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铲系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6 13:2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18:12
洛阳铲得名的*竟是如此
近年来,盗墓小说风行。人们在关注离奇盗墓故事的同时,又因为不理解盗墓案件的实际情况,只能离*越来越远。笔者在2017年暑假期间到河南省濮阳市戚城公园进行考古社会实践,在工作之余采访了十余位具有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探工师傅。他们用大量的生活工作经验给我讲述了应用洛阳铲盗墓的问题。他们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曾一度令我神往。洛阳铲是探工们主要的勘探工具。他们用洛阳铲认土定穴。仅仅是我们工地上的洛阳铲就分为打洞的半圆铲,打砖石的套铲,用于南方水地的扭子,凭手感断墓的探针,等等。自晚清*以来,洛阳铲已发展到小到三两公斤,大到几十公斤、多达十几种类型。
而洛阳铲的发源地就是这几位探工师傅的家乡——洛阳市马坡村。马坡位于邙山脚下,是一个*村。邙山自古以来就是皇室贵族墓葬集聚地,史称“周、秦、汉王侯将相多葬于此,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长里馀者,明器多用金、银、铜、铁,今三吴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阳。“(明·王士性,《广志绎》)根据王士性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马坡的农民们至少从明代以来就有挖墓的行为。马坡包括马坡和小李两个村子,改革开放前其大姓有马,孙,巴,金等。改革开放初期,各地的盗墓贼云集此处,人数暴涨到五六千人,姓氏也繁多了。如果去马坡的话,会发现这里房屋的造价明显高于其他村庄。
我在濮阳考古期间,听探工师傅谈及洛阳铲产生的传说。据说在清朝末年,马坡的一个盗墓贼在路经一个盖房工地时,看到工人打桩的工具较为特殊,上部铁杆粗而短,下部铲头硕大,呈半圆形,打桩洞非常迅速。此贼遂回家积极改进,将上部用重量较小的竹竿代替,又请村里的铁匠李鸭子改进了铲头,使其便利于一个人操作。这一改进虽然不大,但洛阳铲的出现带动了盗墓活动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以往通过钢锨取土的笨重操作。更成为新中国钻探事业的始祖式发明。
倪方六先生在他的《*盗墓往事·秘术卷》中(以下简称秘术卷)也谈到了洛阳铲的几种来源传说,情节也是大同小异。也认为“洛阳铲”产生于建筑行业(建筑行业并不称其为洛阳铲,多称作探铲)今天洛阳铲在建筑业中仍有很大作用,是勘探地质和打桩的重要工具。
洛阳铲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轻松地把地下土样完整地取出来。(以往盗墓贼所使用的具有较高效率的钢锨和短柄锄,都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土样带上来后,盗墓贼根据自己的经验,现场作一个简单分析,就可知道下面是否有古墓、墓道的大致朝向、墓室的大致结构以及古墓的年代、古墓里有什么样的随葬品、棺材是朝什么方向放置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比用现代勘探仪器分析测量还准确。据探工师傅讲,用现代仪器操作既容易扰乱土层,也无法完整提取地下信息。
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考古测量实验室教授拉普(Rapp,GeogeJr)所说:“在调查项目中,我们详细地设计了一个钻探地下考古遗存的方案。实践证明,荷兰钻因钻探速度太慢而不适用于大面积钻探。洛阳铲以其经济实用而被大量应用,再加上训练有素的探工的熟练操作,铲探获得巨大成功。正是利用洛阳铲,经过二千多次铲探,我们发现了逗北商城。”就探寻殷墟地下文化遗存的方法,他说:“我们曾尝试使用地球物理调查方法,如电阻率技术、磁力仪及地面探测雷达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事实证明钻探方法更为实用,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成功。