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一个企业究竟靠什么?制度?文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6 02:3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1:58
中国有一本奇书,叫《败经》。它不去论述唐宗宋祖的睿智伟大,却把历史上一息而过,为那些大人物们做陪衬的失败者们进行记录。仔细读来,种种原委,扼腕叹息,却更有一番意境。其实,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是若干种挫折磨砺的结果。只不过最后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发明家爱迪生风趣地自嘲:我找到了一万种让灯泡亮不起来的材料,言外之意是下一种就会亮了。可惜历史是过眼烟云,没有办法给这些历史的失败者——在我看来,也许只是一次机会,一段延长的生命,他们就能写出更伟大历史来。
管理一个企业,亦是如此。如果去看它的成功之处,总是让人读来热血沸腾。然而成功和失败却根本是两回事。你让一个成功者去讲述他为什么能够成功,他能给自己找出一大堆理由,自己却未必知道什么是所谓的“决定性因素”。这世界上成功学和企业管理学很好写,只不过写者不知,编者不知,读者亦不知谁是谁非。与此同时,失败的案例,每个都有值得总结之处。任何人都避不开这些错误,企业家能做到避免失败,也许就是成功。
不懂得失败,不从事管理工作,是没有办法成功的,或许这几个字可以做以上的小结。是为小序,写在前面。
管一个企业靠什么?联想又是靠什么?回答这样问题的时候,成功的因素已经被关键化了。联想的发展是极快速的,虽然有过裁员的时刻,但整体来说联想的日子比较好过。这一方面归结于它强大的背景,同时更是管理有道。联想所代表的国家背景是不言而喻的,有国家的支持,作为一个中国的企业,只要不是混乱得夸张它是不可能一夜之间倒下的。 不过背景不代表一切,联想的管理,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全球前三的位置不是空白的膨胀——柳传志一直在强调的“文化”可以说是联想的生存之道。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良好的组织文化,这正是联想区别于其他人之处——这也将是任何一个好的企业区别于一般企业的基本差别。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甚至字典中给出的定义是“人类一切精神和物质财富总合均可成为文化”。所以,说起文化,它是真正无时无刻不存在,潜移默化着每个人的东西。以此推断,企业的制度,领导,其实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都构成了文化的一个方面。
制度重要,足够重要。中国几千年的“阳儒阴法”,其内核中法家的东西其实是占据了统治地位的。汉代以来,学者们让儒家登堂入室,实质上却是把儒家进行法家性质的改造,用严酷的刑罚来维持儒家所提倡的社会制度。这根本就是个法家的内核(这个“法”,从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制度),儒家的外壳。对于任何一个管理者来说,制度都是基础。没有组织文化,尚可以等待建立;然而没有制度,那等于这个组织不能成为真正的组织(因为协作的需要,共同目标的实现,甚至信息的融通,其实都是靠制度来基本制约的)。这对一个正在形成中的组织更是有他的重要性。在联想的案例中是这样的:创业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其中起步阶段中有一段叙述特别值得回味:
一切围着目标转就逐渐转变成了“围着规则转”,从目标导向变成了规则导向
一个企业要持久,员工行为要规范,业务开展要规范,企业管理也要规范。联想向规则要“精准和效率”,希望人人都能够“严格、认真、主动、高效”,把很多事情都放到一个个流程制度里去规范
比如用“入模子”来统一新员工的价值观,比如把总经理室的沟通演变成固定的“早餐会”
做事三原则:1.如果有规定,坚决按规定办;2.如果规定有不合理处,先按规定办并及时提出修改建议;3.如果没有规定,请示的同时制定或建议制定相应规定”
这对于新企业,这是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创业时期的文化,能把业务做起来,“从无到有”,这就是胜利。业务起来了之后,如果还是把“业务至上”,那么这个公司之多是个目光短浅为了蝇头小利追逐的小公司,与大企业是不沾边的。所以,“从有做大”,制度的基础性,第一性就体现出来了。
然而企业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样式,正如管理学发展的历史一样。标榜着科学管理的泰罗,却未必能得到管理的真谛。一切科学化,规则化(其实就是制度化),是管理学首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忽视“人”这个最基本因素,必然会遇到发展的瓶颈。并非否定泰罗的贡献,他的伟大在于他让管理成为一种可以测量的科学。然而真正的管理,却是要考虑人的心理、行为因素,这就是管理学后期的“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们,他们所提倡的“组织行为学”,才更代表了管理学的方向。其实在我看来,管理学的发展,也已经到了考虑组织文化的时候了。
在联想的案例中,有这样的几段话
“当公司越来越大,部门越来越多的时候,联想讲得更多的变成了团队意识,告诉大家“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的道理
多讲支持,提倡互为客户的理念;要求各部门和层次之间互相配合,资源共享。提出并实行‘称谓无总’,倡导‘平等、信任、欣赏、亲情’的亲情文化。
