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1:1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3:54
诗人奔赴洛阳
长安和洛阳在很多人眼中就像两兄弟,从西周开始这两个地方就开始''互相扶持''了。从周至唐末里上千年的时间,这两个地方都是帝王建都的首选,而落选者也大多数时候成为了对方的陪都,从整体而言,长安在帝王之中比洛阳更受青睐,洛阳距离长安仅四百多公里,在数百年的时间里目睹着长安作为*中心繁盛景象。
唐朝是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在唐朝建都时洛阳再次落败成为陪都,这次的落选直接导致了长安在*、人才、外交等方面的成就远超洛阳,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洛阳却在整个唐代最值得骄傲的方面——诗词一路上稳稳的站在的长安的头顶,唐朝的诗人对长安的描写数不胜数,究竟洛阳是怎样一举夺魁的呢?
作为国都的长安是文人士子心中实现抱负的圣地,但以*为圆心的创作却总有局限性
1.从诗文看古代文人的''长安情结''
别看唐朝的诗词呈现井喷式的繁荣景象,其实能写一手好诗的人可不多,在没有义务教育的古代,几乎每一个能写诗的人都是为''科举''二字而奋斗的,对于这些人来说长安两个字的分量是谁也无可替代的,即使自诩酒中仙的李白都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
古代长安
''解寄缭绫小字封。探花筵上映春丛。黛眉印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薄红。缏处直应心共紧。砑时兼恐汗先融。帝台春尽还东去。却系裙腰半雪胸''这是韩偓的一首赠诗,诗中似乎是一对伉俪情深的痴情儿女,然而其中''探花筵''三个字却微微泄露了诗人真正的想法。洞房花烛夜的幸福建立在金榜题名的基础之上,他所祝福的不仅是爱情,更多的是爱情背后的男子今后平步青云的人生。
这种想法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纵观所有的长安诗,单纯的风花雪月实在很少,这里的一花一木都与家国情怀、理想抱负有关。哪怕到了''城春草木深''的春日,也有''国破山河在''的故事在给草木浸染上诗人的愁绪。就连著名的豪放派诗人王勃都在长安二字面前难以自持,一句''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写尽了不得意的苦闷。
举头见日却难见长安,这是几乎所有一心报国的文人墨客们的痛,中举的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仕途无望的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天子脚下''这一特殊地位让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点,不仅仅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更是无数悬梁苦读、十年寒窗的学子一展拳脚的地方,也是许多人埋葬梦想的失落之城。
繁华的长安集市
2.唐代诗人对国都的渴望是单一的
不只是唐代诗人,其实无论对于哪个朝代而言,诗人都可以说是当时最有文化的阶级了。在那个''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年代,文人都有一个张良的梦,渴望辅佐君王成就盛世,因而他们对国都的渴望自然不是风花雪月,而是指点江山,从五湖四海向长安汇聚的学子文人们都是怀有梦想的,可比起现在我们天马行空的渴望而言,他们的梦想却几乎是一样的,那就是中举。
中举,然后走进朝堂,得三五知己,携手创建百年盛世。这是每一个学子到长安的最终梦想,有的最终成功了,有的则在这条路上蹉跎了数年甚至十数年都毫无建树。可无论是哪种人,只要身在长安,就还没有放弃自己的仕途,就对长安有着唯一的渴望——朝堂。
洛阳多年的陪都生涯中发展出了不可小觑的文化实力,多样化的发展孕育了繁盛的诗词文化
1.''洛阳''城的情感寄托
洛阳是长安的陪都,是长安以外的第二大*、经济、文化中心。但洛阳也只是一座陪都,这里也有*、有官场浮沉,但比起京城的*、学子云集,这里似乎又多了些友好。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韩愈... ...这些笔走龙蛇的大文豪在仕途失意时都曾到过洛阳,洛阳是长安的替代品,失意的文人和惜败的陪都似乎成了惺惺相惜的伙伴,在这里抒发一腔愁愤不会受到帝王的排挤,有诗有酒作伴的洛阳是无数人派遣内心落寞的自留地。
“洛阳道”
唐诗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意象——''洛阳道''。没错,诗人们爱洛阳的路,这是为什么呢?这条洛阳道可不仅仅是车行人走的一条路,更是一条通向长安的路,或者说通向*的路,''谁知春色朝朝好,二月飞花满江草。一见湖边杨柳风,遥忆青青洛阳道。''
孙逖车马劳顿到一趟洛阳,记忆最深刻的不是牡丹、不是春色,而是春日里的洛阳道,因为这里有无数的人趁着春日奔赴长安,是自然之景所无法比拟的一种欣欣向荣的、属于人的朝气。
2.诗词里的洛阳是繁花似锦的
洛阳是长安的陪都,这是洛阳的不幸,因为它错过了万国来朝的盛景,委委屈屈的在四百里外看着长安的狂欢。洛阳是长安的陪都,这也是洛阳的幸运。作为第二大城,洛阳比长安更加开放,没有严格的宵禁、人们在这里可以狂欢到很晚;没有东坊西市的周正,所以能在''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美景里放声高歌... ...
洛阳的诗词是繁花似锦的,在离开京城却不离开*中心的独特之地,活生生的生活就闯入了诗人眼中,这里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相思,有''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的春色,也有''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的战火。这些景色是长安人无心去看、去想、去写的,这些景色是陪都的''特产'',也是洛阳诗词傲然立于长安诗之上的资本。
奔赴“洛阳”
为何''陪都''洛阳的诗词能够胜过''国都''长安?
