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01 02:1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01 03:44
免疫应答分为特异性免疫和固有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它是人体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
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特点如下:无特异性,作用广泛;先天具备;初次与抗原接触即能发挥效应,但无记忆性;可稳定遗传;同一物种的正常个体间差异不大。
固有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1、在获得形式上:固有免疫是固有性的或先天性的,无需抗原激发即可获得。而适应性免疫应答却是获得性的,须在接触抗原后获得。
2、发挥作用时间:固有免疫在抗原出现的早期即可快速(数分钟~4天)发挥作用。而适应性免疫应答需在4~5天发挥作用。
3、固有免疫是模式识别受体;适应性免疫应答是特异性识别抗体,由于细胞发育中基因重排产生多样性。
4、固有免疫无免疫记忆;适应性免疫有免疫记忆性,并产生记忆细胞。
5、固有免疫包括抑菌物质、杀菌物质、补体、炎症因子、吞噬细胞、NK细胞、NK T细胞。适应性免疫包括T细胞、B细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固有性免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特异性免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01 05:02
一、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固有免疫亦称为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1、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参与固有免疫的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NK细胞和NK T细胞,其识别免疫原虽然不像T细胞和B细胞那样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但可通过一类模式识别受体去识别病原微生物表达的称为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的结构。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它是人体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的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二、特异性免疫特征
1、具有特异性(或称专一性):机体的二次应答是针对再次进入机体的抗原,而不是针对其他初次进入机体的抗原。
2、有免疫记忆:免疫系统对初次抗原刺激的信息可留下记忆,即淋巴细胞一部分成为效应细胞与入侵者作战并歼灭之,另一部分分化成为记忆细胞进入静止期,留待与再次与进入机体的相同抗原相遇时,会产生与其相应的抗体,避免第二次得相同的病。
3、有正反应和负反应:在一般情况下,产生特异性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以发挥免疫功能的称为正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系统对再次抗原刺激不再产生针对该抗原的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这是特异性的一种低反应性或无反应性,称为负反应,又称免疫耐受性。
4、有多种细胞参与:针对抗原刺激的应答主要是T细胞和B细胞,但在完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还需要其他一些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等)的参与。
5、有个体的特征: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出生后,经抗原的反复刺激而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保护个体的功能,这种功能有质和量的差别,不同于非特异性免疫。
三、固有免疫特征是:
1、无特异性,作用广泛。
2、先天具备。
3、初次与抗原接触即能发挥效应,但无记忆性。
4、可稳定遗传。
5、同一物种的正常个体间差异不大。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扩展资料:
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应答二者之间有以下几点不同。
1、在获得形式上:固有免疫是固有性的或先天性的,无需抗原激发即可获得。而适应性免疫应答却是获得性的,须在接触抗原后获得。
2、发挥作用时间:固有免疫在抗原出现的早期即可快速(数分钟~4天)发挥作用。而适应性免疫应答需在4~5天发挥作用。
3、固有免疫是模式识别受体;适应性免疫应答是特异性识别抗体,由于细胞发育中基因重排产生多样性。
4、固有免疫无免疫记忆;适应性免疫有免疫记忆性,并产生记忆细胞。
5、固有免疫包括抑菌物质、杀菌物质、补体、炎症因子、吞噬细胞、NK细胞、NK T细胞。适应性免疫包括T细胞、B细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免疫应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固有性免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特异性免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01 06:37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
1、固有性免疫(亦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1)、特异性:
特异性是指某一特定抗原刺激可以从免疫系统淋巴细胞库中选择出相应的T细胞或B细胞克隆,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2)、耐受性:
在胚胎期,自身组织成分与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相遇,这些淋巴细胞克隆被删除或被禁忌,出生后这些克隆丧失了针对自身组织成分的反应性,即免疫耐受,但完好地保留了针对“非己”抗原的识别和反应能力。免疫耐受机制是免疫系统区别自身和非己的关键。
(3)、记忆性:
T细胞和B细胞在初次免疫应答过程中都会产生由经抗原刺激活化、增殖淋巴细胞分化而来的记忆细胞,这种记忆细胞与初始(或未致敏)淋巴细胞不同,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可出现应答的潜伏期短、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再次免疫应答。
2、适应性免疫(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特点:
(1)、无特异性,作用广泛;
(2)、先天具备;
(3)、初次与抗原接触即能发挥效应,但无记忆性;
(4)、可稳定遗传;
(5)、同一物种的正常个体间差异不大。
扩展资料
功能: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其发挥保护功能的几道屏障,首先是外围屏障。
1、皮肤粘膜是机体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粘膜的机械阻挡作用和附属物(如纤毛)的清除作用;皮肤粘膜分泌物(如汗腺分泌的乳酸、胃粘膜分泌的胃酸等)的杀菌作用;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的正常微生物丛对入侵微生物的拮抗作用等。
其次是内部屏障。抗原物质一旦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机体后,即遭到机体内部屏障的清除,包括: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正常体液中的一些非特异性杀菌物质;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
2、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机体的第二道防线。微生物进入机体组织以后,多数沿组织细胞间隙的淋巴液经淋巴管到达淋巴结,但淋巴结内的巨噬细胞会消灭它们,阻止它们在机体内扩散,这就是淋巴屏障作用。
如果微生物数量大,毒力强,就有可能冲破淋巴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扩散到组织器官中去。这时,它们会受到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的阻挡。这是一类大的吞噬细胞。
机体内还有一类较小的吞噬细胞,其中主要的是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它们不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但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一样,分布于全身,对入侵的微生物和大分子物质有吞噬、消化和消除的作用。
3、在正常体液中的一些非特异性杀菌物质,如补体、调理素、溶菌酶、干扰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等,也与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一样,是机体的第二道防线,有助于消灭入侵的微生物。
4、血脑屏障:主要是由软脑膜、脉络膜和脑毛细管组成,可以阻止微生物等侵入脑脊髓和脑膜内,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不受损害。血脑屏障随个体发育而逐渐成熟,婴幼儿容易发生脑脊髓膜炎和脑炎,就是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的缘故。
5、胎盘屏障:是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的。这个屏障既不妨碍*间的物质交换,又能防止母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入侵胎儿,从而保护胎儿的正常发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免疫应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非特异性免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特异性免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01 08:28
体内有两种免疫应答类型:一是固有性免疫应答,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二是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为特异性免疫。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140112.ht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