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望重 娴雅尊崇 ——师母吴崔德娴女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07 22:4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4:43
在美国制造工程界有个被同行所称道的“吴氏学院”。它泛指由密西根大学吴贤铭教授生前所指导的一百多位博士和他们的学生,以及在吴教授实验室工作过一段时间的专家和学者们。这些学生和学者们活跃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很多颇有建树,在许多国际重大的制造工程学术会议上经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毫无疑问,吴教授是这个学院的当之无愧的领袖和大师。而学院还有一位令人尊敬的灵魂人物——吴教授的夫人,我们称为“师母”的吴崔德娴女士。
新年开始的一个早晨, 师母走完了她平凡而又绚丽的一生。 就在年底前几天,我还曾去看望师母。尽管那时师母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但她精神很好, 仍和我聊起很多过去美好的回忆,洋溢着喜悦之情。为了不影响师母的休息,我只好很快结束了我们的谈话,并约好过了新年再来看望她。 不曾想这是和师母的最后一面:师母在新年开始的一个黎明离开了我们。
记得第一次见到师母还是在三十年前的一次春节聚会上。那时我刚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森分校成为吴教授的一名学生。 不久就是春节,吴教授邀请所有学生到家里聚会。教授的家位于麦迪森的一片安静的树林小区。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师母站在门口欢迎我们几个刚从国内来的学生。 第一次来到国外的大教授家里,我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不安,显得很拘谨。师母问了我的名字,很开心地说了一句: 噢,我知道,你是交大来的吧? 山姆说你字写的很好啊。 师母说话轻声细语,但这一句简单的话对我来说是如此地动听,使我紧张的心情一下放松下来。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师母给我的第一印象。
教授家里的客厅宽敞明亮,四周的墙上挂有一幅幅装桢精美的国画。在客厅和书房之间有一面设计精巧、用石片垒砌起来的墙壁。墙壁上凹凸错落有致的石片上面摆放着许多精美的饰件。整个家里洋溢着温馨、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这些海外学子感到格外温暖。这个时候的吴教授一扫平常严肃的神情,快乐幽默地和学生及邀请来的其他教授同事谈笑风生。在麦迪森后来的四年里,每当节假日或有学生毕业的时候,教授家里总会有这样一个轻松愉快的聚会。夏天的时候还会在公园里举办各类野餐聚会。求学期间,在忙碌的学习和研究之余,到教授家里享受一顿美食和听听教授轻松愉快的谈笑是我们那时候的一种很大期盼。几乎所有从吴氏学院走出的学生和学者们回忆起自己那段求学的岁月,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这些聚会——这些当年非常值得怀念的时光。
吴教授曾和我谈起这些聚会以及其他生活上的各类细节,告诉这些家庭聚会都是师母倡导并一手精心安排的,多年保持下来已经成为传统。师母对这些活动都亲力亲为,安排的井井有条,让他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甚至整幢房子的选址和设计,都倾注了师母的心血。房屋里的那些精美的细节都出自师母之手。和吴教授在一起工作的日子里,我深知他工作的勤勉,可以说无人能及。 教授一周七天六晚基本都在学校度过。即使是周六晚上有聚会,教授常常是在办公室工作到聚会时间才回去。 而家里一切事无巨细都由师母打理。一对儿女也都出类拔萃。可以看得出,师母非常热爱生活也懂得生活,对教授的照顾也无微不至。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森分校的农学及生命科学学院在美国极富盛名,先后有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出自这里,其图书馆在学校里甚至同行间都首屈一指。学院的农学系有自己的食物研究所,所里制作的冰淇淋是校区一绝。 我们这些留学生时而也会从羞涩的囊中挤出一些零钱去那里品尝一下。有一次去农学系路过图书馆大楼时看到了师母的照片。 意想不到,师母原来是这座著名图书馆的馆长!难怪后来教授曾打趣道,在家、在学校我都要听师母的,因为她职务比我高啊。
