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观与心念:为什么密宗弟子必须净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0 04:0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0 04:54
我们在讲解见解和修行的同时,也在着重讲解持戒的重要性。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前,阿难及一切信众请问释迦牟尼佛,佛陀涅槃后,弟子以何为师?释迦牟尼佛曰:“以戒为师。”因此戒律就是我们真正的导师,但是我们该如何持戒呢?
对于密宗弟子而言,密法有共道密乘十四条根本誓言以及无上窍诀大*所支分的无守持誓言和守持誓言。其中无守持誓言,是站在果位自性见解的立场上宣讲的,现前我们还做不到,因此暂且不论。守持誓言则分为上师三门而支分的二十七条根本誓言和二十五条支分誓言。我们无法清净守持一切戒律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没有做到净观。也就是说,由于我们内心烦恼沉重及眼根不净的缘故,习惯将自己的见解作为标准去衡量一切,这样一来,我们所住的地处、所见的事物永远都是不清净的。因此想与大自然和谐共处,首先必须要让自己的内心清净下来。在自己的内心没有达到清净和谐之前,做不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细致观待,如果你时时站在我执的立场之中,即便眼前之人是真正的佛菩萨,你还是能说出他的很多缺点。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示现涅槃时为阿难及一切信众授记:“末法五百世,我现善知识,饶益汝等众。”因此,所有善知识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为何我们眼中还会看到导师的很多缺点呢?就是因为我执太强的缘故,习惯高高在上,用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所以才会看谁都不顺眼。但是我执乃漂泊轮回之根源,一切烦恼之根本,以不清净作为根本,自己面前又怎么会呈现清净之相呢?因此,看不见他人功德,正是自己有缺点的表现。
举个例子。往昔有一对*相依为命,儿子娶妻后,夫妻二人都非常孝顺。有一次,儿子出远门做生意之前,特意嘱咐他的妻子,在他出门的这段时间里,要好好孝顺他的母亲。儿子离家之后,母亲患上一种眼疾,无论看什么东西,都觉得上面长了一层毛。所以从那天开始,无论她的媳妇做的饭多么干净,只要端到她面前,她都非常生气:“我儿子刚出门,你就开始这样对待我,给我吃的饭里全都是毛。”她的媳妇虽然很疑惑,但还是重新做了一遍,并且仔细检查,确认没有一根毛以后又端过去,可是她的婆婆依然一口咬定饭里全是毛。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母亲由于吃饭非常少,变得异常瘦弱。待儿子从远方回来,见到母亲非常惊讶,又听到母亲对妻子的抱怨,心中不免气愤,于是指责他的妻子不孝。妻子非常委屈,说她一直非常精心地做饭,不知为何婆婆指责她做得不干净?于是建议丈夫亲自做饭给母亲,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于是儿子做了一顿饭,拿到母亲面前,但是母亲却勃然大怒,指责儿子和儿媳一样,做不干净的饭给她。这时候儿子才恍然大悟,错怪了他的妻子,并认为母亲可能生病了。于是找大夫医治母亲的眼睛,直到母亲病愈,才知道她的媳妇没有*她,只是由于她的眼睛有病,所以看见的食物才会不清净。
和上面的公案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的内心被一切习气烦恼束缚时,眼前看见的一切都不清净。吉珍扎华江措曾经说:“无论身在何处,皆为清净刹土;无论见到何人,都是吾之本尊。”他是刻意净观所到之处为西方极乐世界吗?不,在他的见解中,一切都是清净刹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能否看见清净的世界取决于内心是否清净,当内心被一切业力束缚时,三恶趣也不需要刻意打造,它就自然呈现在我们眼前。试想,地狱的火是有人专门去烧的吗?地狱里的热铁是谁在下面锻造出来的吗?当然不是,一切都是业力所现。因此,无论是清净的西方极乐世界还是痛苦的地狱,都不在遥远的地方,而在于内心之中。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净观对于迅速成办解脱的重要性。如果做不到净观,我们永远都会觉得自己所处之地不是清净之处。相反,若能做到净观,我们当前所居住的地方即为西方极乐世界。
当然,净观并非是将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地方强行观为西方极乐世界,而是它本来就如此清净。想让一切外境变成清净,就要调伏自己的内心。帝洛巴尊者说过:“显相非缚执著缚,断绝执著那若巴。”也就是说,起现一切不清净之相的真正根源是执著,而不是显现的山河大地,能否让山河大地转变成清净之宫殿刹土,完全取决于内心是否清净。因此,对于密宗弟子而言,净观非常重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0 04:55
密宗要求修行人必须相应于实相,密宗认为世间的实相就是清净的,所以要求行者先接受这个实相,然后再证悟它。
净观与心念:为什么密宗弟子必须净观
我们无法清净守持一切戒律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没有做到净观。也就是说,由于我们内心烦恼沉重及眼根不净的缘故,习惯将自己的见解作为标准去衡量一切,这样一来,我们所住的地处、所见的事物永远都是不清净的。因此想与大自然和谐共处,首先必须要让自己的内心清净下来。在自己的内心没有达到清净和谐之前,...
