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节”指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29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21:38
节,又称使节,在古代,“使节”并不是对人的称谓,而是一种官职的凭证。卿大夫聘于诸侯时,国君要授其任职凭证,这种凭证就叫“使节”,又叫“符信”;使臣受命出使他国时,国君也要给予他出使凭证,这种凭证也叫“使节”、“符节”。作任职凭证的“使节”大多用铜铸成,并根据任职地区的不同,分别铸成不同的动物图像。在山区任职的,授其“虎节”;在平原地区任职的授其“人节”;在湖泽地区任职的授其“龙节”。作出使凭证的“使节”一般都用竹子为柄,上面缀些牦牛尾等装饰品,故又称“庭节”。张骞出使西域时,持的就是这种“使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21:39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21:39
1.节,古称司节、竹节。满族敲击体鸣乐器。俗称柳节、簸箕、柳条簸箕。流行于辽宁、吉林 、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省区和北京市。
早在清代以前,东北的满族民间已将生活用具簸箕用于歌舞伴奏中。到了清代,它又进入宫 廷音乐。据《清朝续文献通考》、万依《清代宫廷音乐》载宫廷宴用乐器中有“竹节、拍板 各 十六”,在宫廷表演《庆隆舞》时,有十六位男子跳司节舞。《大清会典》记述甚详:“司 节十六人,分左右两翼并上,左手持节若箕,右手持圆竹若箸,划作其声,与乐章及各舞相 为节奏。”当时宫廷用的节是用细油竹编制的,规格尺寸也较民间使用的为小,后帮也略低 。通体涂以红或绿色,背部画有虎面像。
民间的节,一般多用柳枝编制而成(图),�前沿置一块柳木薄板,两侧帮 由前至后逐渐加高 并与后帮相连。前宽40厘米、后宽20厘米、前后长30厘米、后帮高8厘米。通体保持原色或 涂以红色,背部画虎面像。划棍用硬木或细竹制成,长25厘米、直径1厘米,前端划头部分 直径应稍大些。
演奏时,左手提握节的后帮,将背部虎面朝前,右手执两根划棍,夹握于拇指与食指之间, 划奏节的面、背、帮等部位,发出有节奏的哗哗声。有长、短、圈划等奏法和打、拨、顿等 演奏技巧。近代,满族民间常用于自娱表演,或边舞边奏,或边歌边奏。近年来,辽宁省还 将清代的《庆隆舞》发展为男子群舞。节既是伴舞的节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21:40
“节”最早就是指竹节当作鞭子拿到手里,一般出使的人,皇帝会赐给一个竹节做成的“鞭子”意思是赋予了你这个执行任务的能力,所以这个出使的人又称:“使节”
个人猜测,应该是当时的匈奴、蛮都被中原的皇帝视为低于自己的,所以给出使的人竹节,以便在他们不听话的时候鞭挞他们,有尚方宝剑的意思
后来这个竹节就没有什么具体作为了,只能当作是一个标志,在后来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