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的学术观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1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5 13:19
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宿白先生,因病于2018年2月1日6时0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宿白, 字季庚,1922 年8 月3 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1944 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 1948 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肄业, 1950 年任文科研究所考古学研究室讲师, 兼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编目员。1952 年院系调整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 兼教研室副主任。1956 年晋升副教授, 1978 年晋升教授。1979 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 同年当选为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1983 年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系首任系主任, 兼北大学术委员, 同年担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同年任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客座教授, 讲授中国佛教考古学。他曾访问日、韩、法、伊朗等国, 进行考古方面的学术交流。2000 年出任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
北京大学考古系建立后,宿白先生担任第一任系主任
宿白先生长期从事历史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佛教考古、历史时期考古学、建筑考古、雕版印刷和版本目录学等领域的成就卓著, 出版有《白沙宋墓》、《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国石窟寺研究》、《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辑稿》、宿白未刊讲稿系列等著作, 是学术界公认的一位历史考古学领域集大成的学者。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张忠培先生在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上代表学会发言,评价宿白先生的杰出贡献时说: “宿白先生是中国大学考古学科教育的开山鼻祖,是中国考古学的杰出的教育家。” “宿白先生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考古百科全书式的教授。”
宿白, 1922 年8 月3 日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小学、中学都是在沈阳度过。“九一八” 事变之后, 东北被日本占领, 伪满时期, 历史、地理两门课程只讲东北不讲中国, 而学校越是不讲, 学生们就越想知道。
1939 年, 宿白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 1940 年来到北京, 开始了他的治学生涯。那时的历史课程中国史从上古讲到清代, 世界史从欧洲讲到美洲, 这些知识都是宿白先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 对这些课程充满了好奇。当时北大有一些著名的学者, 尤其是后期燕京大学*关闭之后, 一些老师转到北大来, 充实了北京大学的教学力量。这个时期的北大还是保持着它的旧传统,课程能够按照老北大的方式上, 学生可以自由选听自己喜欢的课程。
1944 年宿白本科毕业以后, 留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考古组做研究生。在北大求学期间, 一些外系的课程给宿白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甚至影响到了他后来的学术研究。其中冯承钧先生讲授的中西交通、南海交通和中亚民族课程, 中文系孙作云先生讲授的中国古代神话研究, 容庚先生讲授的卜辞研究、金石学、钟鼎文知识,哲学系汤用彤先生的佛教史、魏晋玄学等课程, 对宿白后来的研究工作帮助很大。
宿白的职业生涯是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开始的。抗战胜利以后, 冯承钧先生将宿白推荐给北大图书馆馆长毛准先生。后来, 北大恢复文科研究所, 冯承钧先生又向考古组主任向达先生推荐了宿白。向达和毛准两位商量之后, 宿白上午到文科研究所考古组上班, 下午到图书馆上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52 年院系调整, 北大从城里搬到城外, 宿白才离开图书馆, 正式来到历史系工作。宿白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 参与李木斋藏书编目等工作, 在图书馆的工作为他后来的版本目录、雕版印刷等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所以, 宿白对北大图书馆的感情深厚, 他深情地对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说: 我一辈子的科研教学都在北大, 受惠于北大图书馆,因此, 我的书还是捐给北大图书馆。如今他的藏书全部无偿捐赠给了北京大学图书馆, 其中完成编目的有近一半填补了馆藏空白。
宿白是为学术而生的人。他在给沈阳市考古研究所的题词中写到: “致学存乎心, 补拙莫如勤”。他治学勤勉, 在将近70 岁高龄的时候开始整理原来调查的*寺庙资料。后来出版的《藏传佛教寺院考古》被学术界称誉为“*历史考古学的奠基之作”。
