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3 08: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1 20:49
0~3岁婴儿保育与教育的任务
0~3岁婴儿保育与教育的任务,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需要各方面的辅佐和帮助,顺应儿童的成长规律才能帮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下面和大家分享0~3岁婴儿保育与教育的任务。
(一)语言教育
这里所讲的,主要是指以促进婴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在0~3岁婴幼儿的生活环境中,*与婴幼儿进行的一系列语言交流活动或专门的语言训练等活动。具体包括提高婴幼儿倾听和辨析语音的能力、理解词义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欣赏和阅读的能力等,其中,核心是培养倾听能力和口语能力。
对o~3岁婴幼儿进行,有助于充分利用人类语言关键期所带来的学习效能放大的效应,为个体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合格的基础。此外,遵循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促进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深化婴幼儿与*的交往行为,从而也将促进其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二)动作教育
o~3岁婴幼儿的动作教育主要指对身体运动技能方面进行的系统训练活动,具体包括大运动技能的训练和精细动作技能的训练等方面。其中,大运动技能的训练主要指头颈部、躯干和四肢等幅度较大的动作,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跳、独脚站立、上下楼梯、四肢活动和姿势反应、躯干平衡等各种运动能力的训练。精细动作技能的训练主要指手指的动作,以及随之而来的手眼配合能力,如抓握、摇动、摆弄、拇指与食指对捏、握笔画、搭积木、穿扣眼、模仿画线、折纸、使用筷子等技能的训练。
动作不仅有助于增强o~3岁婴幼儿的体质、提高/增加0~3岁婴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够促进其脑部神经组织的发展,是大脑成熟的“催化剂”。更重要的是,对于0~3岁婴幼儿来说,动作技能也是智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外在表现形式。而动作技能的发展又能够增强0~3岁婴幼儿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的能力,并扩大其探索范围,从而使其得到更多认知和交往的机会。因而,对0~3岁婴幼儿进行动作教育,也能够促进其认知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
(三)认知教育
认知教育主要是指对o~3岁婴幼儿的认知能力进行训练,以及在此过程中帮助0~3岁婴幼儿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在认知能力训练方面主要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等各方面能力。必须注意的是,由于o~3岁婴幼儿的典型思维方式是直觉行动思维,其思维过程以动作为核心,尤其在语言能力形成之前,个体的认知能力主要是动作来表现的,因而认知教育与动作教育是分不开的。此外,0~3岁婴幼儿的认知教育还应当以感官教育为基础,注重积累具体直观的认知经验,从而为未来的抽象的认知经验的获得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社会性教育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其生物特性的基础上,.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逐渐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阁嗣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特征。一·般认为,社会性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道德品质和自我意识六个方面:由于社会性主要涉及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因而0~3岁婴幼儿社会性教育必须与其交往和引导其与他人交往进行培养。
(五)营养和喂养
营养和喂养主要是指日常生活护理中涉及日常饮食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0~3岁婴幼儿食谱编制、膳食制作方法、科学营养理念和喂养方法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是o~3岁婴幼儿的主要看护人必须掌握的.因而主要的教育对象必须涵盖o一~3岁婴幼儿的家长、早期机构中的专职育婴人员、家庭中等门负责照料0~3岁婴幼儿的保姆以及其他主要看护人。
(六)卫生和保健
卫生和保健主要是指日常生活护理中涉及常见病防治和护理方面的[作,主要包括新生儿护理、计划免疫、生长发育监测、常见病痛的防范和护理,以及婴幼儿饮食、衣着、活动、抚触、沐浴等其他日常生活的保健、护理等.,这部分内容也是o~3岁婴幼儿的家长、早期教育机构的专职育婴人员负责照料o-3岁婴幼儿的保姆以及其他主要看护人都必须掌握的。
培育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
在婴幼儿的时候,手眼的协调能力与大脑的发育程度是有很大关系的,可以通过培育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来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在生活中宝贝们会去探寻不了解的东西或者是用手去抓,这时候妈妈们不要急于制止,这是宝宝锻炼手眼协调的过程;又或者妈妈们可以买一些早教玩具,让宝贝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得到锻炼。
重视宝宝个性的健康发展
2~3岁的宝宝个性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如有的宝宝活泼好动,有的宝宝文静内向,有的宝宝发展了某些良好的行为倾向,而有的宝宝却发展了某些不良的行为倾向。尽管这些个性特点或倾向是容易改变的、不稳定的,但是,那些不良的萌芽表现值得特别关注。很多妈妈会说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长大就好了,可是万万没想到,这反而害了孩子!
