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秦孝公时收复河西还是 秦惠文王时收复河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6 08:4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5:03
秦收复河西之战是公元前366年至公元前330年(周显王三年至三十九年),秦国收复被魏国夺取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的作战。
战争背景
魏国位于今山西省西南、陕西省东部及河南省中部及北部地区,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自魏文侯魏斯执政以来,*上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一批贤臣、名将,致力于国家与军队的改革,使国家日益富强。军事上魏国联合韩国、赵国,西击秦,东击齐,南击楚,创建了由魏国领导而由韩、赵辅佐的中原霸权。
秦国是西部诸侯大国,自秦厉共公之后,国内频繁更换君主,不能形成强有力的集权统治,亦未完成社会变革。公元前419年,欲向西扩张的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大将军,于公元前408年成功夺取了秦国的河西地区,建立河西郡,成为秦国东进的心腹大患。为收复河西地区,秦国耗时近36年,历经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位君主。[1]
战争过程
第一次战争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后,进行了国内改革:取消国野界限,将在野农民按照军事组织形式以五家一伍编入户籍,使服兵役,扩大兵源,内地开始设置军、政合一的县级组织,便于征集兵员;将国都由远在关中西部的雍(今陕西省凤翔县),东迁至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便于对魏作战。
公元前366年,魏国在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筑城,为秦所败。秦国在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南)击败来援的魏、韩联军。公元前364年,秦献公亲率主力攻入魏河东腹心地区,在石门(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歼灭魏军6万,获得大胜。魏国惨败,诸侯震动,周显王亦祝贺“献公称伯”。公元前362年,秦乘魏军在浍水(今山西省翼城县南)北岸与韩、赵联军大战之机,派庶长国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南)大败魏援军,俘其主将公孙痤,占领庞城(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
在秦、赵、韩三国的夹击下,前363年,魏惠王*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同时修筑河西长城(南起今陕西省华阴县,经大荔西、澄城东、合阳北,在韩城南与黄河西岸相接),对秦采取守势。秦军一度围攻陕城(今河南省陕县),企图切断河东与魏新都大梁间的联系,但未成功。
第二次战争
秦献公死后,其子秦孝公继位,下令求贤。魏相家臣卫鞅(即商鞅),因未被重用离魏投秦,被秦孝公重用为左庶长,辅佐秦孝公进行改革。他以严吏峻法保障重农、重战*的执行。军事方面实行军功授爵制及临阵有罪重罚等,将秦全*民纳入战争轨道,有效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公元前355年,魏在大梁以西修筑了河南长城(南由今河南省密县北境,经郑州东、原阳南,向西与黄河南岸相接)。公元前354年,当魏军分别在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襄陵(今河南省睢县南)与赵、齐作战时,秦军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歼守军7千人,并攻占少梁。同时派公孙壮伐韩,深入韩地,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公元前352年,秦乘魏军在桂陵之战大败于齐军之机,由庞城东渡黄河,包围了魏故都安邑,魏守军降。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魏惠王立即派军在固阳东修建了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东进,保障河东地区与大梁的联系。
公元前352年,魏国陆续与齐、赵两国讲和后,遂集中兵力*固阳。秦孝公用商鞅以退为进之策,与魏惠王在彤(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会盟修好,将安邑及河西部分土地归还魏国。为便于尔后东进中原,将国都又迁至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第三次战争
公元前341年,魏10万大军在马陵之战被齐全歼,秦乘机于次年进攻河西,大败魏军,诱俘魏主将公子卬。公元前339年,秦军再由庞城渡河进攻,于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县南)击败魏援军,俘主将魏错。同年,秦孝公死,秦惠文王继位,杀商鞅,重用魏人公孙衍。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派任命公孙衍(犀首)为大良造,率军攻魏上郡重地雕阴(今陕西省甘泉县南),经过两年激战,魏军大败,被斩首4.5万,主将龙贾被俘。魏国*于次年将河西地区的剩余部分全部归还给秦国。至此,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2]
战争后续
秦国收复河西地区之后并未因此停止攻魏。公元前329年,秦两路出兵,北路以河西为基地,渡河攻魏河东,占领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皮氏(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南路以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县东)为基地,沿黄河南岸原桃林塞通道,攻占曲沃(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南)及焦(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直抵魏崤山长城。次年,秦军继续攻河东,又占蒲阳(今山西省隰县)。魏求和,将上郡15县全部献秦,黄河以西全为秦有。秦亦将曲沃及焦归还魏国,不久又攻占陕城。至此,秦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奠定了进军中原的基础。
以上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
如果您觉得好,请采纳。
如果您希望得到更加专业、有针对性的回答,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5:03