宿白曾于1956 年6 月、1988 年8 月两次赴藏调查, 足迹遍及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区大部分佛教寺院, 1959 年, 国家文物局要公布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文物局组织人员到*调查佛教遗迹, 宿白先生第一次进*, 在那里待了5 个月。身体健康的他基本没有什么高原反应, 在*的配合下, 宿白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把调查的材料交给文物局以后, 就没继续管这批资料。1988 年, *文管会邀请宿白第二次进藏。他发现许多寺庙在“*” 当中被破坏掉了。回京之后, 就开始整理当年的那些材料, 经过七八年的艰辛努力, 1996 年,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的写作可谓是呕心沥血, “写的时候, 也是我读书学习的时候。” “只盼能有益于今后的工作, 无法顾及其它。”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附录的《征引汉译藏文文献简目》共收录40 种重要的藏文史书, 但从注释看, 作者参考的藏文史料远不止这些。其中有些书“即使是研究*历史的专家, 似乎也难有人全部通读。由此可见, 作者收求之勤, 用力之苦”。宿白为*历史考古付出的超常努力和汗水, 体现了我国老一辈考古工作者强烈的责任心和崇高的使命感。
自公元7 世纪中叶迄20 世纪50 年代, *长期处于政教合一的社会状态, 千余年来的*、经济、文化、艺术等历史, 几乎无一不在佛寺遗迹中得以反映。因此, 对于*佛教寺院的研究, 其意义和价值就决不限于寺庙建筑领域本身, 也关涉到*历史时期其他诸多方面。比如宿白通过对拉萨大昭寺第二阶段建筑遗存剖析, 发现了11 世纪中国内地斗拱的典型样式, 透露出当时的雪域高原有可能有内地工匠活动的信息, 而这些内容是任何文字史书都没有记录下来的。在宿白之前, 中外学者对藏传佛教遗迹也进行过许多调查和研究, 但正如罗炤先生所言, 以往的工作多是局部的, 尚未形成综合的系统, 研究的深度也远远不够。
宿白通过54 处寺庙、约89 座建筑材料的细致比较分析, 主要从寺院建筑的建筑形制、平面布局和藏式建筑中常见的柱头托木演变等方面, 结合中外文献, 将*主要佛教寺院分为了五期, “它第一次严肃对待和解决了*寺院建筑分期问题,进而为一切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提供了年代学方面的依据和参照标尺。” “特别是又将每期寺院建筑的变化, 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 分析了*形势, 宗教发展, 内地影响乃至外部入侵等大环境和因素对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表现了作者高远博大的史学家目光。”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的好多插图都是宿白自己画的, 宿白当年在*调查寺庙, 条件有限, 不可能用尺子测量。他画的图, 虽然大都采用步量或目测的方法,但相当准确。“宿白早年曾师从董希文学画, 具有较强的观察和构图能力, 他两次进藏考察时, 每至一地均注意以图形记实物, 时间和条件有限, 就以步测、目测、手绘, 整理了大量珍贵的摹写草图”, 这些草图成为*寺庙分期的重要依据, 也成为现在一些寺院复原的基础。
宿白是中国佛教考古学的开创者。他十分注重田野工作。在《我与佛教考古学》中, 他强调“考古学是以调查、发掘为手段, 强调实践的学科, 中国佛教考古学也不例外。调查、发掘、强调实践, 就是要以理清遗迹演变的过程为基础, 然后再结合文献, 进一步分析遗迹的性质与历史。对寺院遗迹是这样要求, 对石窟遗迹也是这样要求。”
宿白与佛教考古结缘, 最早可以追溯到1942年, 这一年假期, 宿白和另外一个同学去了一趟距北京不远的山西大同, 云冈石窟近20 米高的北魏石雕大佛给他留下了很是震撼的印象。
云冈石窟是宿白研究中国石窟寺的第一处石窟, 云冈石窟在中国石窟寺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宿白在讨论“云冈模式” 的时候所说: “云冈石窟是新疆以东最早出现的大型石窟群, 又是当时统治北中国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国技艺和人力、物力所兴造……它所创造和不断发展的新模式, 很自然地成为魏国领域内兴造石窟所参考的典型。所以, 东自辽宁义县万佛堂石窟, 西迄陕、甘、宁各地的北魏石窟, 无不有云冈模式的踪迹, 甚至远处河西走廊、开窟历史早于云冈的敦煌莫高窟亦不例外。云冈石窟影响范围之广和影响延续时间之长, 都是任何其它石窟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情况, 恰好给我们石窟研究者提供了对我国淮河以北的早期石窟(5 世纪后半叶到7 世纪前叶) 进行排年分期的标准尺度。因此, 云冈石窟就在东方早期石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对它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研究东方早期石窟的关键; 对它研究的深入与否, 直接影响一大批石窟的研究工作”。
1947 年, 宿白在参加整理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籍时, 于缪荃孙抄自《永乐大典》天字韵《顺天府志》条所引《析津志》文内, 发现一篇元代人熊自得抄录的2100 余字《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碑文, 文中记录了云冈石窟在历史上的重修情况, 是云冈石窟研究史上从不为人知的文献资料。1951 年, 他完成《〈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校注》之初稿, 这是宿白将古代文献引入石窟寺研究, 取得突破性成果的重要标志。
宿白在《校注》中指出, (碑文) “记述详细, 征引宏博。所述自唐迄金一段云冈的兴修、设置, 正好弥补了云冈历史的空白页, 而引用现已佚亡的北魏铭刻和文献记录考订云冈石窟的时代, 也正给今天研究云冈各个石窟开凿先后的问题提供了绝好的参考材料。” 通过碑文提供的新资料, 结合当时国内外对云冈石窟所做的考古调查、清理和挖掘, 排列出云冈第二阶段洞窟开凿的先后次序以及第三阶段终止的年代。
宿白的学术观点