从尊称‘老师’,到敬称‘老总’,再到俗称‘元庆’,联想对其掌门人的称谓历经了三大变化。
柳传志说,西方管理强调规范化,东方管理讲人情、亲情,或者说艺术化的管理比较多。联想要以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为基础,而用人情、亲情来进行调整。‘主原料’还是要规范”
制度诚然重要,但当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候,“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显规则和潜规则”开始盛行,制度的第一性就受到了质疑。在联想案例中,制度和规范化已经不是影响组织效率的直接因素了,联想的人员开始需要一种能在心理和行为上都能够认可的东西——毕竟,人不是机器,人有人的特点。他们需要的东西,就是文化。文化对于人的影响,远远超过制度的影响。一个组织的文化样式,直接决定组织是否能够生存,或者发展壮大,这话并不为过。而联想进一步强调的,是在文化框架内的“规范”,这一规范,其实已经成为联想提倡的组织文化的一部分了。
在中国,华为倡导狼文化;在美国,微软倡导精英文化;在日本,每个大公司都倡导“公司是家”文化,这些都是典型样式的组织文化。一个生存在华为的人,如果他不能够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完成超越自己的任务,那么这个华为员工首先自己会深深地自责。如果华为工程师的办公室里面没有方便床,这个人简直就是华为的“另类”。当一个员工被同化成这种程度,这个公司怎么可能不成功?这就是文化力量所在。
从联想案例的开始,柳传志一直想表达的就是这个观点:联想的成功在于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组织文化)。我想,这是任何一个成功企业家都会发出的共同的心声。
至此,我回答了这个问题:管一个企业初期会靠制度,但成熟之后一定靠文化。如果要定一个分量的轻重,管理一个企业,靠的是文化。
然而,制度和文化这类东西,却不是自行建立起来的,它需要领导。同样规模的企业,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很大一部分受领导者们(或者决策者们)的胆识和气魄决定。一个卓越的领导者,最大的特点是“始终有办法让下属相信,跟着他干一定能成功”,而一个做被领导者应该明白的是“确立领导地位就是争取追随者”,于是他更了解“仅仰仗职权对下属施加影响的领导终将成为过去。真正的领导必将对应着一批心甘情愿的追随者。没有追随者的领导,所剩下的无非是用一官半职吊吊别人的胃口”。这段话我自觉字字珠玑,不忍修改,因为他道出了领导的真谛。
一个成熟的企业,它的制度和文化方面无处不透露出领导者的讯息。一个好大喜功的领导者,组织文化中一定有着做表面文章的空气。很多员工,他们想尽办法讨老板的欢心,组织自然不会壮大。一个正直、实干的领导者,他的员工中自然也会出很多同等类型的人,那么这种组织文化就成了企业制胜之道。在管理学中,“垂直影响”明显优于“横向作用”,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企业领导人的性格,很可能成为企业的性格。企业领导人惊天动地的魄力,也就成为下属们无穷精神力量的源泉。
联想的领导可谓成功,从柳传志对于领导的阐释来看,他走的是大道,非常明白领导的含义。他把领导内化为联想的性格,从此就可以看出联想的不凡。当然,除了在人力的问题上下功夫之外,柳先生也是一位企业家,投资家,甚至技术专家。这样全能的领导,在中国实在凤毛麟角。而经过多年的打拚,从对于贸易的理解,到做公司品牌,获得更多的追随者,然后放手把企业交给下一代,可以说联想的成功,其实也是一种必然。
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领导人总是企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当民营企业家小有所成之后,认为自己的成功就是唯一的经验,不相信科学的管理,充满了“小家子气”。这样的民营企业,势必成不了气候;另一方面,有一些远见的民营企业家,虽然敢放手给专门的职业经理人,却在处处形成制肘,让职业经理人望洋兴叹,有才无处伸展。而那些靠打业绩出来的民营企业家,由于自身知识的滞后,理念的陈旧,纵使身上有一些美德,却难以兴百年基业,原因也是如此。
当然,之所以这样,和中国千年来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儒家制度,宗派主义,“中庸之道”,传统经权观,破坏性思维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在制约着发展。这不可避免地提出另一个问题,变革。然而,变革之艰辛,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的。能够做到变革这一目的的,只有少数企业中的佼佼者,而他们正在引领着中国的潮流。而更多的领导者,只能保持企业的运行,可以想象企业的发展必然要走进一个死胡同。这个时候,应对变革,他们现有的能力,能指挥这样的战役吗?
所以,如果问领导有多重要。我的回答是:企业中,领导是第一决定因素。企业需存在,靠制度。企业的管理,靠文化。然而企业的存亡和百年大计,首要是领导。领导将决定现在中国企业的现状,在文明程度现有的水平,领导的第一位正是中国的实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1:58
管理企业制度是必要的涉及到管理原则。前期是靠制度来约束提高员工执行力。企业文化在制度中也是可是可以体现出来的,企业文化对员工是无形之中的影响和约束,同样具有约束力,这就要看你的企业文化是不是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