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9 13: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06:34
收款码支付新规将于明年3月落地
收款码支付新规将于明年3月落地,消费者仍可以继续在小饭馆和路边摊位上扫码支付,前提是这些个体经营者和小微商户申请办理了商户码。收款码支付新规将于明年3月落地。
一则“支付宝、微信支付个人收款码将于明年3月1日起被禁止商用”的消息近日刷屏。乍一看有不少人以为要带现金逛街了,实则完全不搭。本次受到约束的主要是个人静态收款条码。按照规定,个人静态收款码原则上禁止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后面要用,得进个人收款静态码白名单,有明显经营特征的个人收款条码用户参照特约商户管理。个人也可以主动将收款码申请变更为经营性用途,但变更的标准有关部门还在研究中。
一个多月之前,相关通知已经传达至支付业内,与此同时,条码支付也被纳入监管,对个人收款条码的使用规范做出具体规定,同样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新华社照片,消费者在扫码支付购买蔬菜。
实际上,相比于个人收款码,我们日常生活用到更多的是经营用收款码,本不在禁止范围之内。从源头去看,扫码付款的二维码除了基本的收款码和付款码之分,一直有商家与个人的区别,两者区别首先在于门槛,个人的收款码,只要绑定个人信息,进行实名认证就可以;而商家的收款码,除了基本的信息绑定之外,还有需要进行各种公司认证,门槛相对高一些。众所周知,个人收款码只能使用银行卡的余额,但商家收款码支持连接扫码*、扫码盒等设备,并且可以支持消费者微信、支付宝所绑定的信用卡、花呗等方式进行付款交易。但两者最大区别还在于到账方式和收款额度不一样。
商家收款码收到的钱,不支持提现到个人银行账户,只能先进对公账户,方便对账,税收等方面一目了然。同时,商家收款码收款额度几无*,能满足很多大型商家的需求。而个人的收款码一年有20万元的额度*,超出额度之后就不可以继续使用该账号收款。也就是说,即便没有这一新规,很多使用个人收款码的小微商家自己也会有动力朝商家收款码去转换。至于远程个人静态收款码,操作本身就是容易触发相关监控的灰色地带,身在A城市的你,经常通过二维码照片给B城市的商家付钱,少数几次没啥问题,次数多了,金额大了,很容易就会被*交易乃至封卡。
这样一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商家二维码收款从来都是主流,相比个人二维码收款,可以有交易准确追溯,保护客户信息和资金安全,税收流程无瑕疵等优势。新规后需要引发关注的是一些小微商家,比如街边流动的卖烤红薯、水果、蔬菜的小摊贩,如何应对个人收款二维码不能商用的问题,届时提供相应的救济手段就颇为迫切。而一些偶发性的陌生人之间的二维码转账(无需添加好友那种),因不是基于商业场景与背景,应该不受影响。
无现金不是拒绝现金。如同当初央行发布公告,强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当下也没有任何动机和理由拒绝人们使用扫码便捷付款。多个日常生活场景中,客户没带钱包司空见惯,商家不能手机支付,多少显得滑稽。
以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为代表,发展迅猛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目前用户量和交易规模均为世界第一。支付场景的*已经发生,除了一二线城市,我国三、四、五线城市商家接受手机支付与客户线下支付的交易笔数,近年也均呈几何级同步增长之势。这当中并不存在平台自己的虚拟货币,实际上这种可能性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仅仅只是一种支付手段,并面临网联这一行业统一支付平台的`逐步规范。因而,对此次扫码支付新规的解读不宜过度,更无需杞人忧天。
近日有消息称,“微信、支付宝收款码不能用于经营收款”。消息一出,许多人都在担忧,日常生活中收款二维码到底还能不能用?
