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春暮在语言写景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2:4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23:39
踏莎行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晏殊的词一般都写得凄婉而且温润,不为激言烈响的劲切之辞,而却 极其富于深微幽隐的感发之作用,这首《踏莎行》词,便是颇能表现出此种特色的一首好词。开端“细草愁烟,幽花怯露”,表面上看来只是景物的叙写:小草上的烟霭迷蒙,花蕊上的露珠泫照。所写都是外在的景象,而内含的却是极锐敏的感受。他所用的“愁”字和“怯”字表现了晏殊极细腻的情思,且与形式上细密的对偶的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体。你看,春天里,那些细草在烟霭之中仿佛是一种忧愁的神态,那朵幽花在露水之中仿佛有一种战惊的感觉。用“愁”来表达草在烟霭中的感受,表面上说的是花和草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草与花的人格化,来表明人的心情,亦物亦人,物即是人。晏殊另一首《蝶恋花》之“槛菊愁烟兰泣露”句,可以与此相参看,境界相同,只是一个秋景,一个是春景,但同样是在细小的形象中,表现了晏殊观察之纤细、幽致、锐感受和善感的诗人物质,投注了他细腻幽深的情思。下面一个七字长句“凭栏总是销魂处”,是前两个四字短句的总结,是感情上的一个总的叙述。这个结句告诉你:“细草愁烟,幽花怯露”,是诗人靠在栏杆上所见到的景物。凭栏远眺是常人的习惯,但人人都凭栏,人人都看风雨,人人都看江山,人人都看草,人人都有看花,却唯有晏殊看到了细草在那春天的烟霭中有忧愁的意味,小花在晨露中有寒怯的感觉,并且竟触发他感到“销魂”。你说“销魂”,不是悲哀愁苦才销魂吗?可是晏殊却只因草上的丝丝烟霭的迷蒙,花上的点点露珠的泫照,就能使他“销魂”,这才更显出诗人之情意的幽微深婉。后面紧连两个七字句把上片总结起来:“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前面由写景转到写人。“静无人”,实是有人,有一个凭栏销魂的人在。“日高深院静无人”的环境,衬托着人的寂寥。“时时海燕双去”,则是以“海燕双飞”反衬人的孤独,海燕是双双飞去了,给孤独的人却留下了一缕绵绵无尽的情思,在“日高深院”里萦回盘旋,渲染出一种孤寂之中的深沉的怅惆。
下片“带缓罗衣,香残蕙炷”,由上片的室外转向室内,仍在写人。《古诗十九首》曾云“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写因怀念远去的人而消瘦,憔悴,这里的“带缓罗衣”,以衣服宽大写人的消瘦,也暗示着离别。“香残蕙炷”,“蕙”是蕙香,一种以蕙草为香料制成的熏香,古代女子室内常用。“残”是烧残。“炷”是香炷,即我们常说的“一炷香”的“炷”。“香残蕙炷”是写室内点的蕙香,一段段烧成残灰。这又暗示着室内之人心绪的黯淡。秦观《减字木兰花》上片云:“天涯旧恨,金炉小篆香。”以断香比拟自己内心千回百转的愁肠已然断尽,比拟自己的情绪的冷落哀伤,可以在这里作注。但晏殊并没有象秦观以“篆香”比“回肠”这样清楚地表明自己内心之情他只是客观地写出“带缓罗衣,香残蕙炷”,不明显,不激动,很含蓄。一般人念起来,因为很容易读懂,所以会一带而过不再去作深一步体会。但晏殊的词是非细心体会不可得其妙处的。一读而过,他有多少离别相思怀念的情意因为没有直说便会被你所忽略了,岂不是入宝山而空手归的憾事“《古诗十九首》所说的离别相思、秦观《减字木兰花》所写的愁肠断尽,都说出了各自的原因,《古诗十九首》里是因为离别的人“相去日已远”,结果才“衣带日已缓”;秦观是因为“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结果才断尽了回肠。晏殊却没有说。那么,他那一份怅惆怀思的情意,就果真是指现实的人与人的离别、怀念、相思吗?晏殊唯其不直说出来,所以才不受个别情事的拘限,才会使你想到整个人生该有多少值得你相思怀念的美好的情事,该有多少美好的人、事、物值得你交托、投注你的感情!这二句给人无限深远的想象与联想。
我们再接着看下一句的“天长不禁迢迢路”,这是一个长句,为上二句作结,与上片的前三句句式相同,两个对偶的双式紧接一个单句,严密而完整。“不禁”是不能阻拦。“天长”与“迢迢路”,是上面天长,下边路远,二者结合得很好,天长路远,这是没有什么办法阻拦的。“不禁”二字,所表现的是对已消逝的远去的一切无法挽回的哀伤。紧接在“带缓罗衣”的思念之后,更增加了对于已经失落的无可奈何之感。然后在结尾的两句写出“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往”,以疑问的口吻出之,问而不答,留下了无尽的情意。杨柳柔条随风摆动,婀娜多姿,在晏殊看来,这多情、缠绵的垂柳,不过是在那里牵惹春风罢了,千条万缕的杨柳柔条,虽然从早到晚不住地摆动,但它哪一根柔条能把那要走的人留住?哪一根柔条能把那消逝的美好的往事挽回?这里象征着对整个人生的无可奈何的深刻感受,其中寄托有极深远的一片怀思怅惘之情,是要仔细吟味,才能体会得出的。
