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 独步日本文坛的“鬼才”作家对人性的专注思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23 01:4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4 17:03
文|墨默天地
图|来源网络
芥川龙之介在日本文坛那是巨擘般存在的,为了纪念他,日本文艺春秋社自1935年就设立了”芥川文学奖“,每年颁奖二次。”许多日本作家都是在获得这个最高文学奖后成名的“,可见其含金量。
芥川龙之介突破了日本长期以来的自然主义文学,正视社会现实,既有浪漫主义色彩,又有现实主义倾向,影响了许多人。《人间失格》的作者太宰治就是芥川龙之介的超级粉丝。
因为出生在辰年辰月辰日辰时,所以叫龙之介。其实他原本姓新原,后来因家庭变故过继后便姓芥川。养父母精通诗书琴画,自小在家庭里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为芥川龙之介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当然他的天赋也不容小觑。
也许是天妒英才,芥川龙之介在他35岁时对这个世界不再留恋,吞服安眠药带着失望离开了。
《罗生门》一书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其不同时期的十四篇作品。
其中《罗生门》这篇小说是芥川龙之介23岁时完成的,取材于封建王朝的人和事,据说是通过《 今昔物语集》改编的,揭露利己主义在社会上的风行。
鲁迅先生早在1923年就翻译了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和《鼻子》:
我看的《罗生门》这本书是2012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的文洁若所译的版本。
《罗生门》讲述的是发生在接连发生地震、饥荒、旋风等灾难的京都一座古庙里:一个被主人解雇的仆役黄昏时躲雨,在罗生门看到一位老妪在拔死人的头发,这位无处可去的仆役顿生”*的反感“,当他得知老妪因为要做假发,并借以死者生前干了缺德的事为由,足可宽恕这种为了”免得饿死“才不得不为之的行为解脱,仆役遂以”不被饿死“为由,剥了老妪的衣服扬长而去......
故事很简单,却让人细思极恐:善与恶的较量,强与弱的对峙,以惩恶为由作恶......
作者一开篇的铺叙就将社会的萧条通过黄昏阴雨、破旧的古庙罗生门布设出框架,继而填充着几笔荒凉的点缀:“把佛像和佛具击碎当柴火卖;狐狸住进来了,盗贼信进来了,甚至将无人认领的尸体也拖到这里来丢弃”,还有不知从哪来的许多乌鸦在古庙盘旋,令人毛骨悚然。
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有四个:雇主、仆役、老妪、被拔头发的女商贩。
生存压力下,弱肉强食的社会丛林法则让人不寒而栗,看似每个人都是为了生存,但每个人的生存都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多年的雇主迫于经济压力解雇了仆役,无处可去,这是一组强弱的无可奈何;一位失去劳动力的老妪只能拔死者的头发做假发维持生计,老妪相对死者又变身为强者;而仆役与老妪的直面又是强弱分明的比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
在《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人物内心的窥探,在人尚可分辨善恶时,以惩恶为由的作恶更是令人无语:
老妪对女商贩的行为,是生者对死者的亵渎,让仆役的正义感觉醒便上前质问,当老妪平静地列举妇商贩用蛇冒充干鱼卖到警卫坊的不良营生,仿佛因为其生前唯利是图的行为就是开脱她拔头发的理由,所以坦然地为自己的良知找了一个不错的安置处;而仆役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为自己的生计找了一个借口......
这一环扣一环的精妙之处就是芥川龙之介想要呈现出的人性。
《罗生门》结尾处又是芥川龙之介艺术风格的亮点,机智地以开放性地收笔让人陷入思考:“老妪哼哼唧唧借着尚未燃尽的火光,爬到楼梯口,向门下张望,外面唯有黑洞洞的夜。仆役的下落,无人知晓。”
在罗生门这座破庙里的强者,溶到黑洞洞的夜里,他又会遇到什么呢?强者?弱者?
芥川龙之介用他的笔,雕刻着他的那个时代,他的笔是刀,他的笔是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