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万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1 22:3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3:2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本章是对道生育万物的整个过程的简述,因而在整部《道德经》中的地位作用非常重要。但是本章论述过于简略,使人们对于“一、二、三、阴、阳、气”等概念内涵很难把握准。因此我们首先解析一下这几个重要概念。
概念“一”,就是第十四章所讲的“一”。 我们在二十五章、三十九章都对“道”和“一”的概念做了较为详细的对比。
道生"有无"("有无"与道是一对一的关系),"有无"生美好的心境(第二个出生者是美好的心境),美好的心境生包容公正的思维,包容公正的思维生天下万物。
这是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体会出来的。道驱动"有无"变化,人在饱饿、睡醒、动静、呼吸过程中有美好的心境产生,在美好的心境前提下人的思维是包容公正的。这是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得到验证了的。
概念“二”和“三”。
我们认为,“二”就是天,“三”就是地。这是结合二十五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理解的。这句话暗含了一个道生天,天生地,地生万物和人的过程。具体讲:天所以要效法道,是因为道生成天;地所以效法天,是因为天生成了地;人所以效法地,是因为地生成了人。因为人是万物的一分子,所以,进一步把概念扩大就是,地生成了万物。所以说,“二”指代的是天,“三”指代的是地。
概念“阴”和“阳”。
“阴”就是地之阴气,“阳”就是天之阳气。这个要从第一段话来解析。因为前面一段话讲完了道生万物的过程,所以随后所讲的“阴”、“阳”,必然是前面这些概念的属性,不可能是全新的、还没有生出来的东西。但是,我们翻遍整个《道德经》,再也找不到其他关于阴阳的论述。所以说,“阴、阳”,必然是和本章的“道、一、二、三”有关系。此外,《道德经》是对天道观的继承和发展,老子并没有专门提出所谓的“常阴、常阳”这些特定概念,所以,这里的“阴阳”应该是继承了《周易》的阴阳概念。《周易》阴爻代表地,阳爻代表天,所以我们推测,这里的“阴”、“阳”,分别表征地之阴气、天之阳气。
概念“气”。
“气”最早出现在第十章“专气致柔”。可见,气的作用是让人的身体、精神变得柔弱的。因为“万物得一以生”,所以“气”必然和“一”有关联。我们知道“一”中含有“精”这样的纯精物质,这个物质获得了“道”的信约,所以“气”可能就是“道”赋予“一”的信约所带的能量。故而气应该为“精”之“气”,即“精的能量”。万物有了这个能量才能生存,天有了这个能量才能清澈。
本章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老子由万物产生的过程,突然引申出“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的“损益观”。
“损益观”是道生篇的核心,其基本观点就是“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就是说,有时候你要帮助一个人,反而害了这个人;有时候你去害这个人,反而帮助了这个人。
所以思维一定要活,不要有思维定势,不要认死理。认死理的人就没有“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的“常德”了。这是因为他把“一”没有抱住,让“一之精气”跑了,阴阳不协调了。
小故事
一个年轻人去寺庙里求签。他很虔诚地敬香,跪拜佛像,然后抽签。一位老和尚站在一旁。
忽然,年轻人欢喜地大叫一声:“谢谢佛祖!”他起身,对老和尚深鞠一躬:“法师,麻烦您给我细解一下这个签,行吗?我知道,这是上上签呀!它怎样指引我去争得成功呢?”
良久,老和尚说:“你现在是做什么的?”年轻人羞赧地揉揉鼻子,说:“一直居无定所,东奔西跑的。”老和尚又问:“那么,你追求什么样的成功呢?”年轻人一下来劲了:“我想经商呀,白手起家,像李嘉诚、比尔·盖茨那样,做一番大事业。”老和尚问:“如果不成呢?”年轻人说:“我曾经想参与保险业,从保险推销员干起,逐步做到总裁……”老和尚笑了:“你很有志向呀,不过,这个也不成怎么办?”年轻人想了想:“说实话,我最初想当作家,写一两本书,畅销全世界,争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老和尚点点头,问:“刚才,你说自己居无定所,东奔西跑,是什么意思?”年轻人说:“因为我这几年失业几次,不得不常常在外奔波,寻找一份工作糊口呗。”老和尚问:“能糊口了吗?”年轻人惭愧地揉揉鼻子:“唉……不过,我不时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接济。”老和尚宽容地笑了:“我无意反对世人追求成功的心情,但是,生存先于成功、大于成功——佛祖根本就不是为了帮助一个连基本生存都没有解决的人去凭空追求成功的。”
纵观道生篇,乃至于《德经》,老子就是在教导我们不要认死理,所以老子才说“强梁者不得其死”是他在《德经》的教导宗旨,其目的还是告诫人们,要切切实实地明道、进道、处道,紧紧地抱着“一”,“执大象,天下往”。
抱着“一”,天门打开了,与道相通了,从而将人的全身感官全然激活,人就没有思维定势了,就不会认死理了。这就是整个道生篇的主题。
道德经【42】:道生万物,以和为贵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也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一、原文(通行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下一句是什么?
这句话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原文如下:【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自名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觐殷死,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白话译文】道是独一无二...
道德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段是老子《道德经》中的第四十二章,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道生万物,初使化生为一,一化生为二对立体,二对立体化生为三(即形而上之有),三生万物(即有生万物)。万物抱负阴阳二对立体,以“气”之动使阴阳相互激荡而形成均衡和谐状态。孤、寡、不谷。为人之所厌恶者,而王公却用以自称。这...
道生万物出自
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化于万物
老子《道德经》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化于万物,就是变化为万物的意思。根据老子的哲学,万物都是始于自然(即“道”),宇宙和世界从无到有,乃至万物,是道的作用的结果。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以人之谦卑柔弱应道之生生不息
1.道生一:道生万物的过程由简至繁,因此用一、二、三数字来代指。如与第一章和第四十章来理解此句,则“道生一”就是以无来解释道,以有来解释一。而在老子三十九章中,一即为道。2.二:指阳气和阴气。3.三: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阴阳相合所形成的一种和谐状态;另一种说法认为三是阴阳相合...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出的“一”在我们身体内体现为“肾精”,肾是最重要的,肾好,其他脏腑才会好。熬夜、纵欲都是损耗肾精的,日常补肾精的办法:买点熟地,做肉汤时扔里面两块,大部分成人都可以,一周一次,一月一次都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依靠阴包裹阳,涌摇、交汇形成冲和之气。负:凭借、...
《道德经》42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一部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前面章节已经说过,“道”即“一”,而由一到三,然后八卦、五行、十天干、十二地支,这些都是从这个“道即一”衍化出来,而生万物的 一提到“一”,本身就是两个,其代号就是阴阳,阴阳本身就在变,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衍变成三个,天地万物...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出自哪里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句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主要讲述了一、二、三这几个数字,并不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
道生万物所属的哲学派别
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传统的观点认为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这里的“道”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精神,是这种客观精神演化出了万事万物,所以是客观唯心主义。但是从“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观点看,我觉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