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2 19: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1 00:55
个人认为撒贝宁说的很对。特别是农村的父母更是在城里呆不惯,来说说身边的一个例子。
男孩大学毕业后,在深圳混的风生水起,娶妻生子都没用父母操心,事业家庭都稳定后,男孩准备把老家的父母接过来享享清福。父母都是农村人,没有什么文化,县城去的次数都能数的过来。
所以父母是不想去的,奈何儿子儿媳三天两头一个电话,最后儿子亲自回来接两位老人。老两口也只好简单的收拾收拾,带了些家里的特产跟着儿子出发了。
到了深圳,儿子和儿媳特意请了几天假,陪着老人东走走西看看。并告诉他们下楼怎么去附近的公园,附近的超市等等。
几天之后,儿子儿媳都要去上班了,小孙子有保姆带着每天接送上学,老两口却不知道每天应该干点什么了,屋里的电器都不会用,就连家里看的电视到了这竟然也弄不明白。寻思出去走走,可是马路上车来车往的,过马路两个人都是颤颤巍巍。
随后的几天老太太就开始上火了,嘴里起泡,吃不下东西,儿子儿媳急坏了,这时老头说话了,“我们还是回老家吧,在这啥也帮不上忙,啥也不会弄,哪去不敢走,像鸟囚在了笼子里,回老家至少我们可以东家看看,西家走走,没事干点活,这真是呆不住,你们要是真为了我们好,就送我们回去吧!”
儿子哭了,本想着两位老人一辈子任劳任怨的干活,供自己读书,如今自己过的好了,却不能在伺候在身边,满心的自责。可奈何生活就是这样,分离是成长的一部分啊!
隔天,儿子买了机票把老两口送了回来。回到家里的两位老人喜笑颜开,嘴里嘟囔着以后哪也不去了,就在家,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是啊,我们曾满心欢喜的以为把父母接到身边就是尽孝,可是我们可曾问过他们,他们是否会适应这样的大都市,微信几乎都用不惯的他们会适应城市里的扫码支付,坐车刷卡吗?所以有时候我们以为的并不是父母以为的。如果真想尽孝,那就没事常回家看看吧!
我是芒薇闲谈,欢迎交流指导
我把父母接到身边六年,父亲去年秋天安详地走了,给了我尽孝的机会和时间。
从上大学算起常年在外已经三十多年了,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在家待的时间更是用小时计算也少得可怜,理由总是忙!
2014年父亲得了老年性脑萎缩后,走路不稳,说话不清,农村厕所、火炉、火炕、上下水、看病、购物等都不方便,母亲的腿脚也不如从前。
以前一说起进城的事情,他们有很多不去的理由。城里人多、路堵、楼高、噪音大、不认识邻居,语言不通花销大,也怕给儿女添麻烦等托词。做了很多工作,2014年10月2日终于同意搬到城里。他们住我原来的房子,一楼九十八平米,两室两厅一厨两卫。和我家相距1700多米,步行约2500步,用时十五分钟左右。
生活条件改善了,弟弟、妹妹、舅舅、姨姨等亲戚都在城里,也可以随时过来照顾老人聊聊天。他们以前的顾虑都不是问题,带来的好处和方便数不胜数,一家人其乐融融度过了六年。
自从他们来到城里,我几乎每天早上或者晚上抽时间步行过去看看,坐一坐,聊聊天,送点东西,重新找到有父母的感觉,无比幸福。
我好多年养成的饭后看电视、不活动的毛病改了。风雨无阻,遛弯儿散步看老人。一年后,我的脂肪肝从中度成了轻度,血糖降了,体重减了,精神饱满了。顺路买菜买早点,生活质量提高了,夫妻关系好了。当然爱人、儿子的理解和支持是我的后盾。我的生意也顺了,以前出租房子有点收入,父母住了以后觉得明走暗来了。
最最重要的是我把父母接到身边,子欲孝而亲不待古话留给侄女的遗憾,在我这里提前得到了补偿。
父亲走了。进城虽不能让他长生不老,但是在第一次昏迷时,从我接到母亲电话,我通知120到把父亲送入自治区医院急诊室才用了28分钟,82岁寿终正寝,城里医疗条件起了很大作用。
最后一年我每晚和他们作伴,家长里短,朝夕相处,和远离父母的同学比感觉特别奢侈。六年相处时间不长,仔细想一想也不算短。作为儿子,在老人需要的时候搭了把手,终生无憾!
出发点是好的,若是真的接到身边,往往事与愿违,太多矛盾,生活作息,吃住习惯,太多的不合谐,不方便………无形中增添许多麻烦,建议有空闲多陪陪老人,而不是把他们接到身边让他住好,吃好,喝好就孝顺了,陪伴才是最大的孝顺!
