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50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3:42
我国自建立以来就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二字并不是从现在才有的,早在炎黄时期的时候就有了,只是在秦朝的时候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华正式拿来称呼一个国家,而“中华”这两字也具有不凡的意义。
关于中华二字的来源有三个。一个是比较神话一点的,宝鸡天台山天柱峰,这里相传是炎帝故里,具体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是在这座山峰上面有一奇观景象”莲花顶“人称”三味生奇花“。炎帝因为在此地广施仁政,人民都很爱戴他。后来的子孙为了纪念炎帝,因为炎帝的部落位居中原地区,而在古代的时候,”花“和”华“是同一个字,于是他们把自己的国家成为”中华“。
还有一种说法是关于大禹的。大禹曾在黄河北面建立了一座城,并自立为国。又因为大禹是华夏族,于是住在城市里面的汉族人就称自己是中华人。
上面两种说法因为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所以这两个说法到底是真是假还有待考量。不过在西周时期便有文字记载着”中华“二字的来源,来源于《左传》中的“西周分封八百诸侯国,是为诸夏”。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时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取中原 华夏中的两个字来自称即中华。
而”华“字来源的话有三个。第一个是”华服之美“。在中国传统儒家的解释是华来自服章之美,在《春秋传左定十年传》《疏》《尚书注》三本书均是这样子解释华的来源的。
第二个则是因为甲骨文中只有”华“没有”花“。”华“可能代表一切花果树木也可以象征美丽夺人的意思。
第三个是来自华胥族。在中国历史就曾经有一个部落叫华。华胥氏是伏羲氏的母亲,后来的*氏等等皆是其后代,于是便有了”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3:42
华夏,也称“华”、“夏” 或 “诸夏”等。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
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大约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
早期“华、夏”二字来源相同。“夏”,来自于夏朝或夏后氏,夏后氏起于嵩山周边,也就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商周之时有华国,与夏后氏同在嵩山周边,而嵩山在早期也曾得“华山”之名(《尔雅·释山》),故又以“华”代指昔日夏后氏之所居。
《国语·郑语》:(太史伯曰)“若克二邑(指虢、郐),鄢、蔽、补、丹、依、駻、历、华,君之土也”。华,即指华国;华国为商周时封国,都城为华阳,今有华阳故城遗留。
著名考古学家唐兰在《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微》中说道:“华、地名……。在河南省密县,西为嵩山,是夏族旧居,所以华即夏,中华民族起于此。”
另有一些史学家也主张此说,比如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有同样类似的论述:“而夏人则起于今河南省中部,正是所谓中原华夏之地。鲧与禹则又别为一族,其居地殆起于河南嵩山山脉中。曰“有崇伯鲧”崇即嵩也。山海经“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禅渚在河南陆浑。禹都阳城,世本。阳城在嵩山下。又有言禹都阳翟者。阳城河南登封;阳翟,今禹县,出入数百里间。游牧之民习于移徒,古人都邑,同时有两三处不足异。华夏连称者,嵩山山脉亦得华名。国语“前华后河,左洛右济”,华在洛东,即今嵩山。又史记魏有华阳,司马彪曰:“华阳,亭名,在密县。”周礼职方豫州“其山镇华”。皆其证。”
“华”的甲骨文看上去像一幅“火树银花”的画面,《说文解字》说:“华,荣也。”树木开花,“花”即为“华”,引申到华丽、精华、精英、风采等高大上的词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3:42
中与女娲有关,西王母和东皇太一(金乌)既然占了西与东,那么女娲自然就代表中了,因为只有这三位是麒麟凤龙的大统领级。哪系统了天地,哪系就为中。本来天地之主级,不会带杂号,一个娲皇或开皇或妖皇就代表了的,然而女娲的凡间道场叫中皇山,对应了女娲就是的中皇这事。龙势力下是龙与汉合组的龙汉,天庭时代的玉帝,出自龙汉的汉,天之子以五爪金龙代称,如来认孔雀为母……。传说中所有的事情,都符合权力的延伸与运作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