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宫女等级,服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7:1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5:26
唐代女官制度承袭隋代:
六局管二十四司。
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罚;司闱,掌门阁管龠。
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
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司仗,掌仗卫戎器。
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酝,掌酒醴益醢;司药,掌医巫药剂;司饎,掌廪饩柴炭。
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羽仪;司苑,掌园御种植,蔬菜瓜果;司灯,掌火烛。
尚工局,管司制,掌营造裁缝;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司彩,掌缯帛;司织,掌织染。
六尚之中司乐、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余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设典及掌,以贰其职。六尚十人,从五品。司二十八人,从六品。典二十八人,从七品。掌二十八人,从九品。
此外还有不入流(无品级)的女史,人数不定。
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
芳仪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为正三品。
才人七人。为正四品。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
正一品:宫令女官(管理后宫琐事,为皇太后或皇后身边,代掌凤印。)
正二品:尚宫,尚仪,尚服,尚寝,尚食,尚功(六尚主管)
从二品:御侍(皇帝身边女官)
正三品:令人(皇贵妃,贵妃身边女官)
从三品:惠人(皇妃,侧妃,庶妃身边女官)
正四品:宜人(夫人,贵嫔身边女官)
从四品:良人(昭仪,淑仪,嫔身边女官)
正五品:司侍(随六尚的24司)
从五品:令侍(皇贵妃,贵妃身边女史)
正六品:惠侍(皇妃,侧妃,庶妃身边女史)
从六品:宜侍(夫人,贵嫔身边女史)
正七品:良侍(昭仪,淑仪,嫔身边女史)
【6尚】
尚宫:奉皇太后命掌引导皇后。
尚仪:掌礼仪起居
尚服:掌供服用采章之数。
尚食:掌膳羞品齐之数。
尚寝:掌天子燕寝及嫔妃进御之次序。
尚功:掌督妃嫔宫人女红之程课。
【24司】
司记(2人):掌执文书
司言(2人):掌宣传启奏
司薄(2人):掌宫人名籍登录及赐廪
司闱(2人):掌宫闱管钥
司籍(2人):掌经籍图书、笔札几案之事
司乐(4人):掌率乐人演习乐阵,悬拊击退进之事
司宾(2人):掌朝见、宴会及赐廪之事
司赞(2人):掌朝见、宴会、导引赞相之事
司宝(2人):掌服契图籍
司衣(4人):掌衣服首饰之事
司饰(2人):掌巾栉、膏沐、器玩之事
司仗(2人):掌羽舆仪卫之事
司膳(2人):掌割烹煎和之事
司酝(2人):掌酒酝酏饮事
司药(2人):掌医方药物、典药
司饎(2人):掌给宫人廪饎薪炭之事
司设(2人):掌床帷茵席,洒扫张设之事
司舆(2人):掌舆辇、伞扇,羽仪之事
司苑(2人):掌囿园种植花果蔬菜之事
司灯(2人):掌灯烛、膏火之事
司制(2人):掌衣服裁制缝纫之事司珍(2人):掌金玉宝货之事
司彩(2人):掌缯绵丝絮之事
司计(2人):掌度支衣服、饮食、柴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5:27
宫女,泛指被选入宫中供帝王声色享用的女子。历代封建帝王一人占有成千上万的女子,根据其好恶程度,将宫中女子分成若干等级。一是礼法允许,历代沿制的嫔妃类。二是宫中数不清的女官和宫娥等等,这部分女子可随时召来,封以头衔,博取帝王一时之欢心。三是宫中庞大的女乐倡优,她们色艺出众,专供帝王享乐和应酬之需。《礼记·昏仪》说:“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如隋炀帝继位后,认真按照《礼记·昏仪》中之说,置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贵妃、淑妃、德妃是为三夫人,品正第一。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是为九嫔,品正第二。婕妤十二人,品正第三。美人才人共十五人,品正第四。宝林二十四人,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人,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人,品正第七。总共一百二十四人。这是宫女中品位最高的。又如唐制,宫中设皇后,皇后之下为贵妃、德妃、淑妃、贤妃;妃之下又有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谓之九嫔;九嫔之下有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再就是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上述女子是宫中级别高、有地位的宫女,这只是后宫成群宫女中的一小部分。早在先秦时代,随着奴隶制的产生,专供天子诸侯取乐的宫中美女,倡优和女乐就产生了。古书中对此有所记载:“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晨噪于端门,乐闻于三衢。”唐代杜牧曾作《阿房宫赋》,极写秦代宫廷生活的荒淫以托古讽今:“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把秦朝帝王淫逸,宫女如云和宫女们竭力妆扮争媚,盼望皇帝来临的情形写得形象生动。