宿白先生长期从事历史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佛教考古、历史时期考古学、建筑考古、雕版印刷和版本目录学等领域的成就卓著, 出版有《白沙宋墓》、《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国石窟寺研究》、《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辑稿》、宿白未刊讲稿系列等著作, 是学术界公认的一位历史考古学领域集大...
中国石窟寺研究作者简介
中国石窟寺研究的权威学者宿白,1922年诞生于辽宁沈阳,他的学术生涯扎根于历史考古学的深度探索。宿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宗教考古、建筑考古、印刷考古和版本学等多个重要学科,他的深厚造诣在学术界享有高度赞誉。尤其在汉唐考古、宋元考古以及佛教考古领域,他展现出了独到的专长,堪称历史考古学...
宿白先生简介
宿白的性格特点 宿白先生具有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极高的责任心。他在研究工作中始终坚持严谨的学术规范,注重对史料的细致解读和深入挖掘。同时,他非常重视自己的教学职责,致力于培养出一批优秀的考古学家,为中国的考古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宿白先生有着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
宿白一生作品
宿白是一位在考古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他身兼多职,包括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以及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作为首批国务院指定的博士生导师,他在历史考古研究领域积累了深厚的经验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他的学术贡献尤其体现在一系列著作中,如《中国...
中国古建筑考古作者简介
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一位重要学者宿白,出生于1922年,辽宁省沈阳市。他的学术生涯始于1948年,当时他进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开始了他在考古学研究室的任职。在这里,他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为他后来的教学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2年,宿白教授走上了教育的讲台,成为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
汉唐宋元考古:中国考古学内容简介
全书的总结部分,宿白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整个时期的考古成就进行了全面回顾和总结。宿白先生,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后在考古学研究室任职,并在1952年成为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的教师。他的学术生涯中,1978年晋升为教授,1983年担任考古系主任,同时在文化部和国家...
汉唐宋元考古:中国考古学作者简介
自1999年起,他荣任中国考古学会的荣誉理事长,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研究。宿白的学术贡献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了《白沙宋墓》、《中国石窟寺研究》、《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和《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不仅丰富了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内容,也为后人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提供了珍贵...
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内容简介
文章的结构巧妙地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考古学篇,深入剖析了宿白先生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贡献;其次是石窟研究,揭示了他对古代艺术遗产的独特见解和重要发现;最后是外国考古部分,体现了他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成就。文集还特别附上了宿白先生截至目前的学术论著目录,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
追思考古学泰斗:宿白先生与河南考古
宿白先生是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资深教授,考古学系首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一生从事考古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在中国佛教考古学、历史时期考古学、建筑考古学、雕版印刷和版本目录学诸多领域成就卓著。宿白先生与我们河南考古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宿白先生为配合治淮工程,在河南许昌地区进行考古调查,记录了不少...
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图书信息
该纪念文集共分为1次印刷,总计755页,装帧精美,采用16开本设计,既保证了内容的丰富性,又兼顾了阅读的舒适度。作为历史和文物考古领域的佳作,它收录了多位学者对宿白先生学术贡献的深度解读与纪念文章,全面展示了他在学术研究中的卓越成就。无论你是对文物考古感兴趣的专业人士,还是希望了解宿白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