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3-14 20: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6:23
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到书店给买看图写话的作文选集之类的书,让孩子参考学习。
在作文选集中,抽出几篇有代表性的精读。1.学习文章的结构以做到文章完整。2.学习文章的每一个段落,看看别人都是怎么看图写话分成段落的。3.注意文章构思的线索,及文章的线索层次是怎么根据看图划分的。4.然后就是文章的遣词造句,可以选择精炼的语言进行记忆,以后供自己借鉴使用。
就这样多学习,在生活中做家长的也要多引导,与孩子产生语言互动,注意锻炼孩子语言的系统性、完整性,关键是纠正孩子说话要通顺流利。过一段时间,孩子的写作水平自然提高上去。
写从说中来,由于一年级学生词语积累得还不够丰富,学会的表达方式也很限,只有从一句话开始进行逐步训练,先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能通过在生活中的细心观察据一定的顺序表达出来。
我作了以下尝试:一、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表达方式。1、课前造句。
采用造句的形式训练说话,可以依据语文天地里要求学生仿写的句子。用最近所学的优美词语造句。
比如:美丽、觉得、欢乐、用常见句式造句。________ 有有……有……还有……有的……有的……还有的……因为……所以……2、课前听写句子。
听写力争做到每节语文课前三五分钟,帮助学生专门准备一本本子用于听写句子。听写的作用在于解决积累问题和让学生运用问题。
采用听写优美句子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好句。老师可在课外找一些好句,读一句让学生写一句,然后故意把其中的好词用拍手代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听写的句子从短句入手,一开始以写景的为主,逐渐以人物的神态动作为主。让学生自己写的词语以形容词和动词为主,多是写景中的颜色和形态,人物中的表情和动作等。
比如:春天来了,我看到了的小草,的花儿,的小树。二、循序渐进,螺旋式引导孩子写话。
1、写话和课文内容相结合。比如:学了《元宵节》,可以设计一段写话训练:元宵节,我和在一起。
爸爸,妈妈,我,大家都。元宵节一过,大人们要开始,小学生要准备。
2、写话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平时多引导学生观察日常活动,有指向性的引导孩子观察身边的事物。
任何平时校园生活的一点一滴都能写成作文。而且要给学生规定不能和别人的答案一样,比比谁的答案最有创意,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3、写话和看图结合起来。先让学生说好一句话,写好一句话。
再围绕一个意思说几句话,并能写下来,不会写的字能用拼音代替。写一句话,可以用一定的句式训练,内容以单元为主。
比如:学了春天这个单元,我找了一幅关于春天的图画,引导孩子进行写话练习。师:仔细观察这是一幅什么季节的图画?生1:这是春天。
生2:这是夏天。师:我们可以说是春天的一天,也可以说是夏天的一天。
天气怎么样呢?生:天晴。天气很好。
师:天气很好,我们还可以说天气晴朗、阳光灿烂。这一天哪些动物出来玩了?生:小鸟、小蝌蚪、小鱼。
师:你还能给谁取不同的名字吗?生:我想叫小鱼“鱼宝宝”。师:他们各自在做着什么呢?“小鸟在 。”
生:小鸟在天上飞来飞去。师:还可以怎么说?生:小鸟在天上飞翔。
生:小鸟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师:小蝌蚪在做什么?“小蝌蚪在 ,好像。”
生1: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好像在做游戏。生2:小蝌蚪在水里捉迷藏,快乐极了。
生3:小蝌蚪在清澈见底的小河里追来追去,好像在找妈妈。师:小鱼在做什么?比比谁说的和前面的不一样。
“小鱼在 ,心里。”生1:小鱼在水里做操。
生2:鱼宝宝在荷叶下乘凉。生3:小鱼儿在像伞一样的茶叶下说悄悄话,商量怎么去参加舞会。
师:什么样的舞会?什么时候的舞会?(春天的舞会)一直用填空的方式按一定的顺序引导孩子写话,孩子们一直都在丰富的想像中,寻找最美的最恰当的语言来描述这幅春天的图画。三、分割好所写内容,分步引导。
1、分割内容,分步填空。用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作为口语交际的话题。
比如正月二十三的春台会,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日子,前后要热闹三四天,孩子们都喜欢朝会,喜欢热闹的气氛,春台会的什么多,再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吃过什么?玩过什么?着重说自己觉得最感兴趣的事情。又分为先看别人是怎么玩的?然后自己也去玩了,再说自己的感受。
一共分割成三大部分,一步一步的引导孩子说,再助孩子能以填空的方式写出基本的内容。2、仿写。
以生活为内容,仿写课文。比如以春台会为内容,仿写《水乡歌》。
春台会什么多?人多。手牵手,脚跟脚,大街小巷挤满人。
春台会什么多?小吃多。烧烤糖果冷串串,人人都在尝一尝。
写话训练中,一定要有一定的要求,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强调字数与用词的丰富性。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用搭台阶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语言,学会表达,就能感受写话的乐趣,找到成功的阶梯。
