:58
范爱农三次相遇地点:第一次是故乡,第二次是火车上,第三次是绍兴。
……直到*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座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自己不注意,也许又摇了摇头。然而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一天才想到。
……到冬初,我们的境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搜索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范爱农”,找到这三处与鲁迅相遇的地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4 22:59
他们三次相遇的地点,这个好难呀,不会。
范爱农三次相遇地点
范爱农三次相遇地点:第一次是故乡,第二次是火车上,第三次是绍兴。文章以怀念友人的情感线索和范爱农的性格发展交织成文。“我”同范爱农在东京初识便产生了误会,觉得他“很可恶”,甚至以为“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到辛亥革命前一年,故乡重逢时,笑谈各自经历,便加深了彼此的理解。知道...
鲁迅和范爱农在哪里第三次相遇
出自小说集散文朝花夕拾之范爱农,辛亥革命的前一年,鲁迅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在绍兴城里在熟人的做客那里遇见。
朝花夕拾中范爱农简介。
鲁迅初识范爱农是在1905年,他到横滨接赴日留学的一行人,过税关时,见这些男人们箱子里有封建缠足女子的畸形绣花弓鞋,心中不满,不觉摇了摇头。后因交不起学费,范爱农辍学回国。回故乡绍兴后,受旧一代人们的轻蔑、排斥与迫害,几乎无地自容。民国初年,鲁迅做绍兴的浙江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校长时,请...
有关鲁迅笔下的《范爱农》的几个问题,急!!
1 4件事分别是 同乡会争执 酒楼叙事 报馆案风波 范爱农之死 2 (1)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 (2)革命的前一年 (3)绍兴光复时 (4)鲁迅 从南京回来 3 外冷:外表极冷 以白眼看人 面对无聊的争执 把不满藏之于心 内热:对师友 知己 有极深的感情 保持操守 不妥协 不屈服 ...
概括一下《朝花夕拾》中《范爱农》的主要内容200字以上 急急急_百度...
文章中提到,两人并非一开始就成为朋友,甚至有过几次争论。但作者回国后,两人再次相遇,成为了挚友。后来,他们又因偶然的机会成为了同事。然而,“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两人最终因工作的原因而分别。最终,范爱农的生活越来越拮据。在一个醉酒之夜,范爱农不幸溺死于河中。文章中有一个关键的细节,即...
朝花夕拾中鲁迅与范爱农在哪里第二次相遇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
范爱农一生的简短传记
回答:范爱农,名斯然,鲁迅同乡,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认识。后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回国。回故乡绍兴后,受旧一代人们的轻蔑、排斥与迫害,几乎无地自容。民国初年,鲁迅做绍兴的浙江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校长时,请他当学鉴。鲁迅辞职后,他被后来的校长辞退,失业后陷于穷困之中。一次跟朋友去看戏,坐船回来,在大风...
《朝花夕拾》阅读答案
3、范爱农的一生是个悲剧,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答:封建势力复辟的罪恶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4、鲁迅对范爱农的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起初觉得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觉得他是一个胆小、冷漠无情的人。后来在革命前的一年,在故乡与范爱农再次相遇,彼此相熟,对范爱农产生友善之意。最后得知范爱农掉在水里,...
鲁迅笔下的范爱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鲁迅笔下的范爱农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他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
读书笔记好词好句好段感悟
:好词:迫害、遭遇、妥协、悼念、容光焕发、筹集川资、坚执、淡薄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 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感悟: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平凡又朴素的语言,记叙了他曾经在茶馆认识 范爱农的事,先抒发自己对他的憎恶,为后文写对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