女子入宫的途径通常是这样的:礼聘、采选和进献。
先说礼聘,一般礼聘的女子入宫是最有希望成为皇后的。
唐代豪门大族的女子和士宦人家美名远播的女子朝廷按例要进行挑选,然后礼聘入宫。这些礼聘入宫的女子大多出身高贵,气质风雅。她们有的来自皇亲国戚,有的来自权门贵族,其他以德、才、美色闻名而礼聘入宫的则是士宦人家的女子。
这些礼聘入宫的女子,受到皇帝的特别优待,往往一入深宫就予以册封,成为有名位、身份的妃嫔和女官。
其次是采选,从唐代开始,宫廷定期向民间采选良家女入宫。
从此以后,各代皇帝都选良家女充实后宫和太子东宫以及诸王王府,再从入选的良家女中选取更好的册为嫔妃、太子妃、王妃。
从唐代皇帝的敕令上看,选采良家女似乎是为了太子和诸王选妃,以保持皇家良好的血统,而事实上,只要美色、才艺超众,不论出身是贵是贱的女子都有可能脱颖而出,登上后妃宝座。
再就是进献,这样的女子通常是被当作礼物送进宫中的。
一些醉心于仕途的官吏往往将色、艺俱佳的女儿和治下才、色双绝的女子进献给皇上,送入后宫。
唐代著名诗人和大臣崔氵是出于个人前程的考虑,甘心将美艳的妻子、女儿献给太子,送入太子东宫,从而获得*。
清代的宫女是服侍皇帝,皇后,嫔妃,公主,阿哥的,不同等级的人宫女的数量也不同,皇太后有12名宫女,答应只有一名宫女。宫女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内务府包衣(满清贵族的家奴,没有人身自由)所生的女子,另一个来源是上三旗下,比较低等人家的女子,以上这些女孩都要在十三岁时进宫被挑选一次。被选中的宫女一般要到25岁才能出宫,而且出宫的宫女不许在进宫,也不传播宫中的事情。另外,有的宫女未满期限,因为笨拙或是有病,也能被赶出宫。
宫女一进宫,就开始了他们痛苦的生活,新来的宫女都由老宫女(宫中称作姑姑)教导,因此他们不光要伺候主子,还要伺候姑姑,姑姑一般都非常严厉,动辄棍棒相加(宫中规定宫女不许打脸)。
宫女的出路有几种,一种是皇帝看上的,就选在皇帝的身边做答应、做常在、做贵人等等,任皇帝的喜欢和不喜欢来决定她的命运。另一部分就是皇帝指配给他的子孙或者亲王的子孙,给他们做妻或者妾。还有一部分就在宫里做服务。按照当时的规定,宫女岁数太大了,到了一定的年龄,可以允许出宫,这个制度执行得也不是很严格。
正三品:掌事嬷嬷(管理所有宫里大事,负责分发俸禄,分配宫女等)
从三品:御前尚义(皇帝贴身宫女)
正四品:礼教司仪(教导正七品以下小主和宫女)
从四品:风仪女官(太后,太妃,皇后或侧皇后贴身宫女)(每个主子1名)
正五品:尊等宫女(从六品『含』以上妃嫔的贴身侍女。)(每个主子1名)
从五品:各宫主管(每个宫里的主管宫女,可监督其他宫女)(每个宫1名)
正六品:御花园,佛堂等其他宫殿里的主管宫女
从六品:浣衣局主管(管教犯错的宫女)
正七品:冷宫主管(分配冷宫里的食物,衣裳)
从七品:一等宫女(端茶倒水等轻活)(娘娘2名,小主1名,秀女无)
正八品:二等宫女(做饭煎药等不轻不重的活)(娘娘2名,小主1名,秀女无)
从八品:三等宫女(烧煤守夜等重活)(娘娘2名,小主1名,秀女无)
正九品:打扫道路和每晚巡视的宫女
从九品:冷宫宫女(1位妃嫔1名)
正十品:浣衣局里的宫女
从五品以上可以称姑姑
以清朝为例:
宫女统称宫眷,分宫女和女官两种。
女官分为两种:各宫中的和“六局二十四司”中的。
《清稗类钞》中关于各宫中的女官也就是宫闱女官有记载:“礼部等衙门议定宫闱女官名数、品级及从供事宫女名数。乾清宫有夫人一员,秩一品;淑仪一员,秩二品;婉侍六员,秩三品;柔婉二十员,芳婉三十员,秩俱四品......慈宁宫有贞容一员,秩二品;慎容一员,秩三品,勤侍无品。”女官和宫女一样,也是按“宫”分的,有执掌该宫的“宫主”,也就是后妃管理。
六局二十四司中的女官在《清史稿》中有记载:“女官。六局。尚宫局,领司四:司记,司言,司簿,司闱。尚仪局,领司四:司籍,司乐,司宾,司赞,彤史。尚服局,领司四:司宝,司衣,司饰,司仗。尚食局,领司四:司膳,司药,司酝,司饽。尚寝司,领司四:司设,司舆,司苑,司灯。尚功局,领司四:司制,司珍,司彩,司计,宫正司。吴元年置内职六尚局。洪武五年定为六局一司......司曰宫正。六局分领二十四司,每司或二人或四人。女史十八人。十七年更定品秩。二十二年授宫官敕。服劳多者,或五载六载,得归父母,听婚家。年高者许归,愿留者听。现授职者,家给与禄。二十七年又重定品职。六局各铸印给之。永乐后,职尽移于宦官。其宫官听存者,惟尚宝四司而已。”这些女官都是做什么的,可以从四局的名字的字面意思理解。
女官中的女史,是负责记录皇帝在宫内言行作为的,相当于女版的“起居注官”,《红楼梦》中的元春刚进宫就做的是女史。女官皆由内务府从上三旗里甄选,所以他们随时都有可能被皇帝宠幸并且被封妃封嫔。
宫女也分两类,一类在各宫中当值,当然以伺候主子们为主要任务,至于分得再细,就不胜枚举了,穿衣服的,吃饭的,打扫卫生的等等等等……这种宫女受每宫的姑姑管理调教,姑姑是资历较长的宫女。所有宫女包括姑姑受这宫的大太监管理,他们叫“掌事儿的”。具体可以参看“稽古右文”版的《宫女往谈录》,其中有比较具体详细的描述。
还有一种是在上面各“司局”中做体力工的,算是最低等的宫女。比如辛者库,浣衣局等等,做3,5年,可以自行回家配嫁,一般犯了错误的宫女会被发配到这些地方。
商周服饰(约公元前16世纪~前771年)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
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成为趋势。