钻探方法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钻探提取的土样全部来自地下,而地下正是纪录考古学文化的资料库,即使是土色的变化也包含大量信息。”这位美国考古学教授通过在中国多年的考古实践深刻体会到,与多种高科技考古勘探工具相比较,洛阳铲在田野考古中具备难以替代的特殊功用,他诚恳地提出建议:“几十年来中国考古学实践充分证明:洛阳铲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田野调查工具,同时它将对遗迹的破坏度降到最低点。利用现代科技实验手段分析士样的成分能确定一个遗址的性质、埋藏深度及分布范围。田野考古发掘是一个缓慢、高投入的过程,因此更应利用洛阳铲的特性,加强发掘前考古调查力度,以加速发掘过程,降低成本,提高对遗址认识的准确性。…。。在中国的田野调查中应大力推广洛阳铲,为考古发掘提供既快又准确的信息。”(《考古》2001年第1期)。在盗墓现场对土样进行分析,圈内行话叫“看土”。学会看土,也就是分辨土壤情况,是盗墓贼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据老王师傅说这种看土本事,圈内也有说法,叫比“眼力”。眼力足与不足,决定一个盗墓贼在圈内的地位,眼力不足导致失误叫“打眼”;眼力足则证明本事强,不会漏掉一座墓穴、不会看错下面的宝物,圈内称这种人“眼毒”。据王师傅讲他曾经用两天时间找到了三百多座墓葬并且现场确定了各个墓葬的大致方位和年代。“洛阳铲”其绝便在“眼力”上。使用短柄锄的盗墓贼凭耳朵吃饭,使用“洛阳铲”的盗墓贼则凭一对眼睛跑码头。“洛阳铲”的神奇之处还在于效率高。笔者在濮阳地区经过短暂的练习,一般两分钟就可以打一个两米深的洞口。熟练的师傅半分钟就可以完成。在王师傅的老家邙山地区都是深厚的黄土壤,土质纯净,少石块、瓦砾的干扰,一般熟练的盗墓贼在打探孔时,深3米的探孔,5分钟一个。邙山上好多地块,白天看地面上干干净净的,没被人翻过但第二天再来看时,便可能到处都是一小堆一小堆呈圆柱形的土。不过大多数盗墓贼会把废土背走,在时间充裕的时候会把每个孔填平,以免被人发现。这种大面积密集探孔寻墓,圈内叫“翻”,在考古学上则叫“普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18:12
洛阳铲得名的*竟是如此
近年来,盗墓小说风行。人们在关注离奇盗墓故事的同时,又因为不理解盗墓案件的实际情况,只能离*越来越远。笔者在2017年暑假期间到河南省濮阳市戚城公园进行考古社会实践,在工作之余采访了十余位具有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探工师傅。他们用大量的生活工作经验给我讲述了应用洛阳铲盗墓的问题。他们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曾一度令我神往。洛阳铲是探工们主要的勘探工具。他们用洛阳铲认土定穴。仅仅是我们工地上的洛阳铲就分为打洞的半圆铲,打砖石的套铲,用于南方水地的扭子,凭手感断墓的探针,等等。自晚清*以来,洛阳铲已发展到小到三两公斤,大到几十公斤、多达十几种类型。
而洛阳铲的发源地就是这几位探工师傅的家乡——洛阳市马坡村。马坡位于邙山脚下,是一个*村。邙山自古以来就是皇室贵族墓葬集聚地,史称“周、秦、汉王侯将相多葬于此,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长里馀者,明器多用金、银、铜、铁,今三吴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阳。“(明·王士性,《广志绎》)根据王士性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马坡的农民们至少从明代以来就有挖墓的行为。马坡包括马坡和小李两个村子,改革开放前其大姓有马,孙,巴,金等。改革开放初期,各地的盗墓贼云集此处,人数暴涨到五六千人,姓氏也繁多了。如果去马坡的话,会发现这里房屋的造价明显高于其他村庄。
