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时间简史》第二章 空间和时间有感|不怀疑人生就要怀疑和批判生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1-28 22:1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10:42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物体的自然状态是静止的 。只有受力或冲击的推动时,才运动。而且他认为重物比轻物下落的快,人们可以依靠纯粹思维,即可找到所有制约宇宙的定律, 不必要用观测去检验之。
但不甘心的伽利略,做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实验,他从比萨斜塔上将重落下,虽然这个实验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伽利略的确做过,让不同重量的小球沿光滑的斜面上滚下,结果无论重量多少,速度增加的速率一样。为此,航天员大为·斯格特在月球上,进行了羽毛和千锤实验,发现俩者同时落地。进一步验证了伽利略的理论。伽利略的实验得出结论:力总是改变物体的速度,若不受外力,则已同样的速度保持直线运动。
牛顿于1687年发表了著名的《数学原理》,也就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的几个著名的定律包括: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力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二定律:F=ma
它强调,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在被加速或改变其速度时,其改变率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F1=F2
两物体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线,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亚里士多德相信一个优越的静止状态,可以给世界一个指定的绝对的空间位置,但科学家牛顿,是一位有怀疑精神的人,他从来都是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他重新思考,认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位置或绝对空间。
因为牛顿的非理性的宗教信仰,即便他的定律隐含着绝对空间的不存在,虽然,这是超前的科学的思想,但受信仰的影响,他自己拒绝接受,即使这样,同样受到许多人的严厉批评。
亚里士多德和牛顿都相信绝对时间,人们可以不含糊的测量两个事情之间的间隔时间,相对于空间是完全分离并且独立的,这个理论,可以处理慢动作,但对于光速可是行不通的。
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欧·克里斯琴森·罗默,光是以有限,但非常高的速度旅行,他观察到,我们离木星越远,木星的月食出现的越晚,这说明,木星的卫星不是以等时间相隔,从木星背后出来。在牛顿的著作面世11年后,他测量了光速为140000英里每秒,可谓卓越的成就!
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士·克拉克·麦克斯韦,研究出光传播的正确理论——电力和磁力统一起来。
麦克斯韦方程:在合并的电磁场中,可以存在波动的微扰,并以固定的速度进行。假设光以固定的速度旅行,人们就必须说清,这个固定的速度是相对于何物来测量的。人们提出,可能存在着一种无所不在的为“以太”的物质。
188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和爱德华·莫雷做实验,将沿地球运动方向以及垂直于方向的光速,进行比较,光速完全一致。
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当时还是瑞士专利局的职员的他跨时代的提出,如果抛弃时间绝对时间,整个“以太”观念是多余的 。科学家庞加莱,也曾以数学问题的角度,加以论证,即便现在将最新理论归功于爱因斯坦,人们也不会忘记他。
爱因斯坦方程:E=m2c(E能量 m质量 c光速)
由于质量和能量的等价原理,当一个物体速度接近于光速时,质量也随之变得无限大,能量也无限大。所以,任何正常的物体永远以低于光速的速度运行。只有光或其他没有内禀质量的波,才能以光速运动。
对于光的定义,光在以铯原子钟测量的0.000000003335640952秒内进行的距离,(现保存在巴黎的特定铂棒上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
我们常用三点描述空间位置,比如纬度、经度、海拔。如果一光脉冲从一个特定的空间点在一特定时刻发出,在时间的进程中,它会作为一个光球面发散开来,而光球面的形状、大小和源的速度无关。
假如太阳会熄灭,那时候,我们看到这一瞬间,已经是在八分钟之前就发生了的事了。我们现今看到的最远的物体,是在大约80亿年前的宇宙,其实我们在看他的过去。
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和庞加莱的实验,验证了没有任何东西进行得比光更快,并且描述了,物体接近光速时会发生的情况。
广义相对论认为,时空不是平坦的,在时空中的质量和能量的分布,使它“弯曲”或“翘曲”。
太阳的质量畸变了它附近的时空,从一个远处的恒星b来的,通过太阳附近的光被折*,这样在地球c看来,它似乎来自另外一个方向d。
实际观察这种情形非常难,因为太阳的强光不可能让人们看到它附近的恒星,但日食时,太阳光线完全被月亮遮住,便可实现。
爱因斯坦认为地球并非由于被称为引力的力使之沿弯曲轨道运动,相反,它沿着弯曲空间中接近于直线路径的东西——测地线。 地线是大圆上两点间最短程,飞行员飞行的航线便是测地线。飞机沿山脉飞行,在三维空间沿直线飞,在地面上的二维空间,影子为一条直线。
水星离太阳最近,受引力效应最强,轨道被拉得格外长。
广义相对论预言,其轨道椭圆的长轴围绕着太阳大约每一万年度的速率进动,尽管如此小的效应,在1915年前就被注意到,作为爱因斯坦理论的验证。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爱因斯坦的光偏折理论,不能在1915年得到验证,直到1915年,一个英国探险队,从西非观测日食时,证明该了理论。
广义相对论的另一个预言,像地球这样大质量物体附近,时间显得流逝的慢一些。光在脱离地球引力场自下而上,失去能量,频率降低,光能量和它的频率关系:能量升高、频率升高。所以导致,在天上的某人看来,下面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显得需要更长时间。 中国神话当中所说的“天上一日地下一年” 看来不无道理。
1962年有一个水塔实验,发现底部时钟走得慢。 目前,基于卫星信号非常精确的导航系统,也必须重视广义相对论,否则计算位置会错几英里。
牛顿运动定律使绝对位置观念寿终正寝。相对论摆脱了绝对时间。
著名的双生子佯谬:一对双胞胎,一个去山顶生活,另一个在海平面生活,多年后再次相会。山顶的会比海平面的人显得年轻。但这种差别极其不易察觉。但假如一个在太空 长途旅行,这种差异变会很大,1915年之前 空间和时间被认为是事件在其中发生的固定舞台,并不受影响的延伸着。而在广义相对论,被人们所接受后,空间和时间变成动力量,当物体运动受力作用时,影响了空间和时间的曲率。所以在宇宙界限之外,讲时空和时间是无意义的。
在第二章中,我们看到科学家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人,他们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看待既成的科学理论,不畏浮云遮望眼,忠于实践,最后挖出真像。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无不需要这样的精神——批判和怀疑,只有对新事物作出大胆的预言,才能发现新规律,建立新思想,进而推动科学社会历史的发展。
所有的神奇出自平凡,所有的创新源自思考。我们如若不想怀疑人生,那就睁开批判和怀疑双眼,一路奔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