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构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12 23:1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5:42
日常的工作与生活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讲某些人思路清晰、做事条理清楚,但是我们却很少追究是什么造就了这些人干练的行事风格。
我们身边总有些人具有超前的洞见力与事物的准确判断力,其背后一个非常核心的要点就是他们具有结构化的思维方式与*度的思考模型。
芒格的《穷查理宝典》掀起了大家对多元思维模型的探索与认知,让更多的人开始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型。
谈到思维模型的构建,很多人谈的往往是我们要构建多少个思维模型,但是大家更应该关注的是思维模型的作用是什么?思维模型的构建方法是什么? 《模型思维》的作者在他的书中罗列了构建思维模型的7个作用:推理、解释、设计、沟通、行动、预测和探索。
我对思维模型的价值,有着我自己独有的认知:就是帮助我们做出相应的快决策与慢决策。
什么叫快决策?就是你不加思考就可以做一个决策的模型。所以我们人潜移默化中是有一个思维模型的。
什么是慢决策?就是当我们需要对一些事情进行审慎思考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我们自己已经构建的思维思维模型指导个人实践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那么,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去构建我们的思维模型呢?
《模型思维》的作者同样给出了答案,如:具象法、类比法和另类现实法。这些方法,可能比较难以理解,我的思维模型的构建方法就相对简单很多。
一是,搭建属于你自己的思维模型的框架;二是找到一个参照物,三是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的方*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指导我们自己是自己实践的一些方*。
是不是有了思维模型,我们的工作的效率就会提高,我们的生活也就会更加具有原则型,事实可能适得其反。
那么,问题出来哪里呢?问题就在于在思维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很多人往往忽略模型构建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模型的“颗粒度”的问题。
什么叫模型的“颗粒度”呢?
就是要给我们的模型设定相应的适用边界与范围。
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我是如何构建与识别我的模型颗粒度的呢?
我一般会将我的思维模型简单的划分成了三个层次:思考的模型,第一性原理;行为的模型,原则构建;工作的模型,方*。简单的理解,就是我会根据面对问题的难易程度,将我的思维模型简单的分为大中小三类。
你譬如,针对决策型的思维模型,我就会将他做的足够大,以保证整体方向的正确性;针对具体的一个工作,我们尽享尽可能让我们模型足够小,因为可以具象的去指导我们的实践。
譬如,在帮助企业做定位的时候,我们就提出了生态为思维。就是从企业的基因、能力圈和市场环境来确定企业的一个竞争生态位。这个时候我们实际上就是在构建一个颗粒度足够大的模型。
当我们具体推进某项工作的时候,我们就会采取一个“动作步骤化”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具体而言就是:战略着眼、策略入手、项目推进、动作落地。这就是一个中颗粒度的思维模型。
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针对重复、常见的工作动作,我们还会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工具包。
譬如:针对一些具体的工作,我们会建立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包与标准化作业手册(SOP)。我们将这些工具包与SOP手册称之为小模型。
成甲在他的新书《好好思考》中提出的模型思维的四个层次“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哲学视角”;这也许是对模型思维颗粒度的最佳解读。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自觉不自觉的建立与运用属于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型。
我就经常听我身边的朋友讲“经营自己就是最好的竞争”、“做事要与高势能的人同行”、“投资就是赌国运与购买高增长实体的优质资源”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的小伙伴在潜移默化中构建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型。
只要我们善于总结与优化,我们的模型就会不断的日趋完善,只要我们勇于实践,我们的模型就会给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价值。
让我们一起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