秦收复河西之战是公元前366年至公元前330年(周显王三年至三十九年),秦国收复被魏国夺取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的作战。
战争背景
魏国位于今山西省西南、陕西省东部及河南省中部及北部地区,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自魏文侯魏斯执政以来,*上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一批贤臣、名将,致力于国家与军队的改革,使国家日益富强。军事上魏国联合韩国、赵国,西击秦,东击齐,南击楚,创建了由魏国领导而由韩、赵辅佐的中原霸权。
秦国是西部诸侯大国,自秦厉共公之后,国内频繁更换君主,不能形成强有力的集权统治,亦未完成社会变革。公元前419年,欲向西扩张的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大将军,于公元前408年成功夺取了秦国的河西地区,建立河西郡,成为秦国东进的心腹大患。为收复河西地区,秦国耗时近36年,历经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位君主。[1]
战争过程
第一次战争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后,进行了国内改革:取消国野界限,将在野农民按照军事组织形式以五家一伍编入户籍,使服兵役,扩大兵源,内地开始设置军、政合一的县级组织,便于征集兵员;将国都由远在关中西部的雍(今陕西省凤翔县),东迁至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便于对魏作战。
公元前366年,魏国在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筑城,为秦所败。秦国在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南)击败来援的魏、韩联军。公元前364年,秦献公亲率主力攻入魏河东腹心地区,在石门(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歼灭魏军6万,获得大胜。魏国惨败,诸侯震动,周显王亦祝贺“献公称伯”。公元前362年,秦乘魏军在浍水(今山西省翼城县南)北岸与韩、赵联军大战之机,派庶长国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南)大败魏援军,俘其主将公孙痤,占领庞城(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
在秦、赵、韩三国的夹击下,前363年,魏惠王*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同时修筑河西长城(南起今陕西省华阴县,经大荔西、澄城东、合阳北,在韩城南与黄河西岸相接),对秦采取守势。秦军一度围攻陕城(今河南省陕县),企图切断河东与魏新都大梁间的联系,但未成功。
第二次战争
秦献公死后,其子秦孝公继位,下令求贤。魏相家臣卫鞅(即商鞅),因未被重用离魏投秦,被秦孝公重用为左庶长,辅佐秦孝公进行改革。他以严吏峻法保障重农、重战*的执行。军事方面实行军功授爵制及临阵有罪重罚等,将秦全*民纳入战争轨道,有效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公元前355年,魏在大梁以西修筑了河南长城(南由今河南省密县北境,经郑州东、原阳南,向西与黄河南岸相接)。公元前354年,当魏军分别在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襄陵(今河南省睢县南)与赵、齐作战时,秦军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歼守军7千人,并攻占少梁。同时派公孙壮伐韩,深入韩地,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公元前352年,秦乘魏军在桂陵之战大败于齐军之机,由庞城东渡黄河,包围了魏故都安邑,魏守军降。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魏惠王立即派军在固阳东修建了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东进,保障河东地区与大梁的联系。
公元前352年,魏国陆续与齐、赵两国讲和后,遂集中兵力*固阳。秦孝公用商鞅以退为进之策,与魏惠王在彤(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会盟修好,将安邑及河西部分土地归还魏国。为便于尔后东进中原,将国都又迁至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第三次战争
公元前341年,魏10万大军在马陵之战被齐全歼,秦乘机于次年进攻河西,大败魏军,诱俘魏主将公子卬。公元前339年,秦军再由庞城渡河进攻,于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县南)击败魏援军,俘主将魏错。同年,秦孝公死,秦惠文王继位,杀商鞅,重用魏人公孙衍。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派任命公孙衍(犀首)为大良造,率军攻魏上郡重地雕阴(今陕西省甘泉县南),经过两年激战,魏军大败,被斩首4.5万,主将龙贾被俘。魏国*于次年将河西地区的剩余部分全部归还给秦国。至此,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2]
战争后续
秦国收复河西地区之后并未因此停止攻魏。公元前329年,秦两路出兵,北路以河西为基地,渡河攻魏河东,占领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西)、皮氏(今山西省河津县西);南路以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县东)为基地,沿黄河南岸原桃林塞通道,攻占曲沃(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南)及焦(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直抵魏崤山长城。次年,秦军继续攻河东,又占蒲阳(今山西省隰县)。魏求和,将上郡15县全部献秦,黄河以西全为秦有。秦亦将曲沃及焦归还魏国,不久又攻占陕城。至此,秦完全掌握了黄河天险,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奠定了进军中原的基础。
以上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
如果您觉得好,请采纳。
如果您希望得到更加专业、有针对性的回答,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秦国是秦孝公时收复河西还是 秦惠文王时收复河西
为收复河西地区,秦国耗时近36年,历经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位君主。[1]战争过程 第一次战争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后,进行了国内改革:取消国野界限,将在野农民按照军事组织形式以五家一伍编入户籍,使服兵役,扩大兵源,内地开始设置军、政合一的县级组织,便于征集兵员;将国都由远在关...