是的,师母不仅是一位贤妻良母,更是一名颇有建树、受人尊敬的职业女性。她于1930年出生于中国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1951年师母获全额奖学金到美国留学,先后于1955年从College of St. Benedict获得了英文学学士 和1957年从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获得图书管理学硕士学位。 1959年来到麦迪森之后,师母从一个普通的图书馆员做起,以一个纤纤的东方女子,一步一步升任为威斯康星大学颇具盛名的斯坦贝克农学及生命科学图书馆馆长,成为当时威斯康星大学职位最高的华裔女性。
在中国打开改革开放大门之后, 吴教授和师母是最早从美国回到国内访问的学者之一。我原以为师母每次回国都是陪伴教授去的, 后来知道师母很多次回国都是肩负促进美中交流的使命而去的。有几次师母是和她的副手一道去中国访问的。 到了学校之后师母偶尔会被误认为是陪同助手而造成误会。在这种时候,师母总是平静地站在一旁,谦和地化解那些小小的尴尬。我也为此问过师母当时是否觉得有些冒犯而不快。没有啊,师母说。这种事情时有发生,也许我也会搞错的呀。 师母的谦卑和大度令人深深尊敬。
在麦迪森的第二个暑期到了。我思乡心切,很想请个假回国看看。当我鼓起勇气和吴教授提起这个要求的时候,可以看得出教授很失望。他语重心长地和我谈起他初到美国时是如何拼搏的。 他说你们出国的机会来之不易,而暑期正是做学问的好机会,要好好珍惜。还说目前还没有学生要求暑期放假的先例,要我再认真考虑一下。当然我不敢再向教授提放假的事了,但心里很纠结,非常想回去看看还未见过面的女儿。后来见到师母时我把心中的纠结向她倾诉了一番。过了几天,教授专门把我叫到办公室。我还以为要有新的任务,心想这个暑假要忙了。到了办公室之后,教授非常和蔼地提起了我想回国探亲的话题,并同意了我回国探亲的要求。说完拿出一个毛茸茸的小玩具说,带上师母给你女儿的小礼物吧。 那个瞬间,我差一点没忍住眼中的泪水。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授和师母对学生那种深深的关切之情。
1987年初吴教授被密西根大学聘任为讲座教授。那一年我也刚好完成博士学位而随教授来到了安娜堡。在最初的一年里,教授需要指导两边的学生,经常往返于安娜堡和麦迪森之间。每次从麦迪森回来,教授都会带上许多师母为他亲自准备好的食物,放在冰箱里。 师母来到安娜堡的时候,也总是做好很多教授喜欢的食物才离开的。
平时我也常接到师母的电话,要我注意提醒教授回去吃饭休息。这些小小的生活细节,无不显示出师母对教授的深厚感情。
事实上,教授和师母在事业上并驾齐驱,在生活中相濡以沫,赢得了所有认识他们的中外人士的尊敬和爱戴。在聚会上我也经常听到教授的朋友们赞叹说他们是模范夫妻,从未为什么事情闹过意见生过气。 开始我还有些不大相信。 怎么可能?教授和师母两人事业上都很成功,多少总有因意见不同而争吵的时候吧。 后来我曾问过师母。 师母不无深情地说,在纽约的那次朋友聚会上,教授不太多说话,但反应很快,很有气度,我很快就注意上他了。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不管干什么都快乐,哪有时间吵架?我也问过教授。教授只轻轻的一句,对于我,什么都可以不要,只要师母。 只要师母说不能做的事情,我一定不会去做。当年加州伯克利大学曾经以优厚的条件要聘任教授,但因为师母觉得不妥而放弃。后来密西根大学校长非常诚恳地邀请教授加盟。教授说其他条件都好商量,但只有一个重要的条件不可商量: 必须为师母安排一个合适的工作。校方原以为这是一个条件,但见过师母之后才发现师母也是如此地优秀。 一下引进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到校,何乐而不为?于是校长很快拍板,以优厚的条件聘吴教授到安娜堡做讲座教授的同时,也聘师母到安娜堡做了工程图书馆馆长和科学图书馆馆长,一直到荣誉退休。
教授和师母似乎有一个约定:每年的暑期不管是为了工作还是度假,两人总是相伴出行一段时间,形影不离。 他们一起走过了台湾,中国,以及世界各地许许多多的地方。看到那一本本教授和师母在一起充满世界各地风情的旅游照片, 我不由地从心中赞叹教授和师母之间的默契和对生活的浓浓兴致 。后来在拍摄《大师吴贤铭》纪录片的过程中, 师母不辞劳苦,带领制作团队行程千里寻找和教授曾经经历过的点点滴滴,一字一句的校对稿件,浸注了大量的心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拿出了一部九集电视片《大师吴贤铭》,并获得中国2011年度教育记录片一等奖。制片人曾不止一次地提到在整个拍摄得过程中,不仅敬佩教授不平凡的经历,更为在这个过程中师母对教授的一往情深而深深地感动。
