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只要正面的六个孔吗 背面的那个是不是用特定的纸封住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1 12:2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22:17
葫芦丝乐器介绍
筚朗叨,是傣、阿昌、德昂、佤、布朗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傣语称筚朗叨,"筚"是傣 族气鸣乐器的总称,"朗"是直吹,"叨"是葫芦,意为带葫芦直吹的筚。阿昌语称泼勒 翁,"泼勒"是箫,"翁"是葫芦,意为葫芦箫。德昂族称布赖,"布"是吹," 赖"是葫芦,意为吹葫芦。德昂族各地方言又称米伦、比格宝、渥格宝等。佤 语称拜洪廖,"拜"是簧管乐器的泛称,"洪廖"是葫芦,意为带葫芦的簧管乐器。西 盟佤族又称背板。布朗族称同格满。
在德宏傣族地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远古时候,在大盈江畔,住着一个大户人家的姑娘 ,名叫朗慕,江边有个划渡筏的小伙子叫二保。朗慕过江去赶街,这天坐二保的渡筏,两人 一见钟情,约定再次相会。一天从江上飘来一个小葫芦,里面装着朗慕的信:因家父管教很 严,不能与你对歌谈情,你若心中有我,就在葫芦下面插上竹管,待夜深人静时来到我家墙 外,吹起我们用葫芦和苦竹合制的筚朗叨,畅述衷肠。二保每晚到墙外去吹,都被家人赶走 。朗慕被禁深宅,听乐声怀念情侣,不久含恨而死。二保悲痛欲绝,每天夜里走村串寨吹奏 心爱的筚朗叨,把这悲烈的爱情故事讲述给傣家儿女。傣族民间还传说:很早以前,一次山 洪暴发,一位傣家后生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心爱的姑娘。他忠贞不 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伙子。小伙子捧起金葫芦,吹 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退,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 ,筚朗叨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在德昂族山寨,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在相处中产生了爱情,并互送了定婚礼物。媒人一连七次去说亲,姑娘阿爹嫌小伙家穷,就是不同意。为了阻止小伙到他家串亲,姑娘阿爹在山里搭了个窝棚*女儿看守山地。小伙子见不到姑娘坐卧不安,一天晚上,又到姑娘家的 竹楼下吹起米伦。姑娘阿妈感动了,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他。小伙子赶到窝棚前,只见线团 悬空摆动,以为姑娘织筒帕太累了,他吹了好一阵米伦,却不见姑娘来迎他。待他爬上楼梯 ,只见一头豹子在啃自己心爱的姑娘。他拔出长刀,砍下豹子的头。掩埋好姑娘尸体,收拾 起姑娘的项圈、手镯,提着豹子头、尾,回到姑娘家的竹楼下祭奠,吹起米伦哀歌,直到下 半夜方才离去。第二天,姑娘阿妈看见沾满血迹的项圈、手镯和豹子头、尾,顿时昏了过去 。这对青年恋人的不幸,震动了整个德昂族山寨。此后,父母再也不干涉子女的婚姻了。直到今 天,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梁河和三台山等地,德昂族举行婚礼时,还都要吹奏《米伦哀歌 》。
筚朗叨的历史久远,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 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音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 ,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非常相似。但它的主管已开有七个音孔,与后世竖吹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1964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大波那木椁铜棺墓出土了一件铜制葫芦,它是筚朗叨 最早的音箱。这件铜葫芦,通高16.7厘米,上端一侧有长圆形的吹口,底部有一个 不规则的扁孔(3.9厘米×3厘米)。通体饰以绳网状花纹。其底部扁孔刚好可插入一根竹制主管和两根较细副管。该墓年代约为战国初期。这是我国目前所知唯一的早期铜制筚朗叨音箱实物。�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 竹筒制作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 声。赞哈(民间歌手)在筚或筚朗叨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旧 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 筚朗叨是很有特色的乐器,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共鸣箱、音管和簧片组成(图) 。