我在濮阳考古期间,听探工师傅谈及洛阳铲产生的传说。据说在清朝末年,马坡的一个盗墓贼在路经一个盖房工地时,看到工人打桩的工具较为特殊,上部铁杆粗而短,下部铲头硕大,呈半圆形,打桩洞非常迅速。此贼遂回家积极改进,将上部用重量较小的竹竿代替,又请村里的铁匠李鸭子改进了铲头,使其便利于一个人操作。这一改进虽然不大,但洛阳铲的出现带动了盗墓活动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以往通过钢锨取土的笨重操作。更成为新中国钻探事业的始祖式发明。
倪方六先生在他的《*盗墓往事·秘术卷》中(以下简称秘术卷)也谈到了洛阳铲的几种来源传说,情节也是大同小异。也认为“洛阳铲”产生于建筑行业(建筑行业并不称其为洛阳铲,多称作探铲)今天洛阳铲在建筑业中仍有很大作用,是勘探地质和打桩的重要工具。
洛阳铲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轻松地把地下土样完整地取出来。(以往盗墓贼所使用的具有较高效率的钢锨和短柄锄,都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土样带上来后,盗墓贼根据自己的经验,现场作一个简单分析,就可知道下面是否有古墓、墓道的大致朝向、墓室的大致结构以及古墓的年代、古墓里有什么样的随葬品、棺材是朝什么方向放置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比用现代勘探仪器分析测量还准确。据探工师傅讲,用现代仪器操作既容易扰乱土层,也无法完整提取地下信息。
据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考古测量实验室教授拉普(Rapp,GeogeJr)所说:“在调查项目中,我们详细地设计了一个钻探地下考古遗存的方案。实践证明,荷兰钻因钻探速度太慢而不适用于大面积钻探。洛阳铲以其经济实用而被大量应用,再加上训练有素的探工的熟练操作,铲探获得巨大成功。正是利用洛阳铲,经过二千多次铲探,我们发现了逗北商城。”就探寻殷墟地下文化遗存的方法,他说:“我们曾尝试使用地球物理调查方法,如电阻率技术、磁力仪及地面探测雷达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事实证明钻探方法更为实用,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成功。钻探方法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钻探提取的土样全部来自地下,而地下正是纪录考古学文化的资料库,即使是土色的变化也包含大量信息。”这位美国考古学教授通过在中国多年的考古实践深刻体会到,与多种高科技考古勘探工具相比较,洛阳铲在田野考古中具备难以替代的特殊功用,他诚恳地提出建议:“几十年来中国考古学实践充分证明:洛阳铲是一种经济实用的田野调查工具,同时它将对遗迹的破坏度降到最低点。利用现代科技实验手段分析士样的成分能确定一个遗址的性质、埋藏深度及分布范围。田野考古发掘是一个缓慢、高投入的过程,因此更应利用洛阳铲的特性,加强发掘前考古调查力度,以加速发掘过程,降低成本,提高对遗址认识的准确性。…。。在中国的田野调查中应大力推广洛阳铲,为考古发掘提供既快又准确的信息。”(《考古》2001年第1期)。在盗墓现场对土样进行分析,圈内行话叫“看土”。学会看土,也就是分辨土壤情况,是盗墓贼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据老王师傅说这种看土本事,圈内也有说法,叫比“眼力”。眼力足与不足,决定一个盗墓贼在圈内的地位,眼力不足导致失误叫“打眼”;眼力足则证明本事强,不会漏掉一座墓穴、不会看错下面的宝物,圈内称这种人“眼毒”。据王师傅讲他曾经用两天时间找到了三百多座墓葬并且现场确定了各个墓葬的大致方位和年代。“洛阳铲”其绝便在“眼力”上。使用短柄锄的盗墓贼凭耳朵吃饭,使用“洛阳铲”的盗墓贼则凭一对眼睛跑码头。“洛阳铲”的神奇之处还在于效率高。笔者在濮阳地区经过短暂的练习,一般两分钟就可以打一个两米深的洞口。熟练的师傅半分钟就可以完成。在王师傅的老家邙山地区都是深厚的黄土壤,土质纯净,少石块、瓦砾的干扰,一般熟练的盗墓贼在打探孔时,深3米的探孔,5分钟一个。邙山上好多地块,白天看地面上干干净净的,没被人翻过但第二天再来看时,便可能到处都是一小堆一小堆呈圆柱形的土。不过大多数盗墓贼会把废土背走,在时间充裕的时候会把每个孔填平,以免被人发现。这种大面积密集探孔寻墓,圈内叫“翻”,在考古学上则叫“普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