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是怎么定义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0:05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1 07:52
*英文叫做Homosexual,在汉语文化圈又被称作“同志”。其中男同志被称为Gay,女同志则称为Lesbian。有一些Gay恋人的双方,一方偏向阳刚,他们被称作1;另一方偏阴柔,他们被称为0。Lesbian中偏向男人的叫做T,取意于Tomboy,意思是“男孩子气的女孩”;而女人味道的则叫做P,意思是“婆”。在中国香港和台湾以及国外,同志们不大强调区分角色,比如《老友记》里面,Ross的老婆和Susan,虽然后者强硬一点,但是角色并不明显。2004年我《The Economist》看见对美国的《The L World》原作者的报道,那两个女孩子也是打扮都比较女人。而在中国*,则情况相反,大多数人偏向区分角色,比如同志中一方本色,另一方偏向异性角色一点。当然,这只是大体情况,很多很多例子并不遵循这个大体面貌。其实是否区分,全凭个人性格志趣使然,并无绝对必要或绝对不可。
*在总人口中占的比例是多少呢?很多著名的社会学家、性学家都做出过不同的调查。在这里我采用一个比较公认的、相对保守的数据:Gay在总男人中占10%,Lesbian在总女人中占6%。其中分别约6%的男人和3%的女人又是绝对*,即他们不会对异性有任何兴趣。之所以同性女人比男人数量少,是因为女人在性上的发现启蒙要困难于男人,亦迟缓于男人。当然这也和先天与后天发现有关:并不是每一个同志都能发觉自己的同性取向。其中还有一部分人,是双性恋,他们对同性和异性都感兴趣。这些人被成为BI,是英文“两个”的前缀。如果算上BI,根据一些统计,这个比例是惊人的高,最高的甚至达到了总人口的1/3。
*是怎样形成的?我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大多数*者是天生的。这不是绝不是基因变异更不是*,而是一种正常的逆转。在人们传统思维中,“大部分男人爱女人,所以男人应该爱女人,所以男人爱男人是不正常的”。仔细想想,人们约定俗成的上述观念没有任何逻辑推理可言,这是典型的“幼稚归纳推理”,其本质纯粹是“感觉”而已。实际的情况是:大部分人是异性恋,少数人是*。这个才是正常现象。所有人都是异性恋的所谓“正常”在有文字记载的任何时期的任何民族都没有出现过。*在自然界也存在。科学家观测到一定比例的灵长类动物会在青春期时候偏向同性,有些物种的这种偏好的比例则会相当的高。这些都证明了很多*是天生的。
当然,也有一些*是后天逆转的,这些和家庭影响、社会风气有关。而早年的家庭影响则相当的巨大。比如在军队里,*的情况间或发生。社会风气也会影响人们的性取向。在西方的古希腊和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男子注重仪容风貌的年代,那个时代,*现象也最为盛行。古希腊的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都是*者,在他们观念中,成年男子和青年男子的爱情比男人和女人的爱情要来的高尚。中国汉代几乎每个皇帝都有一个*爱人,“断袖余桃”的典故也来自此。魏晋名士的诗歌,很多皆有*意味,其中刘向的“昔日繁华子,安然与龙阳”是最有名的一首,后来“龙阳”亦成为典故。但是说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其实其影响的社会因素并不如表面上所显现的那般巨大,而是一个宽容的社会使得更多的同志走向公开而已,而保守的社会则让更多的同志选择了隐瞒。
很多人对*群体感到很好奇,她们又是怎样一群人呢?总体来说,他们和异性恋群体无异,因为这既然是“随机发生”的自然逆转,则并无规律可循。但他们又有一些共性:他们的才智平均值在普通人之上(参见蔼理士调查),其中有些人相当高。一些人对艺术尤其是音乐有很深的素养。在音乐美术专业的人群里,*的比例要高于其它群体中同志的比例。
历史上*名人数不胜数。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和女弟子在Lesbos岛上生活,其中Lesbos也是现在Lesbian的由来。很多人不理解柏拉图的所谓“精神恋爱”,这都是因为对古希腊社会研究了解不深的缘故。如果知道了其意义在某一方面就是指*,这个就不难理解。米开朗基罗曾狂热的爱过一个叫做卡瓦列里的青年贵族,他们的恋情几乎全城皆知。卡瓦列里就是后来写了《灵魂的七种体现》(?名字记不清了)的作曲家小卡瓦列里之父。英国大哲人培根被认为是*者。王尔德是众人皆知的*者,他曾因为自己的独立秉性而入狱。支持瓦格纳的有*倾向的路得维希二世和管家双双跳河自杀身亡。法国作家科克托是双性恋。美国大诗人惠特曼和爱米丽狄金森几乎可以被肯定是*,许多人为了支持自己所谓正统立场竟对很多明显的证据视而不见。