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复调音乐的感受与体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5:1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7:36
*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以创作实践证明了十二平均律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它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全部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鸣曲则被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
在此以前,键盘乐器大多按“中庸律”调音,能够演奏而不会走调的音阶,只有降B,F,C,G,D,A等大调和g,d,a等小调,因此作曲家在选调和转调上受到很大的*;而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后,可以选用大小二十四个调,并转调。所以说,没有*对平均律的实践,近现代音乐的发展还要徘徊很长一段时期。
*很早就把自己的键盘乐器调成十二平均律,并写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其中包含以大小二十四调为序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1722年);晚年在莱比锡又写了第二集,包含另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赋格(1744年)。
*创作《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受了先辈作曲家费歇尔(约1665—1746)的启发。费歇尔在1702年出版了《新风琴音乐的阿莉阿德尼》,包含二十首前奏曲和赋格曲,分属二十个不同的调。这部作品的标题起源于希腊神话,阿莉阿德尼是古典神话中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的女儿,她的母亲帕西法厄生了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米诺斯把它幽禁在一座迷宫里,并命令雅典人每年进贡七对童男童女喂养这个怪物。雅典王子忒修斯发誓要为除害,他借助阿莉阿德尼给他的线球和魔刀,杀死这个怪物后沿着线顺来路走出了迷宫。
“新风琴音乐的阿莉阿德尼”,意思就是指示风琴演奏家用五花八门的大小调作迷宫的引路人(西方有句成语“阿莉阿德尼的线”,用来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部作品用了大小二十四调中的十九个调,只有升C和升F大调,降e,降b和升g小调没有用,而e小调用了两次。其中所有的前奏曲和赋格曲都是很短小的乐曲,主题和《平均律钢琴集》中的主题很相似。*吸收前人经验谱成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运用了全部大小二十四调,在音乐史上首开先河。
所谓的十二平均律,是一种律制,即是把一个八度分成相对均等的12个音程,每一个音程规定为半音,两个半音为一个全音。 *的平均律共写了24个大小调(C大调,c小调,升C大调,升c小调,D大调,d小调,降E大调,升d小调,E大调,e小调,F大调,f小调,升F大调,升f小调,G大调,g小调,降A大调,升g小调,A大调,a小调,降B大调,降b小调,B大调,b小调),每一个调都包括了一首前奏曲与一首赋格,所以一共是48首前奏曲与赋格。分上下两卷,分别创作于1722年和1744年。其实平均律并不完全算是*开的先河,早在1702年,费歇尔(约1665-1746)就出版了《新风琴音乐的阿莉阿德尼》,包含二十首前奏曲和赋格曲,分属二十个不同的调。这部作品用了24个大小调中的19个调,只有升C和升F大调,降e,降b和升g小调没有用, 而e小调用了两次。在未采用十二平均律之前, 演奏中移调转调都会受到很大*。所以说,*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里程碑式的,当之无愧。
平均律作为复调音乐的文献作品,单就技巧上而言,都是难以驾驭的。个人以为,最为基础的音乐感觉,是具备对多声部的敏锐的听觉和良好的手指独立与谐调性。在此之上才能够说是更全面地增强音乐的表现能力。巴洛克音乐的作品,复调音乐的作品,可以说是一切的源头与起点。而*的这套平均律钢琴曲集,无疑是这方面训练的最佳教材。尤其是赋格,在后面的文章将要专门提到;那些三声部四声部,甚至是五声部的赋格,在键盘上构成此起彼伏,交相辉映的旋律走向,是何等神奇的景象!就音乐上而言,*的“平均律”真正是包罗万象,一部令人惊叹的百科全书!所有的情感,欢乐与痛苦,平和与焦虑,光明与阴暗,清新与晦涩……在这整部钢琴曲集中都有最为深刻与详尽的描述。*的音乐不完全是理性的刻板——哪怕表面听来是如此。其实他的所有情感都深藏于底,只以比较内敛的方式呈现出来,朴质又动人。所需要的只是耐心,逐步地走进那奇妙的境界;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也许对于表现技巧,完全没有必要考虑那么多,听者可以仅仅把他当作一种键盘游戏来欣赏;而对于情感,似乎也没有必要揣测,一切进入都是纯粹的自然。听听一开头的那段C大调的前奏曲!简洁而朴素动人!什么都不多想,一种绝对的均衡,流畅的线条,瞬间就把人的心灵荡涤成一片澄明的安详。
