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独一无二的景点,曾经显赫一时,如今列为保护区,却拥挤不堪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5 00: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08:32
弄堂,是上海的特有的民居,就像北京的无数小胡同一样。而石库门则是上海的代言词。
如果你来上海,想要感受一下真实的上海生活和体验原汁原味的上海生活,那就不得不提到上海这里一种很特别的建筑,它是上海独有的产品,那就是石库门。多少故事典故、多少名人记忆,都在这里交织,在这里发生,在这里上演。
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通常被认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在新天地、在自忠路、田子坊附近有很多石库门老房子。经过*重新规划修整后,已经摇身一变成为 时尚 范,但是对于来游玩旅行的朋友来,这个欣赏度只能停留在表层,想要感受真实的上海,还是得到上海的老城区去真实的感受一下现在还依然住有寻常百姓家的石库门。
当你在上海走街串巷的时候,在那些老城区里,随处可见到一处处弄堂,已有年代感的房子,伸出的晾衣竹竿,从窗口窥进去,擦得晶亮的灶台和闻得到的饭菜香味,如果在春夏,推开窗,不用抬头就可以平视得到的梧桐,这才是真实的上海生活。
石库门可以说是大上海 社会 的一个缩影,在漫长的岁月里,上海的市民曾在此辛苦度日,*者曾在此秘密活动,文人、学者、艺术家曾在此孕育他们的作品。
石库门住宅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上海开埠,租界形成。 社会 战乱,迫使大量的江浙富商、官僚纷纷聚集啊涌入上海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地产商,乘机建造了大批联排式木板房,出租给华人居住。
石库门住宅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十九世纪后期,在上海开始出现用传统木结构加砖墙承重建造起来的住宅。由于这类民居的外门选用石料作门框,故称“石库门”。这种中西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石库门作为建筑和文化的产物,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的出现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必然。
在格局上,石库门完全是中西合璧的产物,西式的连接排列和欧式屋顶、花纹,这些都明显是西方文化的烙印;江南民居的元素也被大大吸取在其中:用漆黑的实心厚木做大门、石头做门框;当然,天井、客堂间这件典型的海派风味也融合其中。绝对是一件有 历史 代表性的、中西合璧的“混血建筑”。
石库门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有着江南传统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进门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后为客厅,之后又是一天井,后天井是灶台和后门,天井和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一楼灶台间上面为“亭子间”,再往上就是晒台。坡形屋顶常带有老虎窗,二楼有出挑的阳台。
大门采用二扇实心黑漆中式木门,以木轴开转,常配有门环。门楣做成传统砖雕青瓦顶门头,外墙细部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图。楼与楼之间采用欧洲联排式风格。红砖外墙,外墙细部常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图案,门上的三角形或圆弧形门头装饰也多为西式图案。弄口有中国传统式牌楼。
在当时,那种石库门里弄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有一副官邸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 一堵墙上。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演变,这种外形效仿西方联排别墅,内里保留中国传统格局的新型石库门住宅在当时很受小中产阶级家庭青睐。
但随着抗战爆发,一些收入中等的家庭也开始拮据,把房子割出一些空间租赁成了最简单有效的赚钱方式,于是,当初讲究格局与文化美感的石库门被随意、急切地改造。让原有的居住空间急速挤压,大量难民的涌入,让石库门的阶层也有不小的改变。
在20世纪10年代以后,老式石库门逐渐被新式石库门取代。洋场风情的现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传统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适合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库门弄堂文化。
由原来设计是一个门牌号一户人家,到后来住了许多户,再加上多数石库门的公用面积被几家占用,比如天井里搭卫生间,没有占到的人就没办法搭了。现在的石库门都是外面石库门,里面却显得拥挤不堪,非常的*仄。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场景,很难从现在的石库门生活想象它当年从肉优雅的生活原貌。
如今城市更新,不舍昼夜。与上海开埠 历史 几乎同步出现的石库门老建筑,已被*列为保护区。与其他受保护的文物是不同的,这是一种在持续使用中的、有生命力的东西,而不是博物馆陈列展厅里的冷冰冰的展品。每一片石库门因各自的建造年代,居住的样态千差万别,采取的模式也不一样,总的原则就是把旧里弄中的精华部分保护好,再把属于现代生活的新的要素放进去,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绍兴路96弄的石库门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石库门之一,许多表现老上海题材的电影电视剧都喜欢到这里来取外景,这里的居民都是见过大世面的,看到有人扛着摄像机或摄影机在弄堂里窜来窜去,也都见怪不怪,一副气定神闲的模样,似乎绍兴路上的文化气已浸润了他们的骨髓里。
如果有时间的话,不妨到绍兴路走走,参观完石库门之后,再好好地感受一下这条充满人文气息的知名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