我赞成撒贝宁的观点。大部分人年龄越大越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
以我父母为例。我妈家在乡村,家里有个大院子。父母在院子里种了几棵果树,一小片蔬菜,养了几只鸡,一条看门狗。每天的生活就是侍弄蔬菜,喂喂鸡狗,去老邻居家串串门,聊聊天,打个牌,或是去小广场跳跳舞,偶尔我们回家聚个餐,日子过得无比惬意。
我姐姐家在外地,有时会接父母去她家住一段时间,最多两周,我妈就得回来。姐姐白天上班,一天不在家,晚上还得辅导孩子学习,没有时间陪伴他们。邻居也不认识,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另外,姐姐家在南方,东西也吃不惯,外面人说话也听不懂。我妈说在她家住,简直是遭罪,还是自己家好。
这个情况和撒贝宁说的类似,父母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过得并不舒心。所谓“叶落归根”,年龄越大,越喜欢呆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孩子如果能够做到常回家看看,那就算孝顺了。
网上曾经热议过一个话题,父母要不要跟孩子住在一起。结论是“一碗汤”的距离最好,具体就是父母在家做好饭菜,送到子女家还没有凉,这样的距离最好。子女想看父母随时可以,父母需要子女,他们很快就能来到身边,如此最好。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父母适应能力强,特别愿意跟着儿女生活,儿女走在哪里就想跟到哪里,他们觉得这样是最幸福的。你如果不让他们跟着,他们会很失落也很痛苦。
有的父母则不然,他们有自己的小天地和熟悉的生活环境,在那里过得自由自在。让他到一个陌生城市,不熟悉的环境很难适应,和儿女天天生活在一起难免有些矛盾,心情烦躁不开心。如果是这样的话,应征求他们的意见,来欢迎走欢送,来去自由随心所欲不能强迫,这样就是孝顺父母。
无论父母在不在身边,只要让父母高兴就是最大的孝顺。尽孝要趁早,决不能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才后悔。
撒贝宁受过高等教育但没学会做人,他不理解他父母内心想要什么,一只动物有了小孩都会天天和小孩在一起,一会不见孩子都会噢噢叫个不停甚至不吃也不喝,动物如此更不要说人,孩子大了要出去闯世界父母是没办法的,其实父母内心一天也不想离开孩子,只有孩子到老年以后才会有体会,每一次给父母通电话最后挂断的都是孩子,可想父母的心情,家庭条件差出外打工没法和父母在一起,要是条件好一定和父母在一起,有句俗言要儿要女是防老,除非撒贝宁和他父母关系不好,撒贝宁才有这样的体会才会这样说。
我赞同小撒的观点,对于从小生活在农村,后因考学当兵工作等因素在城里安家置业的儿女来说,真不要轻易把父母接到城里来共同生活,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因素会让农村父母生活的并不幸福,甚至还有些反而很痛苦。
如果不能让父母感觉来城里生活有幸福感,那真就是不孝的表现。
仅拿两个事例来印证小撒的观点吧。
例一:
小王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安了家,自打孩子出生后,为了能让孩子得到照顾,就把父母接到身边。老人来后一门心思照顾孙子,还要负责每天做家务,买菜做饭,一天到晚非常累。小王看到父母如此辛劳就劝媳妇,别总等着吃现成的,下班回家后帮着搭把手,替二老分一忧吧。谁曾想小王媳妇却说,凭什么?结婚时你父母给过一分钱吗?我们买房买车你父母给过一分钱吗?他们现在吃穿用不都是我出钱吗?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媳妇的话深深地刺痛着小王的自尊心,他一面心疼父母的辛劳,一面又无力改变自己的经济现状,只能靠着那点工资支撑家。但最不能让他忍受的是媳妇每天总是冷脸子面对公公和婆婆,甚至有时还挑毛病。看着父母每天小心弈弈面对这个儿媳妇时,小王只能暂时性选择隐忍,等到孩子一上小学,终于忍到了头,和媳妇离了婚。
一边是想尽孝心,一边是要顾全自己的小家幸福。当两者都不能兼顾时,不管是从农村来城里的父母,还是儿女都不会有好日子过。
例二:
李老太儿子非常有出息,开着规模挺大的一个公司。儿子为了尽孝心,给老母亲买了一套别墅,可惜老伴没有这个享福的命,在儿子考上大学那年就意外去逝了。儿子为了照顾母亲,便把母亲接到身边。可是小李媳妇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和婆婆正常相处,最后硬是单独买了一套房子和老人分开住了。
李老太每天守着一个空荡荡的家,无尽的孤独让他无法释怀。几次和儿子念叨,想回乡下去,再找一个晚老伴相互照顾,至少还有个人说说话。但是小李却不同意,认为母亲回到乡下去生活质量会下降,不在自己边照应着也不放心。看到儿子如此说,李老太没有再坚持。看到儿子的态度,想找一个晚老伴的想法也只能作罢。
有一天晚上,李老太突然心脏病发作,身边没有人,当儿子次日给母亲打了几次电话没人接时,急忙赶到母亲住处。然而一切都晚了,母亲已经驾鹤西去。小李悲痛万分,他后悔没有同意母亲回乡下的想法,也后悔没有顶住母亲的反对给她找一个保姆好好照料她老人家。
虽然把母亲接到城里,也过上了物质生活丰富的日子,但是老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在孤独中度过晚年,会让老人衰老的更快,尤其是身体有病的老人,如果得不到精心照顾,出意外的可能性很大。
上述两个事例,都是我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两家老人我都见过。真替老人们伤感,对于例一中的老两口最终回到乡下过着田园生活,据说非常幸福,按老人的话讲,我们终于落叶归根,不必再给儿女当累赘了。而后者的李老太却永远也无法按着自己的意愿安享晚年,如果再回头想撒贝宁的话,还真有一番道理。如果你想尽儿女一片孝心,最好倾听父母的意愿,别让老人晚年身陷孤独与痛苦,让他们过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生活,才是真孝。
