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什么性质的事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6 00: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08:44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次子李世民与长子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宫廷政变。李唐建国,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李建成被立为太子,留在京城帮助李渊处理政务。李世民封为秦王,继续领军进行全国统一战争。由于李世民杰出的军事才能,他先后率军打败了薛举、薛仁杲父子、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地方割据势力,在统一战争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勋,加上他在晋阳起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李世民的声望是无与伦比的。与此同时,秦王手下聚集了大批谋臣猛将,形成一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因而逐渐萌生了染指皇权的野心。秦王巨大的声望和强大的势力,使得皇太子李建成感到皇位继承权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便与其四弟齐王李元吉逐渐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王。李元吉之所以愿与太子结盟,是基于下面的考虑:先联合太子打败秦王,然后再将太子一脚踢开取而代之。这样在唐初政坛上便出现了太子(东宫)集团和秦王(府)集团两大势力,随着全国统一战争的基本结束,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与激化。太子与齐王串通后宫张婕妤、尹德妃等,在高祖面前谗毁秦王,高祖对此则态度暖昧,左右为难。一方面,由于军事斗争的需要,他不能损害秦王的地位;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违背封建正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改立太子。他也曾采取措施试图调解兄弟三人之间的矛盾,但没有任何效果。由于太子与秦王的争斗,在朝臣中也形成支持太子和支持秦王的两大派。
武德九年(626)夏,突厥入寇边防,太子建议齐王率军出征,并要求调秦王府尉迟敬德等将领随行,想乘机控制秦王府精兵,然后谋害秦王。秦王在此危急形势下,决定提前下手。六月四日,通过已被收买的太子旧属常何(玄武门守将),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十人伏兵于玄武门(唐长安太极宫北面正门,为全城制高点),以待太子、齐王入宫。太子、齐王当时入朝行至临湖殿,察觉有变,调转马头准备返回东宫。李世民从后面追赶并喊他俩停下,元吉在马上张弓欲射秦王,但由于惊慌,三次都不能把弓拉满。秦王张弓搭箭,建成应弦落马,死于非命。元吉被乱箭射伤,尉迟敬德赶上去将他杀死。高祖当时正在宫中与萧璃、陈叔达等划船游乐,听到“玄武门之变”的消息,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萧瑀、陈叔达劝高祖承认既成事实,立秦王为皇太子,以免祸及自身。高祖不得已,遂下诏立秦王为太子,八月传位李世民,这就是一代明君唐太宗。次年正月改元贞观。
“玄武门之变”究其实质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争夺皇位而发生的一次宫廷政变,对双方来说并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但是在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太子被描写成一个庸劣*,忌功妒能,好色无耻的人物。他屡次加害李世民,李世民迫不得已,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举兵将其诛杀,把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说成是一场正义的锄奸行动,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唐太宗作为政变的胜利者,自然也就掌握了修史的权力,因此对自己自然要极尽美化,而对失败者则大加贬斥诬蔑。事实上李建成也是一个具有相当才能的人物,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也有相当的功绩。还应指出,由于李世民具有比李建成更高的才能,即位后采取一系列有力的*、经济、军事、文化措施,使唐朝很快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良好局面,所以他的即位是值得肯定的。由于这个原因,唐太宗发动的这场政变历来就没有引起史家的非议。唐太宗共有几子?其结局如何