共鸣箱多用一个无腰的完整苦葫芦制作,将底部钻孔,掏去籽粒,葫芦柄端插入一根无节 的细竹管为吹口。音管用粗细不同的竹管制作,上端留节封闭,中间通透,下端敞口,多为 三管或四管,并排插入葫芦底端。每根音管的上端,在竹节以下1厘米处镶有一枚金属簧片 。簧片用铜或铜银合金制成,簧舌在簧框上刻出,呈20°锐三角形。音管上端镶簧片部分 插入葫芦内腔后,用蜂蜡封闭固定,以使音箱不漏气。中间最粗的音管为主管,管长30厘米 ~40 厘米、管径1.5厘米~2厘米,管身开有七个(前六后一)圆形按音孔,两旁的 为副 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按音孔。主管可发出一个八度的旋律音,副管只发一音。三管者, 低音副管发调式主音,中音副管发上方五度(或四度)音。四管者,有一高音副管,发高八度 主音。副管的音高,也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筚朗叨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因民族不同 ,使用的筚朗叨也各不相同。
演奏时,管身竖置。吹口朝上,含在嘴的一侧,用左右手指按放音孔,右手在上, 用拇指按 背孔,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正面上方方三孔,左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 下三孔,气流振动簧片并同时进入各个音管而发音,音量较小。筚朗叨因大小各异、音管长短不同而发音高 低有别。高音筚朗叨第三孔音高多为a�1-�#c�2,中音筚朗叨第三孔音高多为f�1-a� 1,低音筚朗叨第三孔音高多为d�1-f�1,音域均为一个八度。高音筚朗叨音色明亮、纯 净;中音筚朗叨音色柔和、圆润;低音筚朗叨音色浑厚、深沉。一般说来,主管的音色柔润 而纤秀,在副管持续音的衬托下,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因为它吹出的颤音有如抖动丝 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过去曾称它为筚朗叨。常用的演奏技巧主要有颤音、吐音和上下滑音等。滑音多用以模仿赞哈歌唱,尤以上滑音应用较多。各民族使用的筚朗叨也不 同,通常傣族人民喜欢吹奏高音筚朗叨,佤、德昂、布朗等族爱吹中音筚朗叨,阿昌族则常吹低音筚朗叨。
阿昌族的泼勒翁,与傣族筚朗叨相似。葫芦与阿昌族有着密切关系,该族古代曾有"九种蛮 夷本是一家人"的传说,讲的就是葫芦创世,阿昌族人民至今还特别爱种葫芦,并且把它做成泼勒翁随身携带,据说吹奏起来能听到祖先的"教导"。阿昌族泼勒翁,使用大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副管分别长33厘米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侧下端,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篾与主管捆扎在一起。演奏起来,声音深沉浑厚、优 美动听。
德昂族的筚朗叨,流行于临沧地区镇康县的称渥格宝,其形与傣族的筚朗叨相似,但仅有一根副管,主、副管筒音相同;流行于德宏州潞 西县三台山的称米伦,副管筒音与主管背孔音高相同,吹奏时,持续音犹如一条长长的 彩带飘在上方,使旋律特别丰满。
在西盟佤族,背板的形制与傣族的筚朗叨十分相似,但音色却较为沉闷。尤为独特的是 ,主管除开有七个按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还开有两个气孔。主管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 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音时,还可将副管下端管口堵住。
筚朗叨主要用于独奏自娱或合奏,擅长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 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传 统乐曲有《泪声调》、《哭调》、《情调》、《歌唱调》、《串门调》、《开门调》和《山 歌调》等。
筚朗叨在傣、阿昌、布朗等族中广泛流行,最为普及。在德宏州潞西、瑞丽等地,每逢赶街 (五天一次)的日子,常有民间乐手设摊出售自制的筚朗叨等乐器。筚朗叨与民族风情习俗有密切联系,青年小伙子人手一支,在恋爱时常作为传情达意之用。如果小伙子不会吹或吹不 好筚朗叨,就很难得到姑娘的爱情,所以小伙子不仅是劳动中的干将,还是吹奏筚朗叨的能 手。而姑娘们也能根据不同的曲调,分辨出自己情侣的乐声。如今,筚朗叨除是爱情乐器外 ,当人们走在路上或在田间劳动间歇时,也经常吹起筚朗叨,它确实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每当明月高悬、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祖国西南边陲,在瑞丽江和大盈江畔,常常从傣家的竹楼旁、从阿昌族的村寨里,飘出一阵阵音响纤细秀丽、柔美甜润、曲调委婉动听的乐声,这是年轻小伙子们在邀请心爱的姑娘出来谈情,他们吹奏的就是这种独特的民间乐器--筚朗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22:18
