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1 15:3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13:4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本文结合自己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问题,作一些总结、思考与研究。
一、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在创设的活动中学习,在情境中感受智慧的力量,从而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应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置身一定的情境、情感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我和伙伴一起玩》这一课时,我展现了击鼓传花、玩游戏牌、玩游戏棒等多种游戏图片,通过边看、边问、边思、边答,师生互动,人人参与,使枯燥、沉闷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这种情境创设活动,通过贴近学生的生活,用对学生极具*性的事情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们自主制定了游戏规则,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享受了游戏的快乐,又开动了学生的脑筋,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使创新思维融入娱乐兴趣之中,点燃了创新思维的火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巧设疑问,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可以促进思维的拓展、蔓延,“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设问、质疑、解难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教师也要善于深层次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不玩火,防触电》一课,可以先播放乐乐候与火苗的故事,然后提问:你看了有怎样的体会?学生会说,为什么会发生火灾?可能也有学生回答这场火灾有什么严重的后果,等等。接着可再次设疑:“火灾发生后怎样才能有效地扑灭?”“我们怎样才能预防火灾的发生?”从而引导学生从乐乐候玩火引起的火灾中吸取教训,同时还传授防止火灾、扑灭火灾的知识。如此这般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引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明辨是非,学会自我保护。
三、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上,兴趣作为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而且可以引发强烈的创新*。我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插入课堂,或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使学生对关注的问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深入的了解。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成长不烦恼》一课,通过永登阳光岛这个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就能让学生找到解决烦恼的办法,获得装备,顺利登上阳光岛。通过对“和老师说话紧张怎么办”“别人误会了你怎么办?”“和同学闹矛盾了怎么办?”“和同学一起做了好事,但老师没有表扬你,怎么办?”等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相互启发和交流的状态,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合作交流,拓展想象的空间,张开思维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激发学生灵动的感觉,点亮前行探索的火光。
四、点拨引导,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点拨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好的导入或点拨引导,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教师要“活用方法,巧妙点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经验转移和遥远联想对所学内容提出新问题和新结论。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他们需要关爱》一课的教学时,我出示了残疾人活动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简单的方法帮助他们,由此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同一张图片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化解疑难问题。当盲人过马路时,马路上车辆很多,这时你该怎么帮助他呢?可以寻求*叔叔帮助,可以寻求大人帮助等等,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既注意了情感的因素、智能的因素,又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们要把学校教学、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勇于探索,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的自觉性,使学生提升素质和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