“赋格”原为拉丁文“fuga”的音译,又有“追逸”、“遁走”的意思。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部进行模仿与对答,你追我赶,造成此起彼伏的和谐的旋律线条。其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使一个简短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然后进入以主题中的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直至最后主题再度回至原调,并常以尾声结束。在第二、三部分中,有时运用“增值”、“倒转”、“交迭”等手法处理主题。用“交迭”手法写成的乐段堪称“紧接段”
在*的很多音乐中你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这点,两个声部通常是以五度之差呈示与反复的,例如*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开头,先是第二小提琴奏主题(23456),再次反复时是第一小提琴移高了五度(67123),以赋格的方式竞奏。当然,并不等于说,“平均律”中的“前奏曲”,就是简单流畅的东西。其实前奏曲也有好几种类型,一种是强调的旋律性,快速的流畅的段落,大多使用分解和弦和音阶的形式,例如著名的“C大调第1首前奏曲与赋格(BWV•846)”,“升C大调第3首前奏曲与赋格(BWV•848)”,“D大调第5首前奏曲与赋格(BWV•850)”,听起来随意而即兴。这点, Richter和Fischer都弹得很有感觉;而另外一种,就是同赋格一样,属对位式的,也可像赋格那样,有“镜像”(上下行的对比),“增值”(节奏或音程)和“交迭”(轮唱与模仿)的形式。
首先是对节奏、速度与音色的运用。
以“降a小调第18首前奏曲与赋格(BWV•863)”的赋格为例子,可以感觉到Gould以非常缓慢的速度来演奏的,而奇怪的是,在这些段落强调慢速的演奏,但是在类似舞曲的赋格中,他却弹得比谁都要轻盈,短促的音型;可能正因为是对比,舞曲才跳得起来吧。那独树一帜的触键和音色更是没得说的。Fischer的速度是最快的,在所有的前奏曲与赋格的演奏中,他似乎强调的就是一种即兴的一挥而就,不加刻意雕琢的痕迹,浑然天成;
Richter在“升C大调第27首前奏曲与赋格(BWV•872)”中的前奏曲表现独到,这段前奏曲分两个部分,前段被他弹的虚无缥缈,真不知道这样的音色他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而后段转了一个Allegro,立即转化为令人振奋的对答(又是一个类似赋格的段落),Richter弹的应该是属于非常诚挚,忠实*原作的感觉。
其次是对于声部的运用
以前提到过,*的东西,是那种“立面”的思维方式。他的音乐是独立的,甚至可以说是“抽象”的。其中有一个横向(旋律)与纵向(和声)的关系,如何均衡,是精义所在。个人以为*从来就不是靠旋律“优美”见长的音乐家,他的很多东西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是枯燥的。所听到的这些演奏,尤其是Schiff的,对旋律就更加注重一些。他强调的是旋律的横向发展,所以他的演奏听起来就是最为优美动听,也是最为讨好人的一个:)而在下卷,这样的方式,显然对*音乐的表达就不够全面了(个人认为下卷比上卷难以接近得多,更加注重多声部的均衡,就是所谓纵向而非横向了)。当然,无可否认,这是个不错的演绎。毕竟是我买的第一套完整的“平均律”。
而Gould本人是更加注重对声部的运用,强调各个声部各自的独立性,层次感极强--一般来说,三声部以上的赋格,其中必有一个是在充当类似通奏低音的角色;别的演奏家可能更加注重的是旋律的取向,但是我特别喜欢Gould的演奏,是因为他无时不刻地在强调声部这种“均衡”的关系。他演奏出来的音乐,各声部都具有极强的独立性,错落有致;他似乎对多声部的音乐有天生的极度的敏感,经常可听见在手上演奏几个声部的同时,口中还唱着另一个声部。而且那些声部,它们是平等的,Gould时刻提醒它们的存在,哪怕是模仿通奏的低音声部。每个声部都有出来做主角的机会,每个声部都能统领其他的声部。
最后是关于装饰音的运用
*“平均律”里的装饰音非常多,颤音、回音、波音等; Richter听来几乎是省略了所有的装饰音,他把线条尽量整得流畅平实;而Gould则恰恰相反,所有的装饰音他都用尽了,尤其是他特有的“小颤音”,在句末和转折的地方出现,异常灵敏,能够想象Gould是怎样一个神经末梢极度敏感的人啊。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音乐特点
巴赫的音乐作品往往洋溢着生气勃勃的气息,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情感的共鸣和生活的热情。这些元素使得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感染力和生命力,让人们在聆听中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和生活的美好。巴赫的音乐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巅峰,更在精神上给予了人们力量和启示。他...
