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见典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20:5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2 09:20
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 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1、哀鸿。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2、*。春秋时,*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之好”。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
3、桑梓。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4、寒食。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5、采薇。采薇,代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三径。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2 09:21
古诗词常见的典故有:投笔,长城,楼兰,折腰,苌弘化碧,鸿雁,尺素,青鸾,双鲤,五柳,东篱,三径,劳歌,长亭,阳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2 09:21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再如李白的《塞下曲》:*山雪,无花只有寒。苗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6、鸿雁:《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说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