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剪彩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
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qiān]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
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饰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的教训,对农民采取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初,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提高。当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就是纺织业。这一时期丝绸锦绣产量极多。汉代的纺织工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相传汉朝赵飞燕被立为皇后以后,十分喜爱穿裙子。有一次,她穿了条云英紫裙,与汉成帝游太液池。鼓乐声中,飞燕翩翩起舞,裙裾飘飘。恰在这时大风突起,她像轻盈的燕子似的被风吹了起来。成帝忙命侍从将她拉住,没想到惊慌之中却拽住了裙子。皇后得救了,而裙子上却被弄出了不少褶皱。可是说来也怪,起了皱的裙子却比先前没有褶皱的更好看了。从此,宫女们竞相效仿,这便是当时的“留仙裙”。〕
汉代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汉代人对人类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作者说到“汉人继承了道家美学的基本思想,又舍弃了它的消极出世思想,吸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观点,注意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的统一性,坚信广大的外部世界存在着无限丰富多样的美,人们应当积极地去发现、占有,享受这种美。”
魏晋南北朝服饰(220~589)
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大红〕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
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
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
鲜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大体上仍承袭秦汉旧制。南北朝各少数民族初建政权时,仍然按照本族的习俗穿着,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也开始穿着汉族的服饰。
中原人民的服饰,特别是便服、常服,在原有的基础上吸收不少北方民族的服饰特点,衣服的形式适体。六朝的服饰,男子穿袍衫而低敞衣襟,女子则穿褂襦,杂裾双裙,甚是美观。这个时期的服饰,可以参鉴《洛神赋》、《列女传》等图卷。
北朝的服饰,以合身的裤褶装、短袍衫,各式的靴子为特点,服装窄短,裙腰略微高提。妇女的服装多以簪花、珠翠及各种花冠为点缀,进而导致宋代的凤冠定制。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隋唐服饰(581~907)
隋唐时期,中国由*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
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宋辽夏金元服饰(947~1368)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宋代*公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明代的老年士绅还常戴用。宋代民间首服也有种种流行。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于延钓元年(1314)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 蒙古族*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笠子帽。元代纺织物有纳石矢金锦、浑金搭子、金段子、兜罗锦、三棱罗、大绫、小绫、南绢、北绢、木锦布、番锦布……种种名目。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
明清服饰(1368~1911)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明代*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擞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清代官帽与前朝绝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 ,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5:27
要这个玩吗? 无聊!
