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30 18:54
共5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10-10 12:43
1、首先,在许多人的认知当中,圣旨大概也就是半米左右的长度。而古代真正的圣旨,最短的都有两米,长的得达到四五米左右。宣旨太监一个人基本上是没有可能打开的,至少都要两三人才能合作完成宣读圣旨这件事。
2、根据考古所发现的一份明代的圣旨,长度就达到了三米六,且上面的精致刺绣是需要非常娴熟的技艺的,一般人是没有办法模仿的。再来说一说圣旨上最难模仿的开头的暗字“奉”。明代的皇帝朱元璋,为了不让人假冒圣旨,在这个字上面可是没有少下功夫。
3、明代的圣旨上,“奉”字上面是做了暗号的,其字根据圣旨上祥云的位置而定,就像是现在钱币的暗纹识别一样。且这种刺绣的技术,是皇家独有的,旁人学不到也不能学,否则就是杀头的大罪。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0 08:20
在中国的封建王朝时期,皇帝就是天子,是天下之主,皇帝的一条命令就决定人的生死,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被赐死的王公大臣了,这也就是所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然而,在那些古代*们领旨之前,却不会对圣旨的真实性产生丝毫怀疑,难道就没有可能,圣旨是伪造的吗?对此,专家进行了解释:圣旨倒是可以造假,但难就难在第一个字,不信你看看。
圣旨自古时流传下来,至今已经被赋予了4种内涵。第一种,就是指皇帝的旨意,《三国志·魏志·张辽传》中有云: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辽奉圣旨, 豨必不敢害故也;第二种,便是讽刺的意味,浩然《艳阳天》第七章:他把马之悦的每一句话都当圣旨来念;第三种,就是专指孔子的意旨,《文心雕龙·史传》中写道:若乃尊贤隐讳,固尼父之圣旨,盖纤瑕不能玷瑾瑜也。
最后一种便是出自佛教徒的口中,他们所说的“佛谕”,就是他们眼中的圣旨。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圣旨,还是出自君王。圣旨是皇权的象征,如果皇帝想要发布圣旨,还要根据接旨*的官衔大小进行轴柄质地的选择:一品为玉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等等。
因此,如果造假的人不了解轴柄的质地,往往一眼就会被看穿。然而,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只要造假者足够细心的话还是会观察得到。除此之外,还有几处小细节才是真正避免圣旨造假的手段。第一,圣旨的宽度。历朝历代都没有对圣旨的长度做规定,毕竟字数不一样的话,长度也就不一样,有时候长5米。有时候才2米,不过宽度都是一定的,都是33厘米左右。
第二,圣旨的材质。制造圣旨的材料都是上好蚕丝制作而成的绫锦织品,图案也都是经过精心勾勒的祥云瑞鹤,一般只有宫廷之人才有如此手法,而且材料也是皇宫特供,并无其他渠道可以获得。再者,圣旨并不是皇帝写完字再盖个章就结束了,其中还有多道工序,需要重重防伪,每个环节都有负责人,一旦出了问题就会祸及全家。
第三,圣旨的颜色也很有讲究,一般来说,圣旨颜色越丰富,就说明接旨*的品级越高。根据明清时期的规定,五品以上的*的圣旨都是三色、五色、和七色的,五品以下*的圣旨颜色就比较单一,通常都是纯白绫。
最后,也就是最核心所在,圣旨的正面的两端会印有翻飞的银色巨龙,就像现在钞票的防伪标志那样,只有在一定角度和光线下才能看到。其次,由于圣旨上印满了祥云图案,而所有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一定要写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
因此,伪造圣旨不但要搞到材料,还要买通为圣旨担责的所有*,还要把极为隐秘的银龙制造出来,在一个字上又要多加小心,真可谓是难如登天。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0 08:21
因为圣旨上的印是造不了假的,而且一旦造假可能会让家族陷于危难。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0 08:21
第一、圣旨的构造特殊,民间根本无法仿制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0 08:22
因为在圣旨写完之后都会盖上皇帝的一个专属章印,没有这个章印的圣旨是没有效果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0 08:22
古代没有人造假圣旨,古人:你也不看看上面第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