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子成色是怎么分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6:0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6 18:02
古人谈的价格,所付的银子,一般都是以“足银”或“纹银”为基准的。由于受到工艺水平的*,古代的银子,古书上所说的“足银”或“纹银”,其含银量最高也只有93.5%左右,当时已经算成色最高的,于是作为使用银两的标准成色。还有许多银子根本达不到这么高的成色。不同的作坊,加工出来的银子的成色不同,何况还有故意掺假的,古人交易时,结算相当麻烦,经常发生纠纷。
在实际交易中,银子的成色只能凭目测。有的人交易经验极为丰富,只要看看银子的外观颜色,就知道它的成色高低,令人叹为观止。如果不懂银子的成色,在交易中必然会吃亏。古时的钱庄,他们的业务主要就是兑换银钱,如果在称量和成色上都比较公道,那就会赢得信誉。
在我国,几千年来,铸币只有一种----铜钱。而银子,则始终是采用看成色和称重量的办法来作为流通手段。一直到清朝末年,外国的铸币----银元流入,做交易时,不用称重,也不用看成色,大家感到使用起来真是方便,这才开始了自己的银元的铸造。
从以上可以看出,西门庆的意思是,只有应二的银子成色比较足,一钱二分重的银子含银八成。其余的都掺假很严重,银子颜色看着都不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6 18:03
在古装电视剧里常看到一些古人使用的货币,有的叫“碎银”,有的叫“金锭”,有的叫铜钱,但是就外表看来,这些货币的形状(尤其是“碎银”是没有规则的形状的,但是剧里的古人居然能在这些货币之间进行换算,那么在古代换算工作是如何进行的?银锭=元宝?
中国历史银两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以前,隋唐以前称之为“银饼”、“银笏”,宋金时期称为“银锭”,元代称为“元宝”。这时“元宝”一词含有“元朝之宝”的意思。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锭盛行。我们今天所见元宝尤以明清居多。
明代银锭美观大方,现在大都以明代银锭作为中国银锭的代表造型。电影电视里出现的银元宝,都是在此基础上艺术加工出来的。已知明代最大银锭重500两。大锭上都铸印有铸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等,小锭上有时还铸印有年号。明代银锭传世和出土的很多。
清代的银锭器形种类最繁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大体上有元宝形、圆形、长方形、砝码形、腰形、牌坊形等。又分为4种:一种是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10两,又称小元宝;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为馒头状,重一二两,也叫小锭;第四种是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称谓。
银锭铸成后,由公估局鉴定并用墨笔批明重量和成色。明清银锭的成色一般在95-98之间,外表具有银的特殊光泽和温润。因浇铸时范中残留有气体的原因,银锭底部都有不规则的气体空洞,俗称蜂窝。蜂窝是鉴定真伪和成色的重要参考条件。蜂窝较深、洞圆润光亮、神气足、有彩色光泽者,成色必好。如果蜂窝中灰黑一片,银锭则很有可能是低色或赝品。银表面容易氧化,所以常有一层黑色和灰白色的氧化银。
银锭具有较高的保值功能,近几年价格暴涨。市场上明代50两银锭价格已达三四万元,清代最小的银锭也达百元左右。
现在银锭作假愈演愈烈,在*初年就已出现伪造明清银锭的现象,主要是减低银的成色和重量。现在的造假主要是针对收藏家,可以说是不择手段。现今所见造假主要有几种方法:一是用铅锡,其表面呈青黑色,比较容易辨认;二是浇铸时将铜块凝固在银锭内部,外表鎏银,体大而轻,手感显然不同;三是灌铅法,在真银锭底部挖出一个小洞,取出银后灌入铅,再封焊洞口,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洞口留有封焊痕迹;四是用新白银铸老银锭,这种银锭包浆、蜂窝、铸文款识都没有当时的风韵。
明清银锭分官铸和私铸,官铸大多铸有银局名,私铸银锭一般铸有私银钱号等等。二者价格相差甚远,官铸银锭往往是私铸银锭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古代银子成色是怎么分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西门庆的意思是,只有应二的银子成色比较足,一钱二分重的银子含银八成。其余的都掺假很严重,银子颜色看着都不对。
古代时期古人用的银子是不是纯银?
比如说在清末,在上海流通较多的二七宝银,其成色好者,可以达到98%,比纹银高了5.5%。一枚五十两重的宝银相当于五十二两七钱五分纹银,成色稍差一些的,则相当于五十二两七钱纹银或者是五十二两六钱五分纹银,因为平均下来为五十二两七钱纹银,所以称为二七宝银。而公估局也是根据成色不低于五十二两...
古代银子真的是白花花的吗?真实样子到底是什么?
银子在明朝开始广泛作为货币使用,在此之前并不是主要的流通货币。古代的银子分为官银(纹银)和私银,官银由政府铸造,成色和分量有保证;私银则是由私人铸造,成色和分量无法保证。在古代,直接使用整锭银子进行交易是不合法的,店家通常只会收铜钱,或者按照官方汇率将银子兑换成铜钱。5. 银子的价值和...
古代银子怎么分辨
又分为4种:一种是宝银,呈马蹄形,重50两;第二种是中锭,多为锤形,重约10两,又称小元宝;第三种是小锞或锞子,形为馒头状,重一二两,也叫小锭;第四种是不足一两的散碎银子,有滴珠、福珠等称谓。 银锭铸成后,由公估局鉴定并用墨笔批明重量和成色。明清银锭的成色一般在95-98之间...
古代的花银、纹银是什么?
花银 huā yín 通常指成色较纯的银子。 明·王佐 《新增格古要论·银》“银出闽 、 浙、两广、云南 、贵州、交阯等处山中,足色成锭者,面有金花,次者绿花,又次者黑花,故谓之花银。”纹银 Wén yín 中国清朝流通货币名称。纹银是用于折算各种成色的金属银的一种记账货币单位,即虚银两,...
古代时期古人用的银子是不是纯银?
1. 中国古代的银子并没有固定的纯度标准,其成色和重量因地区和时期而异,使用时通常需要进行折算。2. 直至明朝,白银才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中国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发行银币,而是直接使用按重量计量的银锭。3. 在《水浒》等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几两银子”便是对白银计量单位的描述。4. 古代中国...
古代银子真的是白花花的吗?真实样子到底是什么?
首先银子分为纹银和私银,纹银其实就是官方发放的,带有纹饰,而且成色和分量是以上面的纹饰为标准,所以基本是属于那种一切以实物为准的,比如说,一枚带有纹饰的官银,上面标的是足十两,虽然这样的银子上秤一看也就七两,不过这样的纹银却能够换足十两甚至更多的散银,所谓散银可不单单指的是那种一...
古时候的银子又没有标注几两,怎么知道是几两银子的?
其实古代银锭有些会标注重量,而不标注标注重量的,使用时都会进行称重和成色辨认,以确定其实际价值。在中国古代使用白银时,大部分时候是以重量计价,而不是铸币形式。而且除了官府铸造的官银之外,还允许银楼、钱庄甚至私人自行铸造银锭。这就造成了实际流通的银锭外形、重量、成色并没有一定的规律。样子各...
古代时候的银子是一块块不规则的银,怎么区分面值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
古代白银真假辨别的方法与秘诀
色泽暗淡者为低成色银,色泽润白柔和为高成色银。如果白银中含有黄铜则带有微黄色,如果白银中含有白铜则带青色。一般地,60%成色的白银光泽暗淡,并带赤乌色,磨去外层有胭红色;80%左右的白银色中含浅红色光泽偏暗;成色85%左右的白银白中带微红。古代对观色极为重视,宋代就有“金紫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