.........................................
请问中国古代宫女的等级
1、正一品:宫令女,管理后宫琐事,为皇太后或皇后身边,代掌凤印。2、正二品:尚宫,尚仪,尚服,尚寝,尚食,尚功,六尚主管。3、从二品:御侍,皇帝身边女。4、正三品:令人,皇贵妃,贵妃身边女。5、从三品:惠人,皇妃,侧妃,庶妃身边女。6、正四品:宜人,夫人,贵嫔身边女。7、从四品...
古代宫女有哪些等级的官名?
正一品:宫令女官 正二品:尚宫,尚仪,尚服,尚寝,尚食,尚功 从二品:御侍 正三品:令人 从三品:惠人 正四品:宜人 从四品:良人 正五品:司侍 从五品:令侍 正六品:惠侍 从六品:宜侍 正七品:良侍 【6尚】尚宫:奉皇太后命掌引导皇后。尚仪:掌礼仪起居。尚服:掌供服用采章之数...
古代后宫
1、皇后可穿着明黄色、朱红色服装,可佩戴九尾凤簪以祥云修饰,器物颜色、质地不限。(注:唯太后、皇后可以牡丹为修饰。唯太后、皇后可以使用凤凰服饰、头饰。) 两位侧后也可。2、从一品至庶三品可穿着紫色服装、黄色、红色服装(注:紫色可为主色,但黄、红两色需为偏色,如浅黄、秋叶黄、枣红...
古代女子在宫里从低到高的地位名称?
皇后 正一品: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从一品:夫人 正二品:妃 从二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 正三品:贵嫔 从三品:婕妤 正四品:容华 从四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正五品:嫔 从五品:小仪、小媛、良媛、良娣 ...
求古代宫女、嬷嬷、公主(格格)、妃子、王爷、大臣的等级
宫女等级: 正一品:宫令女官(管理后宫琐事,为皇太后或皇后身边,代掌凤印。) 正二品:尚宫,尚仪,尚服,尚寝,尚食,尚功(六尚主管) 从二品:御侍(皇帝身边女官) 正三品:令人(皇贵妃,贵妃身边女官) 从三品:惠人(皇妃,侧妃,庶妃身边女官) 正四品:宜人(夫人,贵嫔身边女官) 从四品:良人(昭仪,淑仪,嫔身边女官 ...
古代宫女有哪些等级
正五品:尊等宫女(从六品『含』以上妃嫔的贴身侍女。)(每个主子1名)从五品:各宫主管(每个宫里的主管宫女,可监督其他宫女)(每个宫1名)正六品:御花圃,佛堂等其他宫殿里的主管宫女 从六品:浣衣局主管(管教犯错的宫女)正七品:冷宫主管(分配冷宫里的食物,衣裳)从七品:一等宫女(端茶...
古代妃子的等级和封号是什么?
数量不限)从六品:御女 采女 选侍 御侍 (数量不限,平起平坐)庶六品:更衣 充衣 无品级:秀女 (未经殿选或殿试的女子)新进秀女给封一般在从六品到正五品。宫女晋封自从十品更衣等开始,祖制不得诞育。妃嫔有孕可晋升,无可晋封则赐封号或赐权。生下公主可加封,生下皇子可加封较高 ...
古代宫女/女官/妃子等级
东宫等级:※太子妃、※良娣、※良媛、※承徽、※选侍、※更衣 二、女官、宫女制度 三国时期的女官地位较高,享有比宫婢好的待遇,一般自称“臣妇”或“臣婢”而非“奴婢”正三品※尚宫※尚服※尚寝※尚食※尚功※尚仪※宫正※殿前尚义(排名不分先后)正四品※司级 正五品※典级 正六品※掌级 ...
唐朝嫔妃等级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以上三等是为二十七世妇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以上三等是为八十一御妻 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唐玄宗开元年间...
宫女分几个等级?
提调尚宫是宫女的最高级别,主管内殿大小事务,权力最大,各宫殿均有提调尚宫,通常以大殿的地位最高;至密尚宫又称待令尚宫,在大殿,王妃殿、王太妃殿或东宫殿等地方,贴身等候御令,负责王室寝殿的起居生活。两者都是服伺王上或者小王子小公主等王宫中的宫女,都属内命妇;内命妇之首为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