不是 葫芦丝就是7孔 后面那个也要用的 用手按的 不用东西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22:18
不是纸,那个叫笛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22:17
葫芦丝乐器介绍
筚朗叨,是傣、阿昌、德昂、佤、布朗等族单簧气鸣乐器。傣语称筚朗叨,"筚"是傣 族气鸣乐器的总称,"朗"是直吹,"叨"是葫芦,意为带葫芦直吹的筚。阿昌语称泼勒 翁,"泼勒"是箫,"翁"是葫芦,意为葫芦箫。德昂族称布赖,"布"是吹," 赖"是葫芦,意为吹葫芦。德昂族各地方言又称米伦、比格宝、渥格宝等。佤 语称拜洪廖,"拜"是簧管乐器的泛称,"洪廖"是葫芦,意为带葫芦的簧管乐器。西 盟佤族又称背板。布朗族称同格满。
在德宏傣族地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远古时候,在大盈江畔,住着一个大户人家的姑娘 ,名叫朗慕,江边有个划渡筏的小伙子叫二保。朗慕过江去赶街,这天坐二保的渡筏,两人 一见钟情,约定再次相会。一天从江上飘来一个小葫芦,里面装着朗慕的信:因家父管教很 严,不能与你对歌谈情,你若心中有我,就在葫芦下面插上竹管,待夜深人静时来到我家墙 外,吹起我们用葫芦和苦竹合制的筚朗叨,畅述衷肠。二保每晚到墙外去吹,都被家人赶走 。朗慕被禁深宅,听乐声怀念情侣,不久含恨而死。二保悲痛欲绝,每天夜里走村串寨吹奏 心爱的筚朗叨,把这悲烈的爱情故事讲述给傣家儿女。傣族民间还传说:很早以前,一次山 洪暴发,一位傣家后生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心爱的姑娘。他忠贞不 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伙子。小伙子捧起金葫芦,吹 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退,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 ,筚朗叨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在德昂族山寨,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在相处中产生了爱情,并互送了定婚礼物。媒人一连七次去说亲,姑娘阿爹嫌小伙家穷,就是不同意。为了阻止小伙到他家串亲,姑娘阿爹在山里搭了个窝棚*女儿看守山地。小伙子见不到姑娘坐卧不安,一天晚上,又到姑娘家的 竹楼下吹起米伦。姑娘阿妈感动了,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他。小伙子赶到窝棚前,只见线团 悬空摆动,以为姑娘织筒帕太累了,他吹了好一阵米伦,却不见姑娘来迎他。待他爬上楼梯 ,只见一头豹子在啃自己心爱的姑娘。他拔出长刀,砍下豹子的头。掩埋好姑娘尸体,收拾 起姑娘的项圈、手镯,提着豹子头、尾,回到姑娘家的竹楼下祭奠,吹起米伦哀歌,直到下 半夜方才离去。第二天,姑娘阿妈看见沾满血迹的项圈、手镯和豹子头、尾,顿时昏了过去 。这对青年恋人的不幸,震动了整个德昂族山寨。此后,父母再也不干涉子女的婚姻了。直到今 天,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梁河和三台山等地,德昂族举行婚礼时,还都要吹奏《米伦哀歌 》。
筚朗叨的历史久远,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成的。在构造上仍 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音管数目正与三管之龠相同,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也和古箫完全一样 ,而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则与古龠的"以和众声"非常相似。但它的主管已开有七个音孔,与后世竖吹的箫笛非常近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飞跃。 1964年,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大波那木椁铜棺墓出土了一件铜制葫芦,它是筚朗叨 最早的音箱。这件铜葫芦,通高16.7厘米,上端一侧有长圆形的吹口,底部有一个 不规则的扁孔(3.9厘米×3厘米)。通体饰以绳网状花纹。其底部扁孔刚好可插入一根竹制主管和两根较细副管。该墓年代约为战国初期。这是我国目前所知唯一的早期铜制筚朗叨音箱实物。�
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龙舟或是在江边放高升(用 竹筒制作的土火箭),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宴,都可以听到动人的歌 声。赞哈(民间歌手)在筚或筚朗叨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旧 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 筚朗叨是很有特色的乐器,形状和构造别具一格。它由共鸣箱、音管和簧片组成(图) 。共鸣箱多用一个无腰的完整苦葫芦制作,将底部钻孔,掏去籽粒,葫芦柄端插入一根无节 的细竹管为吹口。音管用粗细不同的竹管制作,上端留节封闭,中间通透,下端敞口,多为 三管或四管,并排插入葫芦底端。每根音管的上端,在竹节以下1厘米处镶有一枚金属簧片 。簧片用铜或铜银合金制成,簧舌在簧框上刻出,呈20°锐三角形。音管上端镶簧片部分 插入葫芦内腔后,用蜂蜡封闭固定,以使音箱不漏气。中间最粗的音管为主管,管长30厘米 ~40 厘米、管径1.5厘米~2厘米,管身开有七个(前六后一)圆形按音孔,两旁的 为副 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按音孔。主管可发出一个八度的旋律音,副管只发一音。三管者, 低音副管发调式主音,中音副管发上方五度(或四度)音。四管者,有一高音副管,发高八度 主音。副管的音高,也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筚朗叨有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因民族不同 ,使用的筚朗叨也各不相同。
演奏时,管身竖置。吹口朝上,含在嘴的一侧,用左右手指按放音孔,右手在上, 用拇指按 背孔,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正面上方方三孔,左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按 下三孔,气流振动簧片并同时进入各个音管而发音,音量较小。筚朗叨因大小各异、音管长短不同而发音高 低有别。高音筚朗叨第三孔音高多为a�1-�#c�2,中音筚朗叨第三孔音高多为f�1-a� 1,低音筚朗叨第三孔音高多为d�1-f�1,音域均为一个八度。高音筚朗叨音色明亮、纯 净;中音筚朗叨音色柔和、圆润;低音筚朗叨音色浑厚、深沉。一般说来,主管的音色柔润 而纤秀,在副管持续音的衬托下,给人以含蓄、朦胧的美感。因为它吹出的颤音有如抖动丝 绸那样飘逸轻柔,所以过去曾称它为筚朗叨。常用的演奏技巧主要有颤音、吐音和上下滑音等。滑音多用以模仿赞哈歌唱,尤以上滑音应用较多。各民族使用的筚朗叨也不 同,通常傣族人民喜欢吹奏高音筚朗叨,佤、德昂、布朗等族爱吹中音筚朗叨,阿昌族则常吹低音筚朗叨。
阿昌族的泼勒翁,与傣族筚朗叨相似。葫芦与阿昌族有着密切关系,该族古代曾有"九种蛮 夷本是一家人"的传说,讲的就是葫芦创世,阿昌族人民至今还特别爱种葫芦,并且把它做成泼勒翁随身携带,据说吹奏起来能听到祖先的"教导"。阿昌族泼勒翁,使用大葫芦和金竹管制成,吹管长6厘米,主管长50厘米,副管分别长33厘米和17厘米,在两支副管靠近主管的一侧下端,分别留有一条竹片,用细竹篾与主管捆扎在一起。演奏起来,声音深沉浑厚、优 美动听。
德昂族的筚朗叨,流行于临沧地区镇康县的称渥格宝,其形与傣族的筚朗叨相似,但仅有一根副管,主、副管筒音相同;流行于德宏州潞 西县三台山的称米伦,副管筒音与主管背孔音高相同,吹奏时,持续音犹如一条长长的 彩带飘在上方,使旋律特别丰满。
在西盟佤族,背板的形制与傣族的筚朗叨十分相似,但音色却较为沉闷。尤为独特的是 ,主管除开有七个按音孔外,在正面的最下方还开有两个气孔。主管演奏旋律,两根副管发 出纯五度音程的持续音为旋律伴奏。如不需要持续音或需要单持续音时,还可将副管下端管口堵住。
筚朗叨主要用于独奏自娱或合奏,擅长吹奏山歌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律流畅的乐曲或 舞曲,曲调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演奏者的思想感情。传 统乐曲有《泪声调》、《哭调》、《情调》、《歌唱调》、《串门调》、《开门调》和《山 歌调》等。
筚朗叨在傣、阿昌、布朗等族中广泛流行,最为普及。在德宏州潞西、瑞丽等地,每逢赶街 (五天一次)的日子,常有民间乐手设摊出售自制的筚朗叨等乐器。筚朗叨与民族风情习俗有密切联系,青年小伙子人手一支,在恋爱时常作为传情达意之用。如果小伙子不会吹或吹不 好筚朗叨,就很难得到姑娘的爱情,所以小伙子不仅是劳动中的干将,还是吹奏筚朗叨的能 手。而姑娘们也能根据不同的曲调,分辨出自己情侣的乐声。如今,筚朗叨除是爱情乐器外 ,当人们走在路上或在田间劳动间歇时,也经常吹起筚朗叨,它确实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欢乐。
每当明月高悬、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祖国西南边陲,在瑞丽江和大盈江畔,常常从傣家的竹楼旁、从阿昌族的村寨里,飘出一阵阵音响纤细秀丽、柔美甜润、曲调委婉动听的乐声,这是年轻小伙子们在邀请心爱的姑娘出来谈情,他们吹奏的就是这种独特的民间乐器--筚朗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22:18
不是 葫芦丝就是7孔 后面那个也要用的 用手按的 不用东西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22:18
不是纸,那个叫笛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