1.*风气的薄弱造就文人巧思
为什么说*风气的薄弱能够引发诗词的蓬勃呢?在全唐诗的记载中,长安诗的数量是超越洛阳诗的,可长安太严肃了,这里的生活、风景甚至爱情都与朝堂、宫阙息息相关,长安没有单纯的景色,只有权力堆砌的渴望和失落。''长安''是一种让太多诗人心绪纷乱的情思,这里有庄严周正的城墙,有无数来淘金的外来使者,有举国各地上供的奇珍异宝,但这些也正是压抑诗人们的源头,因为这里没有生活。
洛阳的巧就在其地位的''尴尬'',作为陪都的洛阳从来不会无人问津,这里是*外放最好的去处,洛阳的经济发展甚至要早于长安,也优于长安。甚至从《唐会要》卷七《东都选》还记载了''唐高宗永徽元年''始置两都举……自大历十二年停东都举,是后不置。''的故事,当时这种举荐*的资格本就是一个城市兴旺的最大证明,可见它虽然是第二名,地位却依旧相当重要,因此许多落榜的举子会选择离开长安,来到洛阳''碰碰运气''。
洛阳的生活成本更低一些,生活节奏也可以更加自由一些,这种自由对于诗人是多么重要啊,从压抑不得志的长安''逃''到洛阳的诗人们写的是自己的心意,而非讨帝王喜欢的官样文章,曲水流觞之间抒发的是真情真意,踏青赏景也看得见真正的天地万物、繁花似锦,因而洛阳的诗文在数量上虽然稍逊一筹,但情感、题材、词句等评析诗词的关键之处却远远优于长安。
古代洛阳
2.地理位置的重要更甚长安
虽然洛阳在争夺国都的比赛中落败,但这里可不是什么一文不名的不毛之地,更不是只有牡丹国色的''花瓶'',而是连帝王都舍不得放弃的第二都城
洛阳距离长安四百里,其地理位置却比长安重要的多。大致了解唐朝的城市位置后,我总觉得洛阳在都城之战中只输在一个''闹''字,这里不仅有通往长安的路,还有通往兵家必争之地的太原、通向汴州、连接卫、相、洺、邢四城以及连接襄、荆两地的四条路,这五条官道奠定了洛阳经济中心的地位,几乎大半的物资在转运时都是由洛阳发往长安,哪怕军队来了也要打下洛阳才能直*长安,因此洛阳的兴衰某种程度上才是整个唐朝的兴衰。
比起洛阳,长安实在太''安全''了,只有两条路能到达的长安的确称得上易守难攻,可洛阳的''闹''不是胡闹,而是人间烟火气的热闹,到了唐末则是战火纷飞的喧闹。
洛阳的地理位置图
这里的不安全成就了它极度的热闹,也让它在长安仍旧歌舞升平的时候先一步陷入战火,''鼓吹威夷狄,旌轩溢洛阳'',这是玄宗李隆基的亲笔,也是洛阳的真实写照,诗人们将''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的洛阳和''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的洛阳当做时局的映射,在长安仍安然无恙的时候,用洛阳的兴衰展现了真正的大唐。
小结:
千百年来洛阳更像是帝王的后花园,一旦有更好的地方这里马上就会被抛弃,可它也重要的让人舍不得完全抛弃,这才有了后来百花齐放的洛阳,有了千姿百态的洛阳诗。也许诗词是洛阳在多年陪读生涯里最大的骄傲,也是我们了解洛阳最好的途径。洛阳就像是唐诗构建的诗意空间似的,几经战火,几经起落,却仍然静立那里,等待后人读懂它身后的锦绣文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3:55
你写的基本客观,但对洛阳的定位上明显历史知识不足。洛阳不是陪都,恰恰是盛唐。盛唐从公元650年﹣公元741年共计91年,期间历经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唐玄宗五帝。唐太宗时期就意识到长安作为首都先天不足,一是经济困难,吃饭都难;二是四塞之地,过于蔽塞;三是远离中国统治中心,不能对中国有效管控,所以,在他任上就提出修建洛阳宫,且四次住洛阳办公。唐高宗颁布《建东都诏》移都洛阳,并在洛阳开始了其永徽之治,最后病逝于洛阳紫微宫贞观殿。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则在洛阳登基称帝,大唐文明元年,唐睿宗下诏书亲封洛阳为大唐神都。而女武则天则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在洛阳执政二十年,后病逝于洛阳上阳宫。唐玄宗则出生于洛阳紫微宫,开元盛世从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共计28年,唐玄宗从公元717年都洛至公元736年共计19年,占了绝大多数时间。唐玄宗还都长安后爆发安史之乱,政令不出潼关。你文中也说了,长安是宵禁。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3:55
这是因为洛阳的地理位置更好,经济更加繁荣,百姓人数更多,而且洛阳没有长安的*束缚,创作空间更加宽广。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3:56
因为长安作为大唐的都城,完全是作为*中心出现。诗*多受不到重用,于是他们纷纷离开长安,也就让长安少了很多名篇。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23:56
因为很多诗人对洛阳的印象很好,而且很多唐诗描写了洛阳的美丽风景。因此洛阳才会在唐诗中一举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