可能会有人认为,晏殊这里无非是表现了一种伤春的情绪,欣赏起来,于现实并无怎样重大深远的意义,当然,我们这里欣赏晏殊的词,并非是要大家同去伤春落泪,而是在晏殊的伤春情绪中,实在是有一种对时光年华的流逝的深切的慨叹和惋惜存在,而且更在极幽微的情思的叙写中,流露出了很深挚又很高远的一份追寻向往的心意,这种情思,虽然表面看来也许只不过是伤春怀人之情而已,但是隐然间却可以使读者的心灵感情感受到一种提升的作用,这种言外的引人感发联想的作用,正是词这种韵文所最值得注意的一种物质和成就。而五代时南唐的冯正中, 和北宋初年的大晏欧阳,则是在这方面表现得最富于高远深厚之含蕴的几位作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2 23:40
词中以细腻有致、沉郁多情的语言,以写景起,情由景生,又以写景结,以景结情,将暮春时节一位闺中思妇怀念久别远人的孤寂情怀抒写得委婉动人。
踏莎行·春暮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所表现的是一个闺中女子在暮春时节,倚楼而望,盼望离人归来的幽怨情思。全词语言细腻,深郁多情,既有全方位的场景描写,又有细致入微的景物刻画,移隋入景,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清雅脱俗的仕女相思图。上片着力描写女主人公伤春自怜的孤寂心境。时序暮春,美好的春景很快就要残尽...
《踏莎行·春暮》宋词赏析
这首闺怨词便体现了上述艺术特色。词中以细腻有致、沉郁多情的语言,以写景起,情由景生,又以写景结,以景结情,将暮春时节一位闺中思妇怀念久别远人的孤寂情怀抒写得委婉动人。全词情景交融,意境浑然,风格清新,语言晓畅,堪称闺怨词中的佳作。这首伤时惜别之作,写得情思绵绵,凄婉动人。词中虽...
诗词踏莎行春暮(寇准)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末句以景收篇,直写得情思绵延,余韵无穷。全词语言晓畅,格调凄婉,实为闺怨词中佳作。表达了对于红英落尽、芳歇春去的感伤与惋叹,对远方的爱人的思念之情。由于古人多喜欢以自己比作闺妇,将君王比作爱人。其实也可理解为其人思慕明君,渴望被赏识的情感,同时还有年华老去的愤懑。全诗以写景起,情...
踏莎行·小径红稀作品鉴赏
暗含夏日漫长,孤寂难耐的情感。全词以景寓情,景致优美,温柔细腻,含蓄委婉,没有直接表达愁绪,而是巧妙地通过景色传达。沈际飞和沈谦都对此词的写景手法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在表现景致的同时,更注重意境和情感的传达。
踏莎行·小径红稀赏析
”这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几个词...
《踏莎行小径红稀》宋词鉴赏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
《踏莎行·小径红稀》赏析
初读起来,结尾两句似乎和前面的景物描写有些脱节,主人公的愁绪来得有些突然。实际上前面的描写中固然流露出对春暮夏初的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象的欣赏,另一方面又隐含有对已逝春光的惋惜。由于这两种矛盾的情绪都不那么强烈,就有条件的共处着。当深院闲居之时,惋惜之情转而滋长。结尾两句就是后一种情绪...
《踏莎行·小径红稀》赏析
起首三句描绘一幅具有典型特征的芳郊春暮图:小路两旁,花儿已经稀疏,只间或看到星星点点的几瓣残红;放眼一望只见绿色已经漫山遍野;高台附近,树木繁茂成荫,一片幽深。“红稀”、“绿遍”、“树色阴阴”,标志着春天已经消逝,暮春气息很浓。三句所写虽系眼前静景,但“稀”、“遍”、“见”这...
踏莎行 晏殊 在景物贴描写上有何特点
晏殊《踏莎行》四首赏析 踏莎行 ·晏殊 祖席离歌,长亭别宴。香尘已隔犹回面。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画阁魂消,高楼目断。斜阳只送平波远。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 此词上片开始写送别场面,然后分别从居者、行者两方面写离情,一方面表现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写行...
踏莎行·春暮的注释译文
将暮春衰落、凄清的景色铺陈一番,为后面的伤春情怀做了渲染。接着自室外写来,由景及人,堂外细雨蒙蒙,室内静寂无人,屏风掩住了厅室内的景象,只见未燃尽的沉香,袅袅地从屏后散出。此处以“余烟袅袅”来衬托画堂之静,含蓄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远人的渺茫期待。过片写到女子不由回忆到当年惜别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