据载,唐太宗李世民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皇后长孙氏生有三子: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和唐高宗李治。其他的后宫妃嫔生有十一个儿子,分别是第二子楚王李宽、第三子吴王李恪、第五子庶人李祐、第六子蜀王李愔、第七子蒋王李恽、第八子越王李贞、第十子纪王李慎、第十一子江王李嚣、第十二子代王李简、第十三子赵王李福、第十四子曹王李明。
恒山王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长子,自幼聪颖,太宗即位后就被立为太子。贞观九年(635)唐高祖病死后,太宗居丧,承乾受命处理日常政务,颇识大体,很得太宗宠爱。之后每当太宗出游巡狩,就让承乾留守监国。但随着承乾的日益长大,开始沉迷于声色,耽于游猎,挥霍无度。并有谋反的打算,贞观十七年(643),被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不久就死了。
楚王李宽是唐太宗的第二个儿子,出生后不久就过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但不幸童年夭折。贞观初年,追封为楚王。
吴王李恪是太宗三子。武德三年(620)被封为长沙郡王,后又迁为汉王、蜀王、吴王。李恪善于骑马射箭,又通文史。太宗认为他很像自己,对他十分疼爱,甚至在废了承乾后,一度想立他为太子,但因为长孙无忌的反对而作罢。因为吴王在宫中和朝官的心目中威望很高,长孙无忌为了巩固李治的太子之位,断绝吴王的众人之望,就诬告李恪与房遗爱等谋反,把他处死了。
濮王李泰是唐太宗第四子,也是长孙皇后嫡出的第二子。他从小聪慧机敏,写得一手好文章,历封宜都王、卫王、越王、魏王。李泰在性格举止上很有父风,倜傥不群,礼贤重士,喜好文学,在魏王府中开文学馆招纳文士,声誉很高,很得太宗的欢心。后来他自恃宠爱欲争夺太子之位,用心阴险,私自培植势力,事情败露后,被贬为东莱郡王,后又封为濮王。永徽三年(652)病死在郧乡,时年三十五岁。
李祐是太宗第五子。武德八年(625)被封为宜阳王,同年改封楚王。贞观时改封燕王、齐王,兼领齐州都督。他行为乖张,在齐州私自招募剑客,与群小为伴,田猎害民,行为不法。太宗多次下诏斥责,并派*辅佐规谏。李祐自以为不受宠爱,又不甘心受*,遂起兵谋反,但很快就被擒赐死。
蜀王李愔为太宗第六子。贞观五年(631)被封为梁王,后改封蜀王。他性情顽劣,行为不法,常无理殴打下官,又狩猎无度,纵欲无节,被太宗斥之为禽兽不如,贬为黄州刺史。永徽四年因受吴王李恪的牵连,被贬为庶人,徙居巴州,后改封涪陵王,乾封二年(667),病死。
蒋王李恽是太宗第七子,贞观五年封为王,后改封为蒋王,兼任夏州、相州刺史等职。高宗上元年间,有人诬告他要造反,遂惶恐自杀。死后赠官司空、荆州大都督。
越王李贞是太宗第八子,初封为汉王,后改封原王、越王。他擅长骑射,精通文史,颇有才干。武则天执掌朝政时,越王李贞与韩王元嘉、霍王元轨等密谋起兵匡复李氏江山。垂拱四年(688),联合诸王起兵,兵败自杀。
高宗李治是太宗第九子,是长孙皇后嫡出的第三子。他性格懦弱,贞观五年被封为晋王,贞观十七年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即皇帝位,死后葬乾陵。
太宗的第十子叫李慎,贞观五年被封为申王,后又改封为纪王,并兼任州刺史。他为政清明,勤俭爱民,声誉很好,从小就聪明好学,经通文史,在皇族中与越王李贞同以文采出众而知名。高宗永徽年间,他历任左卫大将军、荆州都督等职。越王李贞起兵反武失败后,他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岭南,在途中病死。
江王李嚣是太宗第十一子,贞观五年封王,次年夭折。
代王李简是太宗第十二子,贞观五年封王,同年病死。
赵王李福是太宗第十三子,贞观五年封王。十八年被封为秦州都督,二十三年兼任右卫大将军。高宗咸亨元年(670)病死。
曹王李明是太宗第十四子,贞观二十一年封王。高宗显庆年间任梁州都督,之后又历任虢州、蔡州等州刺史,永昌元年(689),武则天以其与章怀太子李贤通谋造反为名,把他贬为零陵郡王,后被*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