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29 22:04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58
项羽对待手下好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他的手下生病了,项羽必定会出现,然后抓着手下的手难过上一番,最后项羽还会将自己的饭带过来,和手下分着一起吃。士兵们都因此真心的爱戴他们的“霸王”。
而反观刘邦,对人就是一个坏字,刘邦接见前来投奔的郦食其时,旁边还有两美女伺候他泡脚,看到郦食其来了也没有礼遇,反而破口大骂。就连刘邦的士兵,都觉得刘邦此人傲慢看不起人。
但尊重手下的项羽却不得人心,反而是傲慢无礼的刘邦,最后成为了天下的主人。得到这样一种结果,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刘邦比项羽更加的懂得人心。
身份上的差异,导致刘邦更得人心刘邦自小在街头混生活,因此他明白荣华对于那些过的辛苦之人意味着什么,他对待手下,只要满足这群人的内心渴望就够了,至于他们过得好不好,刘邦不在乎。毕竟只要条件开在那里,自然会有觉得“价格合适”的人过来洽谈。
而项羽是西楚的贵族,他自小过得好,没有吃过生活的苦,就算他不起兵打天下,生活质量也不会下降。因此项羽并不懂,别人缺的不是有一个对他好的霸王,而是一个能够帮助实现雄心的领导。毕竟都是舍命去造秦朝反,难道只是为了贪图别人的知遇之恩嘛?
因此,在刘邦什么都没有,却空手套白狼,将还没得到的天下分了好几块时;项羽还在为手下生病难过。当刘邦说未来要给手下什么什么赏赐时,项羽依旧在纠结手下怎么生病了。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两人的行为,项羽还在关心手下的生理需求,是渴了、病了,还是饿了之时;刘邦已经在关心属下的精神需求了。毕竟只要给属下吃饭、给他们房子住就可以基本满足对方的生理需求了,不需要做到事事关心;而那些跟着打天下的人才,哪个是真正的想混一口饭吃,他们想要的是建功立业,想要的是名字被历史记住。
但是项羽没有给到,他宁愿将官印放在手中,也不愿分给那些手下;而刘邦不一样,他什么都没得到前,就已经分好了江山。跟着项羽的,是在为项羽打江山,毕竟打下来了也不一定能分到;而跟着刘邦的,才是在为自己打江山,毕竟只有打下来了,才能得到刘邦许诺的东西。
项羽对手下太好也是产生隔阂的原因。
项羽对待手下太好了,在手下的心里他的好习惯了之后,也就不“值钱”了;甚至哪一天项羽要是疏忽了,手下还会怨恨他的不好,毕竟谁叫项羽平时都那么好的。但是刘邦不一样了,在他和郦食其对着吵完之后,刘邦立刻意识到了对方是一个人才,立刻以礼待之;这下郦食其只会心里受用,觉得是凭借才华让对方看得起自己,觉得这个领导能虚心改正是一个可造之材。
此外,刘邦能够得到人才的,项羽却留不住人才的原因还在于,两人是怎么用人才的刘邦能够满足属下的精神需求,给他们许诺了一个光明的前景,其实并不能够长久地留住一个人。他真正的厉害之处,还是在于听话和懂得适当的时候放权。刘邦的听话在于,属下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属下让他往东,他绝对不往西。哪怕心里有十万个不愿意,刘邦还是会听从有道理的建议,然后乖乖去做。
而项羽却不是一个听话的人,他面对人才全部收在盔下,但是他们说什么听得很少。当年项羽设下“鸿门宴”招待刘邦的时候,范增拼命的劝项羽将刘邦杀了,项羽不听;项庄借着舞剑的名义都快划破刘邦的喉咙了,项羽依旧不管不顾,反而把项庄的舞剑当作助兴表演,看得津津有味。最后刘邦“尿遁”了,项羽也不在乎,在他心里刘邦啥也不是,那么别人劝再多他也听不进去。
手下自然喜欢扶持听话的领导了,毕竟手下再有才,领导不听又有什么用呢?
除此之外,项羽不懂得放权,他十分担心属下做不好,就把权力全部抓在手中;他封的官也多是项氏一族的族人以及外戚,真正的“外人”掌权太少了。而刘邦不一样,他身边的大官,张良、韩信、萧何等人都不是刘家的亲戚。
在项羽身边做官,等于升职加薪大概率无望;在刘邦身边做官,等于一不小心就能得到重用;这样的选择题实在是太好选了。
“君择臣,臣亦择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领导与属下都是互相挑选的。在项羽挑选人才为楚国效力之时,人才却选择了刘邦,最终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却成了西汉的开国皇帝。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58
因为项羽比较固执,他根本进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他也不善于笼络人心。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59
之所以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是因为人才都认为项羽很*,所以不想待在他这里。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59
因为人们更看重的是实际利益,并不在乎这种虚情假意,所以都跑到能拿出真金白银的刘邦那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