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俄罗斯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身上,他因为爱上外甥而*自杀,然而音乐界和史学界许多人宁可接受漏洞百出的记录说他死于霍乱。与卡拉扬齐名的大指挥家伯恩斯坦 曾与 老师科普兰同居过。另外,文学家吴尔芙,也有此倾向。法国当代哲学大师福柯,是公开的*者,他死于爱滋病。同志在*家中比较少见,因为这个职业的特殊使然。然而我知道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和澳大利亚*官之一(名字记不清)是公开承认了自己的性取向。在中国,不用说皇帝的优伶,那几乎列举不尽。许多人知道乾隆与和坤的故事,却没有发现其中的*意味。要知道皇帝和宠臣尤其宦官,这样的意味是很浓厚的。汉哀帝和董贤,留下了“断袖”典故。《断背山》之所以把英文的Back故意译成“臂”,成为《断臂山》,其实是呼应这个典故。*时期广州的金兰会之类的女子组织,亦是此类意味很深的场所。说到东方,当代的张国荣和白先勇,两个人公开了各自的同志恋情,而其高尚人格早已得到社会尊重。再往东,日本的川端康成大学时曾有一段*情,到了三岛由纪夫,*就是很明显以至于外露的了。凭记忆写下这些,还有遗漏不少,说这些并不是暴露名人隐私什么的。我说了,既然这是正常,那就没有需要隐瞒的必要。这些都和出生地点,就读学校一样,稀松平常。 (Mer)
----------------------------
*是指对社会中自身性别认同相同或性别相同的社会成员产生性吸引和/或性冲动的性取向。*与同性性行为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一个有同性性行为的个体不一定是*者。*现象在世界各地各民族和各个社会、各个历史阶段都普遍存在,但是作为现代意义概念的“*”(homosexual)一词最早是由匈牙利的Karl-Maria Kertbeny与1869年首先提出。该词由希腊单词前缀homo-(相同)和字根sex(性)组成。后来受到精神学科的广泛采用。因此在英语使用国家,*者一般比较拒绝使用这个医学术语很重的单词。
*在中国不是我们表面感受的那么少,如今我的感受是”无处不在”,男*一般称为gay,女*称为les!且*在中国古已有之,并有固定称谓:如龙阳之癖,断袖之癖。并且为数不少,很多达官贵人都好此一口。
(一)什么叫做*?
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行为自疾病分类系统去除。对于*的定义更正为:「*是指一个人无论在*、心理、情感及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
(二)*不是疾病
1980年,《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不再视*为精神疾病,但是自我认同困难* (ego—dystonic homosexuality),是指对自己*取向不满意、且感到持续且明显的困扰者,仍归属于心性疾病(psychosexual disorder)的一种。另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出版之《国际疾病分类》(ICD—9),亦特别注明「*」已被取消,但是「自我认同困难*」仍列入疾病项目中。一般而言,无论是男*或是女*,除非是他自己亲口告诉你他的性取向,否则一个人的性取向是一种心理活动,无法从个人的行为表现加以判断。其实*与异性恋一样,拥有正常的智商、工作能力与表现,只是爱恋的对象是与其性别相同的人罢了!换句话说,只要对自己同性性取向能认同者,皆如一般正常人一样,*不再被认为是精神异常的行为。
(三)同性性行为不等于*
1950年代,金赛博士的性学报告中将人类性行为取向从0至6分为七个等级,因此大多数人对于*的认识常仅以性行为来做界定,但是同性性行为与*之间仍有相当的差异,因为有些同性性行为的发生会是偶发性及情境式的,例如某些个案他是在军中与袍泽发生性行为用以发泄*,或是过去曾在非自愿的状况下被强迫与同性发生性关系,诸如此类的同性性行为并不等同于*。
(四)*的评估与鉴定
*取向可能依时间的改变而有不同,假若性幻想的对象是同性,但却未曾与同性发生性行为,这样的个案是否仍确认其为*?因此性治疗小组成员,以半结构式「*问卷」与个案做深度访谈,配合其它结构式问卷,并且在评估时将时间的变项考虑在内,询问个案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中,其(1)性吸引力sexual attraction(2)性行为sexual behavior(3)性幻想sexual fantasies(4)情感的喜好emotional perference(5)社会的喜好social perference(6)自我认定self-idenification(7)同性╱异性的生 活型态 homo╱hetero life-style等之性取向。由此可知,诊断*实需相 当仔细的评估!