。
我在培养孩子写作文这一块,首先我们是在之前就开始去累积,什么叫累积?我们在很早的时候,还没进入一年级就开始进行了阅读。
阅读这方面,因为孩子很小,我不像很多的家长给孩子看的是孩子喜欢的一些带图的书。很多家长可能会这样做,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吸引力。
但我自始至终给孩子选读物的时候,首先是这个年龄段真正需要去掌握的一些语言,那么还有这里面很多的故事与文章,并不是很多带小故事形式的绘本。我们当然也学习这种,但不会把这个当成主粮,因为在此之前经典是很重要的主粮,那么我们更多在阅读文字类的书籍。
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们有一个很好的习惯是:我们一天会读一篇或两篇,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独立把文字读完,文字读完以后,我们要从中找出3个词和1个句子,就是她认为很好的词或句子记录下来,我们准备了一个专门来记录这个的本子,我们记录了大约有一年的时间,那么这个本子就很厚了,每天记录一个日期,上面写3个词1个句子,不管阅读的是什么,是一篇还是两篇,中间的过程首先是要把它找出来,接着你把这个句子也写在上面。因此,我们在做作文之前,就做了很多这样的铺垫。
从前不会写字的时候,很简单,我们做的是口头记录,孩子就把这个词或句子念给我听或画出来,这就是很早以前的一个铺垫。在这个铺垫的过程中,第二铺垫就是口头作文。
口头作文是我们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基本上放学的路上比较多,就随时随地去框一个场景,比如说:我们和孩子在路上走,我就故意说,我们来照一个相,就拿你的手去框,那么你可以去框天边的一个景色,也可以框路边某一个洒水的车子,也可以去框一个大的货车,路上有很多的车子、人、或某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或某一个景物,我们随时随地会去框,只要我框得这个范围之内,孩子就去写,在她写得过程当中,我就在听,这就是口头。 她通过她的口头表达,我就发现孩子其实非常能表达,对吧!只是说她表达得还不太流畅。
因为一年级嘛,刚学写字,可能是生字还不太会写,要用拼音去代替等等这方面,那么口头上这个思维的东西不能变,她就必须要经常去练习。我们要在练习的过程当中,我们还会教孩子怎么去看图? 我们今天这个框,框出来后,我们首先要从远至近,一副图上面你先看到的是景,从远处看到近处,这个事你可以去写。
如果今天写一个场景,小红去公园摘一朵花,被某一个叔叔或阿姨看到了,怎么样?就是一幅图上面可能是这样的,那么你先写什么?描述的是一个场景,是什么样的季节、什么样的天气。 你首先是要描写远处再到近处,从远及近,然后接着你再从细节再定位到人物,人物在干什么?只要你把这个事情说清楚,这个人物他在干什么,他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然后他们之间的相互对话,他们在说什么,可能是一个很简单的对话,最后你想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写一个很简单的文章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一个时间、地点、人物,对吧?起因、经过、结果,它都是需要一个要素在里面的。那么你想写的这个很简单,可能两句话但要说明一个道理,中心思想是什么,就要给孩子不断地去从这方面浓缩,再去把她所有的话去对应,他会对应这个框,他框在这个框里面。
首先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这样孩子的话才不会散。 很多孩子就不断在讲废话,那么从一开始教孩子一个规范,那么他就不会不断地在这方面重复讲某一句话,然后呢、我们然后呢、再然后呢……。
包括现在我家孩子三年级了,有时候她给我讲话,我都要听,我仔细听的时候,我会暗示她。因为有时候有些口头禅她不断地讲,这个时候我会暗示她,这句话重复了三次,她就知道,她马上就开始用很规范性的语言往下去讲。
她今天想要和我描述这件事情说明的是什么,她想编一个故事,给我描述的这件事情,她想要说的是什么,这几个步骤中间她又是用什么样的词把它连起来,而不是天天讲“然后呢、我觉得、然后呢、我再觉得……”。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形成逻辑思维。
因此这样做就不能够让孩子很清晰地知道某一段完了,某一句话完后要打一个标点符号。 这个就需要我们去引导一下,在学校可能老师的引导,孩子在这一块儿,他听完后还不知道怎样来做。
我们其实就很简单,在我们阅读的过程当中,因为我们是一篇一篇的文章,你就可以告诉他,这个叫开头、这个叫自然段,每一段开头是要空两格的,孩子马上就看明白了。你首先要学会告之他,这个段落是怎么分的,有一个开头,有一个结尾,有一个中间。
首先要学会一比一的比例,开头、内容、结尾,最少有3个部分构成吧。就最简单的,孩子一看就明白了,至少能够把这几点写明白,我们对于孩子的要求不要过于太高,孩子在他的脑海里,他自己的东西很少,他很难把一些东西串起来,当他涉及到比较多的时候,甚至能够把经典的全部东西串在文章里。
我记得我们家孩子在三年级开学时写的一篇作文,她引用了《老子》里面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的一段话,老师看完了都觉得很好,但老师还不知道是出自哪里的话,只是打出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