东出函谷是秦国战略,秦惠文王为何放弃攻韩国南下攻巴蜀?
秦国一强大起来,就开始东进战略,秦孝公时期就收复了丢失多年的河西之地,占据了崤山、函谷关等险要地势,秦惠文王时期,秦国攻占了魏国黄河以西的全部地盘,还在黄河以东建立了桥头堡,以便下一次的东进战役。秦国国君 公元前318年,韩国、赵国、魏国、燕国、楚国东方五国合纵攻秦,与此同时西边的义渠也发...
秦国是秦孝公时收复河西还是 秦惠文王时收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变法前的秦国。秦国:面积大约30万平千米,人口300万(苏秦时期)都成雍,后迁至咸阳,疆域东至渭南,南至秦岭,北至铜川,西到陇西。近半个陕西,半个甘肃,半个青海,包括陕西大部、山西西南(一小块)、河南西部(一小块)、甘肃东南部、四川部分。长平之战前四川应该大部分划入...
收复秦国河西之地的人到底是谁?
商鞅收复了几个重镇之后,秦孝公就去世了,紧接着嬴驷就继位了,然后车裂了商鞅,商鞅死后,秦惠文王重用的人是魏国的公孙衍,当时这个人在魏国任的是犀首这个官职,所以公孙衍又被人称为犀首,在秦惠文王五年的时候,也就是商鞅死后没多久,公孙衍就接任了秦国的大良造,公孙衍接任之后,也延续了...
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呢?
秦孝公麻痹了魏国等国家,而自己则趁着这段和平时期回国求稳定求发展——虽然秦孝公割让河西之地给了魏国,但是却一直对河西之地念念不忘,在重用商鞅之后,秦国国力倍增,于是开始出兵征讨魏国,收复河西之地,终于在秦惠文王时期,彻底收回。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河西之地原本是秦国秦...
商鞅骗来一个人才,为何他替秦国收复河西后便消失了?
收复河西肯定是第一要务,对这一点,魏国的魏惠王当然心知肚明,于是派出老将龙贾。龙贾能怎么办,他很有办法?于秦孝公三年,也就是商鞅变法的那一年,在洛河北岸,自郑至上郡,也就是陕西华县至绥德一线修一段长城,并在雕阴(延安甘泉县)筑城,采用防御政策,严密防止秦军东进。龙贾用兵很稳,...
秦孝公为何把秦穆公拼死夺来的河西之地,拱手相让给魏国?
秦孝公割让河西之地,还有视敌以弱的意思在里面,让魏国等国家松懈麻痹,而自己则趁着这段和平时期回国求稳定求发展——虽然秦孝公割让河西之地给了魏国,但是却一直对河西之地念念不忘,在重用商鞅之后,秦国国力倍增,于是开始出兵征讨魏国,收复河西之地,终于在秦惠文王时期,彻底收回。
战国时,是商鞅收复的河西之地吗?
同年,秦孝公死,秦惠文王继位,杀商鞅,重用魏人公孙衍。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派任命公孙衍(犀首)为大良造,率军攻魏上郡重地雕阴(今陕西省甘泉县南),经过两年激战,魏军大败,被斩首4.5万,主将龙贾被俘。魏国被迫于次年将河西地区的剩余部分全部归还给秦国。至此,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
秦收复河西之战中,为什么秦军不敢正面应战呢?
在秦国收复河西的战争当中,并不是只是经过一次战争,而是为收复河西地区,秦国耗时近36年,历经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三位君主,在这个过程当中秦军由弱势变强。在秦献公开始就有收复河西之地的打算,但是当时的秦国的国力还是远远比不上魏国的,而且当时的魏国的国力还是比较强的,在诸国当中也...
历史上真实的秦孝公,为秦朝都做了哪些贡献呢?
在秦惠文王继位后才收复了河西地区的全部领土,正是因为有了秦孝公所做的努力,才可以为收复河西地区进而进军中原奠定基础 所以说,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山东六国,从秦孝公这里就打好了基础。商鞅变法开启了秦国崭新的天地,收复河西为进军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孝公所做的努力不可谓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