佛教里的四禅八定是什么意思?说得通俗易懂一点
二禅是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有发生变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坐什么,这就是觉、观。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心念在想东西;这样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烦恼。当他...
佛教的有漏禅与无漏禅的差别是什么???
观‘识’是有想,观‘无所有’是无想,如果双遣此二相,不见有无,一心缘中,念念不舍,便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定在三界中最为微妙,凡夫证入此定,往往误认为涅槃,实际上此定虽能伏住第七末那识,故说‘非想’,但第八阿赖耶识仍似尽未尽,故说‘非非想’,也就是说入此定中,虽已没有粗烦恼,但还有十...
法性海老师开示为什么现代人更需要参加内观禅修
这是修持观身不净的,令我们生起出离心,令我们断除对身体的贪着。但是,如此对身体贪着的断除也只是相对的,只是对烦恼的暂时压服,所以这个小乘内观法门是相对真理,还没有进入到绝对真理,它不能对贪完全断除,要想完全断除必须要过度到大乘里面来,与空性相结合。我们学习佛陀的善巧方便,运用大乘的原理再增加空性等...
求数息观法门
数息观,在印度话是安那般那,这是一个古老的法门。在佛教里面,将数息观和不净观合称为 二甘露门,这两个甘露之门可以让我们获得禅定,同时,如法的思维可以获得无漏的智慧,所以称 为甘露门。它也是我们汉传佛教修行人修定的基本法门。 在东汉时期,安世高法师把讲解数息观的经文翻译过来,经的名字叫做《安般守意...
什么叫修行??
另外从生活的历缘对境中,修行人必须 去除五欲和弃舍五盖,才能掌握持戒的基本观念。 去五欲—五欲是指世间的色、声、香、味、触五尘境。因能起人贪欲之心, 所以叫欲;能使人蒙昧真理,离净就染,所以叫尘。五欲恰似地狱的五条根,常 能诳惑修行人,使其心生爱著,去造种种的恶业,而堕落三途恶道,因此修行...
梦见观音菩萨和我说话了
道家和密宗的法门可以归纳成四个字:「内照形躯」。如果我们把「内」字换成「观」字,就会接受它是佛家东西了,实际上是一样的。佛法里的白骨观、不净观等等,就是内照形躯。 念身不净是学佛的基本,可是我们反问,不净观真观得起来没有?这是学佛的第一步,打坐时做不净观,自己内照形躯,眼睛开也好,闭也...
打坐和念佛打坐,各有什么区别?
这在禅宗讲,就是禅的境界,所以禅与净不二。对初下手的人来说,好像分禅分净,实质上是一回事。从结果来讲,净土宗的一心不乱,就是禅宗的灵光独耀,实际上是一回事。禅宗说“妄想脱落”、“灵光独耀”,又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到寂照境界时,灵光独耀。在密宗,又有密宗的说法,叫“当相即道,即事而真”,...
十六特胜观十六种禅观行说法
使修行者保持平衡,不偏不倚,因此被誉为‘特胜’。对于定根深厚的众生,十六特胜观尤为适合,其教导内容包括知息入出、知息遍身等,以及受喜、心作解脱等。佛祖鉴于某些弟子因不净观而产生极端厌世,甚至导致自杀,因此倡导修习十六特胜观,以确保修行过程的身心健康和智慧提升。
佛教的“五停心观”是什么意思?
2.不净观 3.慈悲观 4.因缘观 5.界分别观 佛教一向重视禅定的修习,无论在原始佛教、大乘显教、金刚乘密教,都有它们各自的禅修方法,其中最为通用和基本的修行法门即为五停心观和四念处。此两种方法与早期佛教论典便有记载,至今仍然沿用。简单的说,修五停心观,是为了平息、净化心的骚乱和混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