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8: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10:0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高中数学新课程课改一个总的依据和标准,基于标准的教学工作首先要将课程标准转化为每一堂课的学习目标.不过从实际情况看,一线老师在教学中还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基于经验、基于考试的教学与评价非常普遍.本文仅对课程标准分解的一般思路与过程进行剖析,并结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分解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一、问题的提出1.一则案例年11月,南京教研室举办了教务主任培训班,培训班上,华师大朱伟强教授做了一个培训报告,主题是如何将课程标准分解为课堂学习目标.开始学员们觉得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作为一线的老师,可以说天天都在做这件事.但当朱教授说完下面的案例以后,大家都开始进入沉思.这个案例是比较一位年轻教师与一位老教师在确定同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上的差异的,案例如下[1]:课题:细胞的分化.课标:说明细胞的分化.教参:举例说明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年轻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举例说明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老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的分化与生物体发育的关系. (2)培养学生比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使学生体会生命的运动性、生命的进程受内、外因影响等哲学思想 . (5)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为什么同样的一节内容,确定的教学目标差异如此巨大,他们究竟依据的是什么?谁表达的学习目标更科学、更准确?事实上,这种基于经验或基于考试的目标确定方法与照搬照抄课标和教参的做法不仅普遍存在,而且相当严重.更为严重的是老师们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课堂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的意义和价值,甚至许多人都认为课堂学习这个目标只是写教案时的一个摆设,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教案时所用,与实际教学关系不大.2.课堂学习目标确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教师的教案或学案的检查发现,当前课堂学习目标的确定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主体错位.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但是在表述学习目标时,主体一般都省略不写.但是仍然有不少教师特别是部分老教师习惯把学习目标的主体写成教师,把目标表述为“使学生掌握……,培养学生……能力”之类的句式[2].(2)目标表达不具体,缺乏操作性和可测性.例如把目标写成“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或写成“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这里有一个如何判断评价学生“掌握”了没有的问题?从哪个层面反映学生“体会”到了数形结合思想?作为课程标准的表达是可以的,但作为课堂学习目标的表达就不够具体了.(3)缺少行为条件.比如教师如果把目标确定为“了解人类认识随机现象的过程”.就缺少了“了解”的方法指导,究竟是通过阅读课外书籍,还是上网查阅资料,还是听教师讲解,还是学生小组合作,这些行为条件需要在学习目标中得到确定.(4)行为表现程度抽象.行为表现程度是描述目标实现水平的词汇.如有的教师把目标写为“理解函数的单调性”,表明这个目标要达到“理解”的程度.在新课标中,确实把水平分为了“了解”、“理解”、“掌握”、“模仿”、“发现”、“领悟”等.但是,这些水平到了课堂目标时必须更加具体.(5)三维目标割裂.由于新课标提出了三维目标,所以每次在评课时,都会有人提到有没有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为此,教师在写学习目标时,都会注意至少写三条,一条是知识技能,一条是过程方法,还有一条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生搬硬套的要求也导致老师们觉得反正就是写在那里,有总比没有好嘛.事实上,三维目标是融为一体的,知识技能的掌握必须通过过程方法,在过程与方法中才能升华情感、体现态度、形成价值判断,所以三维目标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三阶目标.而这种硬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表述是不科学、不可取的. 二、对问题的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况,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课程标准与课堂学习目标的特点、意义的理解存在偏差,认识不到位;二是受传统的习惯与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太深;三是缺乏将课标分解为课堂学习目标的技术和能力.1.对课程标准与课堂目标的意义和特点的认识不到位据了解,许多教师身边很难拿出课程标准,即使看过也是很久以前的事.另外有的老师根本不去研究课程标准,只是照着课本和教参,凭自己的经验备课.事实上,课程标准是为了保证大教育质量,控制教学发生偏差,由国家组织课程专家,对包括课程的性质与理念、内容及要求、实施计划与建议进行的统一规定.课程标准不仅是编写教材、教参的依据,也是教学与评价的依据[3].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有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才能保证不偏离方向,保证教育思想、教育方针的落实,保证学生接受公平、科学、有效的教育.因此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源于课程标准.由于课程标准具有明显的宏观性和长远性,它规定的是一门课程的整体教学要求,比较抽象,达成目标的时间也较长,而课堂目标则是教师在一节课中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具有微观性、短期性.所以把课程标准直接照搬到每一节课上作为课堂目标就显得不科学,必须将其具体化,达到可观察、可测量.特别指出的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以来,老师们似乎习惯了用教的目标代替学的目标[4],使用“使学生如何”、“让学生如何”、“培养学生什么”这样以教师为行为主体的句式,相应地也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单向讲授或满堂灌输的教学方法,这显然与课改的理念是不相一致的.2.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与应试教育现状的冲突这一次的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合作意识、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不仅要感受数学的科学性、技术性,还能感悟数学的文化性,所以说这次课程改革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5].