在温柔的背后,师母也有非常坚强的一面。在失去爱子几年之后,吴教授也不幸因为医疗事故而阂然长逝。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我们看到的师母在悲痛之下仍然是勤勤勉勉勉地工作。在师母的照看和凝聚之下,没有了吴教授的吴氏学院仍然在稳步发展。 师母所操办的家庭聚会的传统仍然在继续。同时,师母发起成立了吴贤铭基金会,毅然决然地承担起教授生前所开始的推动制造工程研究和促进中美教育交流的大业。在师母的领导和亲自推动下,基金会在密西根大学工学院设立了吴贤铭制造工程杰出讲座系列,每两年邀请一位国际知名学者就制造工程的前沿技术进行交流,以此推动制造工程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基金会还设立了国际制造领袖奖(暨在业界著名的玉骆驼奖),用以表彰在工业界对制造工程做出重大贡献的领袖人物。长期以来,基金会还在中国发起和赞助了每两年一次的制造工程前沿研讨会,使其成为国内最重要的制造工程学术会议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中美教育交流,师母几乎每年不辞劳累,走访国内各地的高校,为许多学子来美留学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师母在安娜堡的家位于美丽的休伦河畔。 那幢小楼坐落于半山的树林环抱之中。山下有条铁路通过,每天都能听到几声火车的鸣笛。师母告诉我说当年教授非常喜欢这幢房子,尤其是很高兴听到火车的笛声。教授大学毕业之后曾做过台北最年轻的火车站站长,火车的笛声会使他想起许多往事。师母还说她也非常喜欢这里,每当笛声传来,也就传来以前和教授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回忆。过去二十多年来,师母的家也几乎成了吴氏学院的大本营。除了传统的学生聚会之外,每当有以前的学生或学者到来安城,师母总会在家里设宴接待。此时新老学生在师母这里相聚,其乐融融。每当新年之夜,师母也会在家里举办聚会,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里还是安娜堡华人社区的经常聚会的地方。师母非常热心参与安城华人社区的各项活动和公益事业,为安城华人中心和中文学校的发展不遗余力,赢得了大家极大的尊敬。
优雅,这几乎是每一个和师母相识的人对她都有的印象。这不仅仅是对师母在现实生活中所展现美好外在姿态的赞誉,更是对师母那蕙质兰心品格的一种崇敬。 在我的印象中,师母说话从来都是轻声慢语,娓娓道来,和她交谈不会感到任何压力。 即使是一件棘手的事,和师母谈过之后总能得到一种安慰和轻松。师母似乎是用优雅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管是生活中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在师母这里所呈现的总是一种优雅,一种平静。即使是在和病魔缠斗的最后五年里,师母从来没有显示出一丝的忧郁和恐慌。 她仍然是那样地平静和从容,那样地乐观和淡定。她仍然积极地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仍然积极地到各地旅游、跳舞,仍然是那么专心地去发现美和欣赏美。无论是在福特庄园内散步,还是在车城艺术博物馆参观,或者是在室内音乐会上,师母总是那么倾心于对大自然的美和人类艺术之美的追寻和欣赏。她以一种空谷幽兰般的态度面对不平静的人生, 展现出一种极致的优雅,一种极致的美。
早年的师母在她父亲眼里一定是一颗聪慧美丽的掌上明珠。师母曾向她父亲索要诗词,父亲欣然写下这样的诗句:
熟云生男喜
掌珠更解意
晨兴亲食汤
乳密柔情寄
吾爱性德娴
真明美善睇
深愿勤学业
卓尔成大器
这岂不是师母一生真实的写照?师母集美丽、爱心、聪慧、勤勉、优雅于一身,以其绵绵不断的正能量,影响了周围许许多多的学生、同事和朋友。
师母很多次和我谈起人生的意义。她说其实做人的意义也没有什么高深莫测。只要自己的存在能够给周边的人带来平安和快乐,带来美感就很满足了。她不止一次的说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恩典和美满,因为周围聚集了这么多充满关爱的人们。毫无疑问,师母的一生是*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
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两种教育: 一种教人谋生,一种教人生活。 我是何等的幸运:吴教授以他那严谨的治学和言传身教,给了我在职业生涯成长中所需的丰富营养和能力。 而师母以她平凡而又精彩的人生,生动地展示了生活中那些可以追求的美好。教授和师母,像是两座丰碑,立在我人生的路上,给我启迪,给我力量,给我方向。
师母走了。 师母走得平静,安详。她那德高望重,她那娴雅尊崇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写于 2015.2, 曾刊登于《密西根新闻》)
附: 挽联摘选
智慧卓绝传播文明照亮万人攀登路
温良贤淑辅佐大师架设中美交流桥
---学生卢秉恒敬轭
沧海明月寄我泪
天河群星接您归
---学生杜如虚、杨晖敬挽
点点滴滴,师母恩情长伴我
缕缕丝丝,学子思念总陪您
--- 学生陈玉东、庄丽敬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