恶魔鸣奏曲巴赫音乐的特点
在欣赏时,关键在于通过音乐语汇感受其超越具体内容的境界,而非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其次,从音乐技巧上,巴赫是复调音乐的大师,他在此领域中达到了丰富与简化并存的高超境界。他发展了复调的对位和变化,使得音乐层次繁复,却又简洁明了。这种简单与丰富的交织,需要对复调音乐基本要素有深入理解,才能欣赏...
巴赫的音乐怎样理解?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可能正是巴赫在复调音乐领域集大成的做法,终将其发展到完美的地步。 从音乐的旋律特征上讲,由于他的音乐是多声部,因此模仿手法是重要的,结果因造成音乐连绵不断的交织、发展,但却欠缺后来古典派的方整、段落分明和结构上清晰。而这却正是巴赫的特性,显然,我们是不能用乐句、乐段去分析巴赫的。...
【乐理】复调音乐
总的来说,复调音乐是音乐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考验着我们的思维敏锐度和协调能力。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你将发现,复调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层次,也提升了演奏者在音乐表达上的深度和广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沉浸在复调的旋律海洋中,感受那份独特的艺术魅力吧!
巴赫的音乐,其音色特点是?
这种和谐不仅体现在音乐的旋律和和声上,更体现在音色的融合上。巴赫的音乐中,不同音色的乐器能够和谐地共存,共同营造出一种崇高而庄严的氛围。例如,在他的《马太受难曲》中,各种乐器和人声的音色相互融合,共同表达了对耶稣受难这一主题的深刻思考。总的来说,巴赫的音乐音色特点可以概括为清晰、均衡...
巴赫复调音乐的感受与体会
巴赫复调音乐的感受与体会 题目:神奇的复调音乐真实记录心灵感受,完美再现音乐魅力,让我们再次被音乐艺术的魅力所震撼吧!点滴感动汇成河流,美的升华也便实现。(字数:500字以上)2008.12.28之前... 题目:神奇的复调音乐真实记录心灵感受,完美再现音乐魅力,让我们再次被音乐艺术的魅力所震撼吧!点滴感动汇成河流,美的...
巴赫钢琴复调的作品要如何理解?
线条:这是巴赫作品中又一极为重要的特点。在弹奏巴赫的复调作品前,应该对线条有一个初步的设计,使其自然而流动。当然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线条起伏不能象浪漫主义音乐中的线条起伏那么大,但是一定是存在的。正确的使用渐快与渐慢往往会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但滥用则会令人厌烦。试想,如果每一首前奏曲和赋格结束时都去...
巴赫音乐特点
巴赫在音乐领域的杰出贡献在于将复调音乐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与亨德尔专注于主调音乐的风格不同,巴赫在此领域达到了卓越的技艺和艺术高峰,他的音乐创作几乎无人能及。巴赫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坚定追求,赋予了他的音乐无尽的生命力和人性化的情感。他的作品充满了活力,洋溢着人间的...
巴赫音乐特征
2、复杂的和声:巴赫的音乐具有复杂的和声结构,善于使用不同的和弦进行,创造出丰富的和声变化。3、清晰的逻辑和结构:巴赫的作品具有清晰的结构和逻辑,音乐展示出严密的组织和形式,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一种秩序感和内在的连贯性。4、丰富的情感表达:巴赫的音乐被认为较为理性和严肃,表达出深刻的情感,...
从器乐作品方面分析巴赫的作品
巴赫的音乐作品也被后人认为具有永恒的价值。巴赫的音乐作品体现了巴洛克音乐时期复调最高超、最成熟的技术水平。同时也是巴赫使复调音乐达到了顶峰,其音乐作品形式严谨,有很强的逻辑性、哲理性,表现出庄重富有内涵的乐思。正是巴赫这些与众不同的创作特征,使他的音乐作品与其他作曲家的作品在演奏上有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