*(homosexuality)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Plummer,1984)。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 (Benkert,1869,引用于Bullough,1976,第637页)。
今天,*,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性倾向”,其定义是:“持久的对某一特定性别成员在*,感情或幻觉上的吸引”;因此,*指的是“对自身性别成员基本的或绝对的吸引”(Herek,1989;1994,第3页)。
在Benkert创造这个医学名词之前,同性性行为被*教会谴责为罪恶,并在一些欧洲国家,包括英国,被定为违法。在某些情况下,男人会因为介入同性性行为受到监禁,比如一百年前英国的奥斯卡·王尔德的著名案例。西方人关于同性性行为有罪的信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耶鲁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Boswell发现,*者“在大多数欧洲国家的许多层次的社会中是杰出的,有影响的和受到尊重的,并在那个时代的文化遗产中留下永恒的印记,无论是宗教方面还是在世俗社会。”
但是,大约从十二世纪后半叶开始,比较恶毒的敌意出现在通俗文学中,并最终传播到神学和法律文献中。(Boswell,1980,第334页)。十三和十四世纪是一个对任何异端都不宽容的时代,包括十字军东征讨伐非*徒,对犹太人的排斥,和对被怀疑为危险分子的人们日益严重的肆意*。Boswell注意到,这种不宽容的表现影响了随后数个世纪的欧洲社会。福柯(1979)在他的「性史」中追溯了,伴随着工业*中日益增强的世俗社会的*和医学专业的权威,对*的谴责从宗教转移到世俗社会和医学专业。
在十九世纪末期,在欧洲和美国,作为这种历史势力会聚的结果,同性性倾向被认为是一种医学上的诊断单位,同时也被当做是罪恶的和违法的行为。然而,在二十世纪初期,那些在*和感情上对其同性产生吸引的男人和女人们在城市地区组成益友网络和聚会地点(D'Emilio,1981/1993)。在如纽约这样的城市,这些聚会地点在那些本世纪二十年代性解放的一代人中是广为知晓的和经常光顾的。在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社会压制下,随着法律的颁布和*的*,这个时期社会对同性吸引的接受宣告结束。经济压迫迫使许多男人失去工作,从而复苏了对异性恋阳刚之气的强调,这可能是再次出现对*不宽容的一个原因(Chauncey,1994)。
本世纪二十年代,在德国,一个同*运动产生了,并有一个图书馆和中心在柏林建立。 1939年,纳粹摧毁了这个中心,焚烧了那个图书馆。随后不久,这个*颁布法律禁止同性性行为,数以千计的*者被监禁并死在集中营中(Plant,1986)。佛洛伊德这个时期逃离德国,在伦敦避难。在二十年代,他曾在一份*书上签名,支持同*运动,并在一封著名的信中写道,虽然*对社会没有什么好处,但是这也不是什么精神病意义上的病理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男人与男人和女人与女人以前所未有的数目聚集在一起。在美国,结果是对武装部队中所谓的*者的清洗,一直延续到战争结束以后,并在五十年代参议员 JosephMcCarthy反*和反*主义运动中被进一步扩大化。在这种社会气氛中,AlfredKinsey和他的助手在美国发表了他们对性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个报告,发现为数众多的男人经历过同性性行为。其随后的研究发现,这些经验在女人中也发生。这些研究资料受到严厉批评,但是却给当时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的同*运动提供了支持。欧洲也有同*运动,包括阿姆斯特丹和哥本哈根的同*运动。同*报纸,杂志,私人俱乐部和公共场所聚会,开始责疑主导的同性性行为是疾病的观点。
