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谁是最精明的人,有什么依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01 11: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20:48
你好,我是姐聊 历史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三国时期,魏蜀吴争霸,互相征战,最后的赢家却是司马懿,因此司马懿是三国中最精明的人。
司马懿的精明主要表现在:
一、示弱
据记载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年少时便表现出非凡的才能。
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招募司马懿入朝为官,司马懿乃大士族之裔,而曹操是宦官之后,对于司马懿而言,听命于曹操是行屈节之事。再者时势发展无法判定,应静观其变。于是他不想应召,但是又怕得罪曹操,故装病,拒绝征召。司马懿装病不但得到了天下士大夫大族的尊重,还为自己赢得了时间,权衡时局利弊时机。
司马懿第二次装病,是为了躲避曹爽的排挤他诈病交出兵权,然后暗地里密谋活动,最后突然发起兵变,将曹爽集团一网打击,夺取了魏国的政权,结束了三国,开创 了属于自己的王朝——西晋。
再强大的对手面前,“示弱”是一种战略方法,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大智慧。
只有“示弱”才能得到曹操一族的信任,信任是司马懿生存下来的资本,只有活下去,他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隐忍
可见曹操对司马懿并不信任,但很欣赏司马懿的才华。
司马懿洞穿了曹操爱惜人才,却又多疑的性格,他韬光养晦,明哲保身,笃定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的人生信条,取得了曹操的信任,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两军对阵,司马懿算准了,诸葛亮粮草不足,无法打持久战,于是无论蜀军如何辱骂叫阵,司马懿依然按兵不动。诸葛亮送化妆品和女人内衣到魏营,以激将法侮辱司马懿,就连魏兵都觉得忍无可忍,不料,司马懿却笑呵呵的当场穿上。
一生足智多谋,为蜀国大业呕心沥血,兢兢业业的诸葛亮,不幸遇到了司马懿这样精明的对手,最终被他气得连连吐血,加之积劳成疾,悲愤而亡。
“小不忍则乱大谋”是司马懿一生所贯彻执行的精神,“隐忍”是他成功的根本。
三、沉着机智、精明果敢。
1、在樊城战役中,曹操乱了阵脚,魏军险些被击败,司马懿对战况进行了全面分析,沉着冷静的应战,才解除了樊城之围。
2、曹操平定了汉中张鲁,夺取了汉中和东川两处战略要地。司马懿主张挥是南下,一举消灭刘备的军队。司马懿对曹操说:“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动摇。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
“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
”然而曹操却说:“‘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他未采纳司马懿的建议,结果,刘备的势力在蜀壮大后,从曹操手中夺走了汉中和东川,曹操追悔莫及。
结束语
在三国这段 历史 中,司马懿是一位最了不起的人物,他凭借精明的头脑,一步步的谋得天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后主刘禅的精明从里到外淋漓尽致。有人称其为千年一遇的大气*家,虽然有点梗,也有一拼。
刚出生满一岁就经历生死大场面,血战长坂坡,趴在白虎猛将赵云后背逃出生天,却直接被摔到地上,三国演义曰: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演义而已,无从考证),此一役,与赵云叔叔结下生死交情,此为天造良缘。
白帝城托孤,刘禅17岁,刘备没有力气摔他了,断气前换一个更绝招式: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等于给刘禅认了诸葛亮干爹。
出师表“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八个大字,铮铮有声,看似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忠肝义胆,实则能让干爹如此,足见刘禅用人的精明智慧。大智若愚的阿斗快快乐乐地享受40年皇帝宝座,皇帝干40年,还快快乐乐、平平安安,几乎千古唯一。
魏国猛将邓艾两万疲惫之师,成都内有粮草外有援兵,刘禅生命无忧却主动赶紧开城门投降,后人不解,回望 历史 ,刘禅的精明在投降那一刻已经达到了巅峰,因为即使打败邓艾,百姓受苦不说,已经连“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实力都没有,注定再次被打败,那时连投降保全军民的机会都没有了。这是仅存绝妙的一次6124点逃顶的战略机会,刘禅轻松抓住放下了。
乐不思蜀,千古名句,已经无法分辨褒义还是贬义,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国,刘禅笑嘻嘻地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此等胸怀心态,救己救人,得善终。
罗贯中最精明,三国中的很多人物,事件,其实是罗贯中自己经历的写照。
罗贯中,生于元朝末年,7岁开始在私塾学四书五经,14岁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青年时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学成后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府作幕僚,发现张士诚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后,辞官回老家耕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曾令各行省连试三年。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不得不放弃了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明洪武14年,罗贯中写出了《三遂平妖传》,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著作,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三国演义》的成就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