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疟病简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2-30 04:2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3:37
注解疟病即疟疾,出《金匮要略方论》。疟疾(malaria)《黄帝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俗称打摆子。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详见疟疾条。
详见百科词条:疟病 [ 最后修订于2016/10/18 17:07:40 共28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3:38
古籍中对疟病的记载非常丰富,以下仅提供其中一些信息。
疟疾在我国古代被称为“瘴气”,而在国外则称其为malaria,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文mala(不良)与aria(空气)二字合成。
在古代,疟疾被认为是一种由疟原虫引发的疾病,主要通过按蚊传播。这种疾病在夏秋季节以及山林地带较为常见,这是由于这些地方蚊虫容易孳生繁殖。
疟疾的主要症状包括周期性寒热发作、贫血和脾肿大,而且有各种各样的临床表现。
疟疾的潜伏期因感染的疟原虫种类和数量以及人体的免疫力差异而有所不同。例如,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潜伏期大约为14天,恶性疟为12天,三日疟为30天。
对于疟疾的治疗,古籍中并没有明确的有效方法,所以一旦患上疟疾,在当时往往难以治愈。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查阅古籍原文或者咨询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