但是,医生和精神病学家依然采用激素注射、休克疗法、阉割甚至脑科手术,试图治疗同性性吸引。精神分析专家声称,家庭病理引起性的偏离,比如*,并且病人经常接受数年无效的治疗 (Haldman,1991)。第一个对*作为精神疾病的经验性研究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 EvelynHooker 在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支持下开展的。她的研究于1955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做了报告,并于1957年发表。根据当时使用的最好的心理量表(罗夏墨迹测验,统觉测验,看图讲故事测验),并请到了出色的量表说明师(比如,Klopfer负责解释罗夏墨迹测验), Hooker(1957)对三十个*男人进行了研究,并对照了三十个同样年龄、智商和教育情况的异性恋男人。这些男人中没有人在研究之前接受过心理治疗。结果是,量表的专业解释者不能把*者和与其对照的异性恋者进行区别,而且专家给这些男人心理健康打的分数在*者和异性恋者之间没有区别。因此,这一研究说明,*并不作为一个疾病单元而存在,不能用心理测验进行区别,在心理健康的测量中*并不显著。许多随后的经验性研究支持这一结论,在性倾向和心理病理方面没有关系。
什么叫*,说简单点就叫同性相吸,很多人都以为对同性产生爱恋就叫*,其实有许多人是双性恋,男女通吃的,但只对同性产生感情才能叫*.
我所认识的LES不下十五个,有八个以上是我高中或大学同学.其中有的还是被同性破的处.
相信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同性相吸.套句老话:感觉对了就对了,有的时候爱的只是那个人本身,与性别无关.这个虽然不能完全叫做*,但至少在他/她爱着同性的那个时候还能算是吧.
纯*(天生的)大多都有异性癖,比如女同中的T和男同中的0,他/她们都讨厌自己本身的性别,更希望自己换个性别,这种*也是圈子里不主张的,如果真的要变,那又不能叫*了.
真真正正,地地道道的*,不应该分得太清楚T或P,1或0,是女人就是女人,是男人就是男人,爱自己的性别,也只爱与自己相同性别的人.
女同中的P很多是被同化或感化的,同化是因为身边这类人太多,出于好奇或追求与众不同甚至刺激,感化是因为有个外表很T,长得又帅的同性对自己万分体贴,加上暗示明示,想不动心都难,毕竟同为女人,最了解对方要的是什么.
很久以前心理学家就说过,*不是一种心理病,所以,希望大家正视,不要带偏见或歧视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圈子里的人.
我想不管是医学家还是心理学家,不会有任何一个人能解释得出来为什么会有同性相吸.这正如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从远古开始就是异性相吸,也许只是出于繁衍的需要,那么爱情呢?如果一直以来同性之间才能(或者说也能)繁衍,也许现在的社会就不会这样看待*了,也就不存在*与异性恋之分了.
参考资料:http://bk.baidu.com/view/1454.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1 07:53
*和异性恋一样
都是以感情为基础的
如果你们只是因为需要喜欢在一起
我觉得不纯粹
你试想下感情上需要她吗?
如果她忽然从你的生活消失你会是什么感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1 07:53
我觉得还不至于!
你们俩虽然涉及到了性,但是,也就是互相满足性需要,感情上没有大的那种山盟海誓的话我看就不算了吧。
建议:
首先,不要太封闭,多和男生交往!
其次,女生的感情细腻,如果和男*往少的话也会刻意的想找那么一点依托,所以有人说女生多少都有那么一点点的同性情节,不要任其发展,控制一下就好!
至于这个女生,只要她的思想也没什么大问题的话,那你们应该一直就好是朋友了,N年不变的那种吧……
为了未来想想,你们不可能永远在一起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1 07:54
找个男的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