撒贝宁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今年53岁了,过几年就退休了,如果要强迫我跟着自己的孩子一起过,我绝对不愿意;我的老家在农村,父母也绝对不愿意跟着我到城里过,他们在农村才幸福,我常回家看看他们就感觉很满意了。
我在我们这个小县城,我有我自己的生活圈子,如果退休以后跟着自己的孩子在新一线城市成都,我绝对不愿意。
退休以后,我每天和原来的同事一起聊天喝茶,久不久出去 旅游 ,这才是我生活方式,到一个新的地方,没有朋友,明天孩子上班去了,我没有朋友,就闷在100平方米的屋子里,真会闷出病来的。
与儿女们猪在一起,由于代沟,许多事情看不惯,时间长了,必然产生矛盾。
我53岁了,回老家的时候,妈妈总要“教育”我,在工作上要这样要那样,我只能够笑一笑,其实她的说教仍然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
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总是觉得自己工作重,让父母帮着带他们的孩子,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结语
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的生活、 娱乐 方式,几十年习惯的地方,过得很滋润。就让老年人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吧!常回家看看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了!
我不赞同撒贝宁所说的这句话。儿女是父母一生的牵挂,从丫丫学语开始到大学毕业,父母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孩子。孩子参加工作后,父母又要操心孩子的婚事,但父母最想做的就是和孩子呆在一起,一家人其乐融融是何等的幸福。
我参加工作的第2年就把父母接到了城里和我们住在一起,到现在快20年了。父母并没有觉得寂寞和孤独,我们也并未因此感到有负担,最重要的一点,我的老婆对公公婆婆都很好,生活在一起这么长的时间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矛盾。有什么意见分歧,说透了就行了。我很感谢妻子的为人处事,也很感谢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真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马有垂缰之义,犬有投水之德,人为万物之灵,莫连XX不如?
现在有的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宁愿请保姆都不愿把父母接在身边。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在小城市发展,他们都不愿意把父母接来一起住,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现在生活节奏加快,每天忙里忙外,没有多少时间陪父母,父母到新的城市举目无亲,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亲朋好友,父母同样会感到寂寞和孤独。而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绝大多数父母愿意和孩子住在一起,父母的想法很简单,可以为孩子分担一点家务,还可以为子女照顾小孩,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乐无穷。而实际上这样的大家庭是很少的,主要是儿子媳妇或女儿女婿的脸难看、门难进导致的。他们觉得父母可能影响了他们的二人世界,有些人把老人当成累赘、废物,其实,老人也是宝。
父母老了,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儿女的陪伴和问候。有的子女以工作忙为由,一年都不给父母打电话,更别提把父母接到子女身边了。我老家的邻居,家里有三个大学生,这三个儿子都从事技术活,生活得还不错,但他们的父母还在老家干农活,并不是因为父母对农村有特殊情怀不愿意进城生活,而是儿子觉得父母可能会连累自己,不愿意把他们接在身边。
每次回老家,看着这两个老年人怪可怜的,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很向往和儿女在一起生活,可哪个儿子愿意接纳他们呢? 可能就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至于是不是孝顺,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
撒贝宁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人生最大的快乐是活的自由。我经常和小区一些被自己孩子接到儿女家中的家长聊天,百分之九十的家长,都想早日回自己的家。
他们感到和已成家的儿女在一起生活太难了,有的家长甚至说:“生不如死”。吃饭不随心所欲、睡觉不随心所欲、聊天不随心所欲, 特别是 ,带小孩还要看他们的眼色来带。给小孩买零食,凉了不行、热了不行、甜了不行、辣了也不行。
总之,人老了能动还是和老伴相依为命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