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实行两审终审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8 10:4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05:43
民事诉讼不能全部实行三审终审
据《新京报》等媒体报道,有专家建议我国民事诉讼法实行三审终审,对这一观点,中国*大学杨荣馨教授表示——
审级制度是依照法律规定,一个案件需要经过几级*的审理,所作裁判才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制度。审级制度是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以及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全国*常委会的立法规划,我国已实施十四年之久的民事诉讼法即将修订,故重新审议和构建我国民事诉讼的审级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具有重要意义。
一、设置审级制度的目的
民事诉讼中的审级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核心制度之一,因而设置审级制度的目的与民事诉讼的目的是一致的。民事诉讼的目的就是追求公正而及时地解决纠纷,并以公正与高效为基本理念。民事诉讼中的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二者相辅相成,程序公正除有自己本身的价值外,就是保证实现实体公正。
民事诉讼是在*主持下进行的,是通过民事审判人员的审理和裁判而求得纠纷的公正与高效解决。审判人员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作裁判有时也会出现错误,达不到民事诉讼的目的。这就需要给当事人以救济,允许当事人向上级*寻求救助,这就需要建立适当审级制度,使下级*可能出现的错误裁判,能够通过上级*的审理得到纠正。
在民事诉讼中还存在着诉讼效率问题,追求高效,迅速而妥善地解决民事纠纷也是民事诉讼的基本概念。迟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在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设置上,公正和高效都是要考虑的,必须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二、对我国现行审级制度的再认识
我国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人民*审理民事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一般来说,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的审理,就能及时作出公正的裁判,不需经过更多的审级;而且我国地域辽阔,许多地方交通不便,增加审级,将会给当事人造成负担,增加讼累;审级一多,必定使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影响社会安定和正常的民事活动。因此,可以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当初规定的两审终审制是正确的,而且也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是,由于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人们法律维权意识的增强,民事案件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度上升,重大复杂疑难民事案件迅速增加;同时,小额诉讼也较多出现。在民事审判实践中,不少当事人不论是否有理、也不论争议标的的细微,在一审判决之后一律上诉,上诉率迅速攀升。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实行完全的两审终审制,已经不合时宜了。
三、完全的三审终审制不可取
在民事诉讼法修订的热潮中,有人主张实行完全的三审终审制,即允许所有的民事案件都可以上诉至第三审*。提出这个主张,是可以理解的。
世界上有些国家和地区也确实实行完全的三审终审制。但这一制度并不适合我国情况,主要理由是:
(一)将会增加讼累。我国许多地方特别中西部地区仍然地域广阔,交通不便,如实行完全的三审终审,当事人至少要到省会(首府),有的还要到首都,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
(二)将使高级特别是最高*不堪重负。就目前状况来说,这些*已在超负荷运转,如再实行完全的三审终审制,将会造成更大负担,实际是负担不了的。我们设计审级制度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稳妥可靠,符合我们的国情。
(三)相当多的案件并不需要三审。从目前状况看,绝大多数民事案件都会上诉,进行二审,走完法律允许的“路程”;如果一旦法律允许上诉三审,一定会有许多并不需要三审的案件进入三审程序。为了克服这个难题,有人认为可以规定三审上诉须经三审*批准,但这个审批工作量也是很大的,而且会引发当事人的不满。
四、应当实行以两审终审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审级制度
(一)基本的两审终审制
从民事诉讼的整体看,大多数案件仍应以两审终审为宜,几十年的实践证明,经过两个级别的*审理,即可公正而及时的解决大多数民事纠纷。
(二)有条件的三审终审制
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的审理,争议事实都会查清,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对案件适用的法律还掌握不准,还会出现不一致的局面。为此,第三审*的任务就是达到统一适用法律、公正解决纠纷的理想境界。允许上诉到三审*的条件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而且当事人认为二审*裁判确实违反法律的:
1.争议标的额巨大的民事案件。由于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应由高级人民*规定其辖区的合理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核准。
2.争议涉及重大社会利益的民事案件,也应由高级人民*规定并报最高人民*核准。
3.当事人跨越人民*管辖区域的。毋庸讳言,某些地方仍存在着较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所作的裁判可能不利于外地当事人,所以要给以特别保护,允许上诉于三审*。
为了更好地掌握三审上诉的标准,防止某些当事人的滥诉,应实行上诉许可制度,即拟上诉于第三审*的案件,要当事人报第三审*审核,得到许可后,才立案受理。
(三)有条件的一审终审制
1.争议标的额小的民事案件。这个标准要由各高级人民*规定,并报最高人民*核准。
2.极为简单的民事案件。这类案件比现行法律规定的简单民事案件还要简单,确无必要上诉,具体标准也应由各高级人民*规定,并报最高人民*核准。
3.当事人约定不上诉的民事案件。上诉属于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当事人可以处分,如在诉前和诉中当事人达成书面协议约定不上诉的,亦即一审终结。
如果符合上述条件,而当事人又坚持上诉并能提出正当理由的,经二审*核准,也可准其上诉。
五、多层次审级制度与再审制度的关系
再审制度是纠正终审的判决、裁定等生效法律文书错误的法律制度,是保障诉讼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再审制度与审级制度关系密切,再审制度也是广义的审级制度,在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构建中,正确处理多层次终审法律文书与再审的衔接,是必要而又重要的。
两审终审制属于正常的审级制度,仍应按照过去的做法进行再审,从严掌握。一审终审制因未经过二审,故再审条件应较宽松。三审终审的,因已经过几个审级,高级或最高*均已审过,故对其再审条件应更为严格,一般不再准许。
不论哪个审级终审的生效法律文书的再审,均应认真审查,慎重立案,避免“终审不终”、“再审不断”的混乱局面,维护正常的诉讼秩序。在审核再审申请时,均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法律应明确规定可以申请再审和不得申请再审的具体案件,以便当事人和再审*掌握。
(二)申请再审时,必须以生效裁判确有错误为前提。上诉审对象是未生效裁判,当事人可以为其有错误而上诉;现裁判已发生法律效力,再声明不服,当然应提高要求,以其确有错误为前提。这里的确有仍为假设,是申请再审人认为其确有错误,是否真有错误,应由再审裁判认定。
(三)申请再审时,必须有一定的证明材料支持,使再审*相信生效法律文书很可能确有错误;但又不能求全责备,进一步证明材料应在再审时提出。
(四)再审应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出,如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再审事由后的一个月内提出,如有特殊原因,也不得超过三年。
(五)向作出生效裁判的上一级人民*提出,以一次为限。这样既可保证再审质量,又能维持诉讼秩序。如由作出生效裁判的*再审,很难纠正生效裁判的错误,如允许再向上一级*申请再审,将会造*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时间的拖延。
总之,社会是发展的,事物是变化的,随着形势的变动,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的调整正势在必行。
(作者系中国*大学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05:44
对于其他国家的民事审级制度而言,我国的两审终审制颇具中国特色。虽然两审终审制似乎有助于节约司法资源,但也存在不少弊端,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比较国外的三审终审制度,从中吸取精华,对我国的民事审级制度进行重构。
现在可能只有我国是两审终审制,国外的国家都是三审终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