在这个萌芽的基础上,宝宝的个性发展起来,2~3岁这一阶段,是宝宝自我意识、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开始形成的时期,妈妈和爸爸尤其要格外重视,早期个性形成是今后个性发展的基础,因此,父母要从言行举止、为人处世、道德品质等方面给宝宝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典范,帮助宝宝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使宝宝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宝宝观察力和鉴别力训练
观察宝宝感兴趣的事物,如蚂蚁搬家、美丽的花朵、小猫、小鱼、刮风、下雨等。在观察中,妈妈要结合实物给宝宝讲一些基本的、简单的知识,生活中有无穷的乐趣,也有数不尽的知识。宝宝在观察自然界以及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时,会不断地增加知识,而且在观察中,宝宝的注意力、观察力,以及分析、概括、判断和想象力等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命和现象,还会给宝宝以美的熏陶。
社交能力训练
现在的宝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两代人都宠着他,以自我为中心,独占独霸,宝宝无法学会体谅别人。因此,妈妈们要多带宝贝和同龄的小盆友接触,让他们懂得分享,学会表达自己,从而提升她与人交往的能力,不怯场。又或者平时在家爸爸妈妈可以和宝贝做一些亲子游戏,比如“过家家”,让宝贝体会不同家庭成员的角色,从而达到锻炼宝贝的目的。
宝宝智力的开发
游戏是最好的智能训练。妈妈和爸爸要经常与宝宝做各种游戏,开发宝宝的智能,现在很多的玩具都有很好的智力开发效果。智力拼图是较为复杂的'匹配图形的游戏,只有找到适合的模块才能镶嵌到它应有的位置上。这需要宝宝的观察力。当宝宝经过反复拼插终于把合适的拼块放到相应位置上时,内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有一种成就感。这种特殊方式的观察,可为将来宝宝辨别字母做好准备。
教宝宝以礼待人
懂礼貌、有爱心是一种良好的品行,爸爸妈妈要注重宝宝品行的培养。教宝宝学习礼貌待人,要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做起,比如有客人来访时说:“您好”,“再见”。给客人搬凳子、取水果等礼节都应该教给宝宝。随着宝宝逐渐长大,良好的家教就会发生作用,宝宝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和行为礼貌待人。
0—3岁是婴儿生理和心理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是儿童语言真正形成时期,也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阶段。
一、语音的发展
语音是口头语言的物质载体,是发音器官发出的表达一定语言意义的声音。
在儿童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一般把从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这一时期(0—1岁)划为前言语阶段;从儿童(2--3岁)开始进入正式的学说话阶段,到讲出第一批有真正意义的概括性的词的时期,划为言语发生阶段,标志着儿童开始发生言语,又称为言语发生阶段;2—3岁是儿童基本掌握口语阶段,这一阶段将持续到入学前。
语音发生发展阶段
1、非自控音阶段(出生—20天):发音器官为语音的发生做好最基本的物质准备。
2、咕咕出声阶段(21天—5个月):声音听辨能力有较大发展,有大量的“玩弄”声音的现象,有了最初的语音模仿和“对话”意识。
3、呀呀学语阶段(6个月—1岁左右):连续发音的节奏感加强,发音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出现许多类似语言的语调。这阶段显著的特征是婴儿模仿发音的能力大大提高。
4、学说话阶段(1岁—1岁半):连续音节和类似词的音节增多,能说出一些单词,无意义的音节减少,这是一个由无意的音节过渡发展大词音的过渡阶段。
5、积极言语发展阶段(1岁半—3岁):开始由单词句、双词句向完整句发展,集中的无意义的发音现象消失,发音和发出的词和句子整合在一起。但由于发音器官发育未成熟,会出现许多语音“错误”。
语音发展的特点
1、前言语感知能力的发展
前语言阶段,感知语音的能力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基础。最近的研究表明,汉语儿童前言语阶段的感知能力分成三种水平层次:
(1)辨音水平(0—4个月):学会分辨言语声音和其他声音的区别,获得辨别不同话语声音的感知能力。大约两个月后,开始比较清楚地感知“语音学”意义上的单纯的语音,能感知由发声位置和方法变化造成的语音差别。
(2)辨调水平(4—10个月):能注意一句话或一段话的语调,从整块语音的不同高音、音长变化中体会所感知的话语声音的社会性意义,并且给予相应的具有社会**往作用的反馈。
(3)辨义水平(10—18个月):能将人们说话时语音表征和语义表征联系起来,去分辨一定语音的语义内容。开始学习通过对声、韵、调的整体感知来接受语言,为正式使用语言与人交往作好“理解在先”的准备。
2、前语言发音能力的发展
前语言发音是指婴儿正式说话前的各种语音发声,类似于说话之前的语音操练。
这个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单音发声阶段(0—4个月):会哭叫,还会调节哭叫的音长、音量和音高,用不同的哭声表示不同的意思和需求。
(2)音节发声阶段(4—10个月):发音有了明显的指向性,对*的社会*作出反应;另一方面发音中出现了许多辅音和元音的组合,从单音节过渡到重叠多音节。
(3)前词语发声阶段(10—18个月):能发出一连串变化不同的辅音加元音的音节,发音有语言的感觉。
(4)特殊的“小儿语”发音阶段(1—1岁半):有明显的旋律和抑扬顿挫的音调变化。说话呈现特殊的“小儿语”式发音,常常表现出省略、替代、重叠等特殊的策略。
3、前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1)产生交际倾向(0—4个月):逐渐产生交际的倾向和兴趣。约两个月时,会用表情、动作或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交际倾向。
(2)学习“交际”规则(4—10个月):对*的话语逗弄给予语音应答,还出现与*轮流“说”的倾向,前语言交际已有明显的“社会性”成分。
(3)扩展交际功能(10—18个月):能够通过一定语音和动作表情的组合,使语音产生具体的语言意义。这个时期的婴儿有坚持表达个人意愿的情况,开始创造相对固定的“交际信号”,能较好地理解语言的交际功能,能借助前语言发音和体态行为与人交往,发展起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
4、发音紧缩现象
1周岁以后,婴儿出现发音紧缩现象,在前言语阶段能发出的有的或没有的语音都不能发出,无意义的连续音节大大减少,往往用动作和手势示意,独处时也停止了自发发音活动,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沉默时期。
5、2—3岁儿童语音发展的特点
从1岁半开始,儿童发音器官逐渐成熟,语音逐渐稳定和规范,发不出的语音逐渐减少儿童集中的无意义发音现象已经消失。
二、词汇的发展
一般而言,学前儿童只掌握基本的口语词汇,他们对词汇的掌握主要表现在词汇数量的增加、词类范围的扩大,以及对词义理解的确切和加深等方面。
特点:
1、从9个月开始真正理解语言。
2、1岁至1岁半阶段:头脑中关于词和具体事物情景的联系越来越多,能理解更多的词和简单的句子。理解和使用新词常出现词义泛化、词义窄化、词义特化现象。
3、1岁半至2岁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儿童掌握词汇的第一个关键时期。词汇量的迅速增加,出现“词语爆炸现象”。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能摆脱具体情境制约理解词语。
4、2岁至2岁半阶段:词汇迅速增长,对语言的理解力迅速增加,词的泛化、窄化和特化现象明显减少,对词义的理解日益加深,词的概括程度进一步提高。求知欲强烈,对新词感兴趣。
三、语法的发展
特点:
1、单词句阶段:是指用一个词代表的句子,一般出现在1岁—1岁半。单词句所用的词不是单独和某种对象想联系,而是和某种情境相联系。
2、双词句阶段:是由二个单词组成的不完整句,有时也由三个词组成,一般出现于1岁半到2岁。
3、能运用多种简单句,出现复合句:2岁以后,简单句增加。有时也出现复合句,但数量少,比例小。
4、句中含词量增加: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说话所用的句子有延伸趋势,句中含词量增加。
5、疑问句增多:2岁左右,婴儿开始使用疑问句,并呈迅速增长趋势。
6、接尾策略:接尾策略是指婴儿不管实际情况,只选用问句末尾的一些词作答,主要发生在1岁半至2岁半,3岁左右这种语言现象消失。
7、抽象句子规则,进行系统整合:把一种新的语言现象纳入原有的语言框架,力图用原有的规则去解释、同化,即对句子规则进行系统整合。
8、说话不流畅,表达常有“破句现象”:说多词句的句子时,常有说话不流畅,结结巴巴的现象。对3岁孩子而言,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