课标不仅在教学内容方面删除了一些陈旧的东西,还增加了部分与现代生活较为紧密的数学知识,不仅注重数学的知识、技能目标,还特别提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就是通常讲的三维目标.而教学现状是怎样的呢?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在教学中,认知目标即知识、技能目标仍然得到充分的重视,但过程与方法目标常常被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基本处于悬空.当过程与方法不科学或不到位时,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等等就失去了基础,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常被扭曲,对数学学习不是基于兴趣,不是基于内在的需求,而是被*无奈,而是为了考试得高分,许多学生都认为,学习数学除了考试没有什么价值,从心理上是讨厌抵触数学学习的.这样的数学教育现状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也正是课程改革希望扭转和改变的.另外,不少学校都在大张旗鼓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但出于功利目的较多,热衷于课改的轰轰烈烈,在形式上大做文章,追求新颖奇特,搞花架子[6],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已经渐渐失去,课堂教学游离于课标之外,一些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评价标准也是重形式,轻内容,重结构,轻本质.错误的导向也是不能落实课标的一个原因. 3.对课程标准的分解缺乏技术指导除了因为观念上的忽视以外,一线老师还缺乏对课程标准的整体把握能力与分解技术.课程标准虽然颁布实施将近10年,但是第一轮的课改还着重在观念的转变上,现在看来这一任务也得打很大折扣.事实上,并非只是年轻教师在这方面缺乏技术,许多老教师也仍然抱着老一套观念,或因为在毕业班上课,泡在题海时间太长,对考题的研究兴趣远超对课标的兴趣.他们喜欢基于考什么就教什么的观念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或者认为目标早已在心中,对这种文本分解不屑一顾.总之,这项要求离真正落到实处距离还很远. 三、如何进行课程标准的分解1. 课程标准分解五步骤 [7](1)课标的陈述方式、句型结构和核心关键词.课标的陈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5种:①结果性目标(或称行为目标)——可预设可测量的目标,通常用“了解、理解、掌握、说明、识别”等一类动词表达.②生成性目标(或称体验性目标)——描述的是一个学习过程,通常用“经历、体验、体会、感悟、领悟”等一类动词表达,主要是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③表现性目标——动作指向一个结果开放的目标,描述的是一种学习任务,只有等到结果出来后才能知道学生的表现情况.④普遍性目标——可预期但不可直接测量,不局限于本学科内,与综合素质、教育宗旨与原则相关的目标,包含三维目标中各个方面,如学习习惯与兴趣、学习品质与态度、心理素质等等.⑤能力目标——描述一种能力要求,需要积累训练才能形成.课标的句型结构主要有以下4种:①“行为动词+核心概念”,如“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②“行为条件+行为动词+核心概念”,如“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③“行为动词+核心概念+表现程度”,如“了解圆锥曲线的简单应用”.④“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核心概念”,如“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核心关键词主要包括行为动词及行为动词指向的核心概念.(2)行为表现,用恰当的词汇将不同类型的目标(5种)具体化.具体化的过程包括将行为动词具体化和将核心概念具体化.教师需要结合学科逻辑、词汇涵义的理解以及教学经验,对课标中的行为动词和核心概念进行剖析与扩展,使之具有操作性、可观察、能测量.(3)确定行为条件.行为条件描述的是达成目标的条件,主要体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智慧关系密切.(4)确定行为表现程度.行为表现程度是对学习难度、广度、深度的描述,教师需要依据课标,结合考纲要求与学生层次加以确定.(5)准确写出学习目标.通过前面四步的,最后用准确精炼的语句将课堂学习目标表述出来.2.课程标准分解举例(1)分解的主题.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8].选用教材:第2章 圆锥曲线(苏教版选修2-1).教学参考书的建议[9]:①能运用椭圆的方程和几何性质处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②能运用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处理简单的实际问题.③能运用抛物线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2)分解过程.①陈述方式、句型结构和关键词.陈述方式:体验性目标.句型结构:行为动词+核心概念.行为动词:感受.核心概念:圆锥曲线的作用.②行为表现. (1)知道“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的策略和方法. (2)知道圆锥曲线包括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三种. (3)能根据所给的条件求出圆锥曲线的方程. (4)能描述三种圆锥曲线各自的几何性质. (5)能运用圆锥曲线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归纳总结圆锥曲线可以刻画现实世界的哪些特征. (7)归纳总结圆锥曲线可以解决哪几类实际问题. (8)能运用抛物线的某一几何性质解释某些生活用品的工作原理. (9)能根据双曲线的知识简单说明“海轮时差定位法”的原理. (10)讲关于圆锥曲线应用的故事. (11)结合圆锥曲线的应用及学习体会,写一篇短文. (3)确定行为条件.针对上表中的11条,逐一确定行为条件.第(1)条:通过教师与学生讨论交流确定.第(2)条:通过阅读教材达成.第(3)、(5) 条:通过自学、教师示范和习题训练.第(4) 条: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法.第(6)、(7)、(8)、(9) 条:学生先思考后小组交流分享.第(10) 条:通过课外阅读或网络查找.第(11) 条:课外作业.(4)确定行为表现程度.第(1) 条:一般性策略.第(2) 条:清晰表述.第(3)、(5) 条:熟练、简单的.第(4)条:能熟练画图并准确表述.第(6)、(7)、(8)、(9) 条:说出主题或原理的关键词.第(10) 条:至少一则.第(11)条:字以上.(5)综合思考,写出课堂目标.结合以上,从行为条件、行为表现、行为表现程度三个层面进行整合,得到以下8条课堂目标:①通过教师与学生讨论交流了解“感受圆锥曲线在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的一般策略和方法.②通过阅读教材,清晰表述三种不同的圆锥曲线名称和定义.③通过自学、教师示范、习题训练,熟练掌握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求法.④通过自学、教师示范、习题训练,熟练运用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方程和椭圆的几何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⑤能熟练地画出三种圆锥曲线草图并准确表述它们的几何性质.⑥能准确表达圆锥曲线刻画现实世界哪种特征的关键词以及应用原理的关键词.⑦能通过课外阅读或网络查找,在全班讲一则圆锥曲线应用的小故事.⑧在全章学习的基础上,利用课外时间,就圆锥曲线的应用问题写一篇字以上的体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