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2 02:5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8 23:43
幼儿园教育中的生态性体现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 张青青 王冰)
【摘要】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主义认为,幼儿园课程目标应该具有整体性,有利于幼儿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等领域的和谐发展。生态式教育既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也强调课程内容的生成性。幼儿园要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促使幼儿在动态发展中不断达到生理与心理平衡,实现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主义;目标;内容;环境
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主义是一种崭新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它认为自然、社会与文化本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生态主义为当代教育者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考问题的视角。借助生态的理念与方法审视幼儿园教育,可以为教育者展现一个更富有人性化的教育世界。
一、课程目标的生态性
个体的发展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自身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态主义认为,课程目标应该具有整体性,幼儿园课程应该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融合中促进幼儿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等领域的和谐发展。
情感与态度是人的意识倾向性的表现,它们属于德育范畴。“培养学生与自然、社会、文化、自我的和谐共处,培养学生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责任感,是生态主义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作为人生发展的重要教育阶段,学前教育以培养幼儿简单的生态道德习惯为主要任务。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和实施活动,促进幼儿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活动室内养些花草虫鱼等,引导幼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培养幼儿的生命意识,让幼儿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养成探究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广泛兴趣。这些动植物简简单单,却可以成为幼儿世界观与自然观发展的基础。
知识是人们对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个体通过练习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活动必需的完善的动作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从生态视角看,知识与技能的和谐发展应该建立在幼儿对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通过接触自然科学知识,幼儿可以理解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涉猎社会科学知识,可以增强幼儿的社会发展能力,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有利于幼儿理解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不断提升幼儿的人文素养。幼儿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与大众传媒,引导幼儿获取各个领域的知识。例如,在开展以“水”为核心的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认识水是生命之源,是无色无味的;通过与污水的对比,又可以让幼儿思索“水为什么会变脏”。这种整合各个领域的主题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与人文科学知识,有利于幼儿知识与技能的完善,又培养了幼儿的生态意识,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主义课程观认为,幼儿应该获得四个方面能力的发展,“学会认知,即学会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学会合作、交流、沟通,学会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学会生存,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以自主性、创造性和责任感实施行动的能力;学会终身持续发展,能够适应并掌握变化,不断地学习、创造,持续不断地终身发展”。学习的真正意义不仅在于幼儿掌握了多少知识,获得了多少结论,还要让幼儿了解知识的来源、规律与特点,通过关注学习的过程、方式、手段、途径等来掌握学习策略,从而达到“会学”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的生态性
生态主义世界观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联系日益密切的整体世界,我们应该以联系、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与自然、物与我等方面的关系。“我们把知识划分为学科、单元、课,然而学生常常不理解学科之间、学科中的事实之间的联系,或者学科与生活的相互关系。”因此,生态式教育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幼儿园教育不应只注重某一门学科,更应该注意到各门学科的共生关系。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综合课程的实质就在于以儿童的经验为主线,实现人与自然、社会、文化的和谐统一。
生态理念本质上是一种整体、联系的价值理念,它从系统出发,以生态的整体性为价值本位,把整个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生态系统,追求生态系统的整体合理性。幼儿园教育内容整体性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30年代陈鹤琴先生提出的“五指教育活动”。陈鹤琴先生以单元教学法为组织形式,将健康、社会、科学、艺术、语文五类活动组成一个整体,在整合活动中消除了学科界限。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意大利瑞吉欧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幼儿园纷纷以主题形式组织教育内容。这种整合性教育模式既强调学科领域间的融合,也强调认知、情感、技能等领域的融合,强调在整合活动中提升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的发展。
“生态学认为,有机体(生命)被重新置于世界的关系之中,生命不再是僵硬的单个分子,它时刻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永远处于生成中的泛主体。”因此,生态式教育不仅强调各个学科间的联系,而且强调课程内容的生成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活动,根据幼儿的兴趣不断生成新的课程内容,引导幼儿进入主动探究的世界,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契机,观察与收集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不断生成幼儿感兴趣的课程内容。
三、教育环境的生态性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教育环境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优化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可以让幼儿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创设教育环境的过程也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生态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是内在联系着的,机械地割裂它们之间的内在必然关系是错误的。儿童的发展是“不断成长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之间逐步的、相互的适应”过程。幼儿园课程应该从幼儿身心特点出发,积极塑造一种平衡的生态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游戏的场所,科学美观的物质环境不仅会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提升教育活动的效果。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指可见、有形的外部环境,例如园舍、场地、设施、玩具等。物质环境的优化能为教育活动提供更好的生态条件。“按照儿童生态学的观点,幼儿成长是由幼儿与环境的活动关系决定的。幼儿既是环境生态的适应者,也是环境生态的创造者。”针对幼儿认识的具体性、表面性、肤浅性等特点,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应是生动的、直观的、易被幼儿接受的,而且不同年龄班环境的创设应该体现年龄差异性。比如小班的环境要力求安全、温馨,让幼儿在幼儿园内同样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教师可以在墙面上粘贴幼儿的家庭照片,设置娃娃家,以便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既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又体验到家庭的温馨。环境创设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季节变化或者某一阶段的主题活动进行环境创设,从而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既能获得美的感受,又可以激发求知欲。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中的人际关系,如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园的氛围等。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非常必要。幼儿园应“为儿童创设温和、亲切与合作的人际环境,使儿童避免产生压抑、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对幼儿品德和行为模式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善于理解幼儿的各种情感情绪,民主、平等、愉悦地对待每一个幼儿,还要帮助幼儿学会相互关爱、分享、合作,养成礼貌、谦让等良好品质。幼儿园里的所有工作人员要彼此亲善和睦、敬业爱园,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幼儿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观察和学习,可以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实现健康发展。
幼儿园为幼儿发展提供最优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幼儿在动态发展中不断达到生理与心理平衡,实现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