其实,“新规”只是给扫码支付加了一道“防护墙”。使用“码牌”或打印封装的二维码的商户,需要向收款服务机构(如微信、支付宝等)申请转为商用收款码,消费者仍可以继续在小饭馆和路边摊位上扫码支付,前提是这些个体经营者和小微商户申请办理了商户码。
此前,一些商户收款使用“码牌”或者打印封装的二维码,此类个人静态收款条码收款安全性较低,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跑分平台”,以高额收益吸引大量人员使用个人静态收款条码与赌客“点对点”线上远程转移赌资,将赌资分拆隐藏于众多正常交易场景。有的借助微信支付、淘宝支付“静态码”漏洞实施“远程诈骗”等等。因此,这类“个人静态收款条码”必须向收款服务机构(如微信、支付宝等)申请转为商用收款码。另外,按照相关要求,不得通过个人收款条码为具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的个人提供经营活动相关收款服务。
有效区分个人和特约商户使用收款条码的场景和用途,防范收款条码被出租、出借、出售或用于违法违规活动,将“静态码”升格为“动态码”,是将条码支付纳入了安全监管范围,弥补了之前的漏洞。通过这种变化,预防和拦截犯罪行为,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新*绝不是让消费者“兜里必须装着现金”,而是让消费者更安全地使用扫码支付。央行这次的规范支付终端管理,就是采取了疏堵结合的组合措施。在严格禁止个人收款码用于经营性收款的同时,为个体经营者和路边小贩接入商户码支付体系提供便利,既保障了人们扫码支付的便利和个人信息的安全,又兼顾了商户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这一新规将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在相关要求实施之前,支付服务机构必须全面、充分评估客户正常支付需求,制定配套服务解决方案,确保服务成本不升、服务质量不降。
“帮下忙,借个收款码,用完给你发红包!”近日,有人就因为这句话被卷进了一起案件中。
据某*机关公布的一个真实案例,商户张女士经营一家水果店,某日一男子称急需用钱,协商用张女士的收款二维码信用卡套取现金,并可给张女士一定比例的返现资金。张女士听后认为自己只是简单操作一下并有“佣金”可赚,便答应下来。不久后,*上门告知其二维码涉及一起诈骗案件,已被停用。
一个借收款码,看似普通的行为,无意间却将自己推入法律禁区;一个被借用的收款码,最终成了犯罪分子的洗钱工具。
一直以来,央行都高度重视支付受理终端相关的风险防范工作,先后发布银行卡收单业务、受理终端安全、条码支付业务等系列制度,对维护收单市场秩序、保护社会公众信息与资金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也会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为有效提升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风险管理水平,有力斩断跨境*等犯罪“资金链”,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今年10月13日,央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俗称“收款码支付新规”),对收款条码支付提出一系列管理要求,《通知》将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但是这则一个多月前发布的《通知》,却在一个多月后因为市场对收款条码支付的“误读”而登上了热搜——“明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宝个人收款码不能用于经营收款”——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虽然短时间内引发了争议,但这一过程反而也让不明*者对《通知》的内容细则及用意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也是一个从“误读”到“正读”的过程。
收款码分为个人收款码和经营用收款码,《通知》明确提出,“对具有明显经营特征的个人收款条码用户参照特约商户管理,要求为此类个人用户提供商户收款条码,提升对个人经营者的收单服务质量”。
简单来说,你家楼下煎饼摊儿属于经营行为,如果目前使用的是个人收款码,明年3月1日起需转为经营用收款码;如果你邻居替你买了个煎饼,他并不涉及经营行为,你还是可以扫对方的支付码付煎饼钱,并不会受到影响。
不过,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有部分机构在使用个人收款码的过程中发生生产经营、生活消费交易性质混淆的情况,导致交易信息失真,影响了借助支付服务为经营活动赋能增值的效果。当然,我们也不能臆断哪些用户是否属于经营行为。据悉,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标准,以此来界定哪些用户属于“具有明显经营特征”。
此外,《通知》还明确要求,个人静态收款条码原则上禁止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确有必要的实行白名单管理,以防止个人静态收款条码被出售、出租、出借用于搭建*活动线上充值通道。
假想一下,如果前述张女士能看到这则《通知》,或许她就能坚定地拒绝犯罪分子的请求,最终也不会沦为黑产团伙的“棋子”。
人民至上、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一直是监管部门制定*的出发点。因此,央行对加强支付受理终端的相关要求,正是为了加强行业管理,堵住漏洞,斩断非法链条,更好地保障个体商户资金安全,守住老百姓“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