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2 10:00
古往今来,大凡事业上卓有建树的名家,即使步入晚年,仍然谦虚且勤勉、用功。此文撷取部分名家晚年治学的趣话,以飨读者。
焚诗毁稿晚唐杰出诗人杜牧,晚年在审阅自己平生的诗作时,凡认为不满意的,统统付之一炬。本来他留存的诗作约1000余首,结果烧得只剩下200多首。幸亏其外甥还保存了200余首,杜牧诗作才有400多首得以存世。
精心修改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晚年潜心修改平生所写的文章,常为了寻找一个更贴切的词语,苦苦思索,反复斟酌。夫人见他用功过度,劝道:“何必自苦到如此程度,难道你的文章还怕那些老先生骂吗?”欧阳修笑道:“我倒不怕老先生骂,却怕后生耻笑啊!”
苦练书法南宋爱国诗人陆游,74岁始学书法。他在《学书》一诗中写道:“九月十九柿叶红,闭门学书人笑翁。世间谁许一钱值,窗底自用十年功。老蔓缠松饱霜雪,瘦蛟出海拿虚空。即今讥评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陆放翁晚年不怕被人“讥评”,以“瘦蛟出海”的雄心和“老蔓缠松”的韧劲,哪怕“自用十年功”,也要把书法练好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题座右铭老*家吴玉章,81岁时题写座右铭:“我志大才疏,心雄手拙;好学问而学问无专长,喜语文而语文不成熟;无枚皋之敏捷,有司马之淹迟。是皆虚心不足,钻研不深之过。年已八一,寡过未能,东隅已失,桑榆未晚。必须痛改前非,力图挽救,戒骄戒躁,毋怠毋荒,谨铭。”吴老这种愈老愈爱做学问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
不闲一日国画大师齐白石85岁时,一天上午连作4张条幅后,中午仍不停笔,坚持又画一张。画完题词曰:“昨日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充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巧署笔名大学者钱钟书晚年时,只要有年轻人向他请教,总是热情地解答和帮助。一次,有个叫吴庚舜的青年写了一篇关于《长恨歌》的论文,请钱老指导。钱老认真地字斟句酌,帮助充实修改。当论文发表时,吴庚舜请钱老署名,他不同意。经再三央求,钱老只好署了个笔名——郑辛禹。何以署这样一个笔名呢?钱老为此动了一番脑筋:《百家姓》中,“郑”在“吴”后;天干排列中,“辛”在“庚”后;而古代圣贤中,“禹”在“舜”后。由此可见,钱老在扶掖后辈治学方面,是多么谦虚而笃诚啊!
一再重复桥梁学专家茅以升八旬高龄时,仍可背诵圆周率小数点以后100位的精确数值。当人们赞佩地问他,何以有如此惊人的记忆力,茅老回答:“重复,重复,再重复!”看来,“重复是学习之母”这句话对老年人更为适用。
夕不甘死美学家王朝闻年轻时曾向自己提出“朝闻道,夕死可也”的求知要求。他70岁时,请人刻了一枚“夕不甘死”的印章,又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闻道未详,夕不甘死;壮志未酬,夕不甘死。”
直到90多岁时,他仍勤于读书,笔耕不辍。他说:“晚年有两件大事,就是勤奋地读书和写作。”
百岁上学著名的棉花专家钱立坤,百岁时还觉得自己知识不足,于是他又报名上了老年大学。并为此赋诗:“初学棉花弱冠年,现逾百岁心留连;更新知识进‘老大’,退休不忘跑田园。”
免得流传著名画家吴冠中晚年时,有人问他:“吴老,最近忙些什么?”答曰:“一是坚持创作,二是撕画儿。”见对方不解,又解释道:“趁现在活着,赶紧把那些自己觉得不满意的作品撕掉,免得流传出去。”
希望误会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80多岁时,为了集中精力搞点学术研究,多次贴告示于门上,谢绝客人来访。但上门的人仍络绎不绝。启功老又贴出这样一个告示:“启功遗体,告别去了。”友人建议他将“遗体告别”4字连在一起,并加上引号,以免引起误会。启功却说:“我就希望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