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看待中国的高考改革?"的研究报告 3500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9:2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4:15
科举制在中国封建社会推行了近1300年,它所形成的一些传统至今仍以潜在的形式存留于现实之中.当今高考出现了诸多与科举考试相类似的弊端。世界各国的考试制度都存在弊端,而中国的高考制度的缺陷,这些年有目共睹。对于高考制度该怎么改,众说纷纭。其中最为激烈的言论来自于美国迈阿密大学兼职教授《高考在美国》一书的作者黄全愈。这位学者在2003年底投书媒体,称应该“取消高考制度” 。黄在文章中指出,现有的高考制度基本沿袭了传统考试的*。这种*在以考分作为衡量和选拔人才的惟一标准的指挥棒驱使下,使“中国教育离现代教育差距甚大”,所以他主张以“三合一”方案替代现在的入学方案。所谓“三合一”是指----既看高考考分;又看高中平时成绩;还看社会活动、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公益义工、工作经历等。以此三种综合成绩来决定录取与否。
在07年5月的一次“21世纪教育沙龙”上,苏州市副*、苏州大学教授苏永新提出高考制度改革的激进思路----变一次考试为多次考试,比如可以在高二时考一次,高三时再考两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报考学校;大学要分类,分成国立、省立、民办,考试也要分类;大学应有自己的招生自主权利;改变文理分科的局面。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反对废除统一高考招生制度,厦门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的刘海峰教授认为统一高考制度不但承担着一定的选拔、教育功能,还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功能,而这些都是高考利弊多元的复杂性的表现。
而另一方面,从教育部传出的消息,似乎也证明了近期内不可能取消高考。教育部*周济在2004年3月接受采访时谈到,高考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高考本身一定要体现公平性。这位教育*还明确表示“高考是一个很好的制度,我们还要继续加强这个制度。”
二、高考改革是否有必要
1、中国高考改革的历程1。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一直就处于一种改革状态。而从1997年开始,改革有了一个加速的过程。1998年下半年,教育部提出“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科目的基础上,加考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或综合科目中的一门或几门。这种“3+X”方案意在引导中学生在均衡发展的同时能够突出个性与特长,并借此消除中学当中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
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包括一些人性化的措施。2003年,夏季高考时间由传统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据称这是为了消除炎热天气给考生带来的发挥失常的隐患。
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这种自主招生虽然范围相当有限,却预示了高考改革的方向----扩大学校和学生双方面的自由选择权。
2007年广东省实行“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方案。其中,“3”为语文、数学和外语。“文科基础”、“理科基础”全部只考新课标的必修课内容。“X”为选考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等9门学科,任选一科。选考科目X的设置,打破了传统高考统一命题、统一科目的旧框架,学生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理念中所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来选择考试科目。
总结这些年的高考改革,可以看出这样一条思路:高考制度是在朝着分散化、地方化、多样化的方向前进,让学校和学生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选择的自由。
但是,改革带来的新问题也接踵而至。“3+X”尽管使得高考大一统的局面开始改变,但同时也带来了操作纷繁复杂和教学无所适从的问题;而两季高考的*初衷是多给考生一些机会,但是由于春季招考生无论是学校还是专业都不理想,导致考生并不重视;扩大高校自主招生,往往出现进入自主招生范围的考生都是尖子生,最后并不需要降分,而需要降分录取的人却难以进入名单。而广东07年的新高考中容易出现各科试题难度不一,分数难具有可比性。另外, 容易导致竞争小、易得分的科目成为大部分考生的首选,那些自己喜欢、分数不容易拉开的科目极少有人青睐。
2、高考改革势在必行1。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国家的需要是高考最重要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就是用考试成绩进行排除,在确立相应的招生计划基础上根据考生志愿选拔新生。一是成绩,二是志愿,三是招生计划。成绩可以代表考生的能力,志愿可以代表考生的个性,计划则代表着国家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个性发展与 2
国家需要表现出不同的权重。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高考*追求的主要是个
人服从祖国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大于一切,个人应“牺牲”小我,服从“大我”。而在经济繁荣的社会发展阶段,高考*着重要体现的是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个人的才能得到
充分发挥,个人的每一项成就都能成为国家富强的一部分。这样,只要高考*改革恰当,
使高考能充分体现个性与国家需要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向着尊重个人的方向发展,向着有利
于创新人才的选择和培养、有利于人才的成长的方向发展,那么高考就意味着给考生提供更
多的选择机会,让考生有更为充分的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努力使国家需要和个性张扬和谐统一。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其实是教育思想的区别,而不是教育方法上的不同,不能简单地
说“搞面试就是素质教育、搞笔试就是应试教育”,“笔试照样能考出素质来,但考什么、怎
么考很重要,不能过于强调标准答案”。 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就显示出了高考改革的重要性,
高考制度是属于应试教育还是属于素质教育,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思论与及教育
方法。这决定了高考制度的改革方向。总的来说,高考的关键不是存废问题而是如何改革问
题。
目前,素质教育迟滞不前,应试教育势头却依然强劲。不少人认为,高考制度一天不
改,素质教育就一天难以前行,甚至有言论表示“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取消高考”。总的来
说, 高考自身存在弊端,某种程度上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几十年来,我国的高考制度已
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与标准,其最大的特色就是体现了公平性。高考给了全
国考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考生来说,高考更是成为了他们当中不少
人命运的转折点。但不可否认,高考有自身的一些弊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培养模式使得中
小学无奈地推行应试教育,而且从高中、到初中甚至到小学、幼儿园,学生入大学之前的竞
争,波及到了孩子的整个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这就给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推行带来了一定的困
难,从而形成了一种矛盾:高考的初衷是为了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以选拔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如今,高考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素质教育推行的障碍。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上说,高考的
改革都是势在必行的。
三、高考改革之路如何走
高考改革必须是在长远规划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逐渐推进,引起的震荡会比较小,学
生和老师也容易适应,如果一些方案朝令夕改、翻云覆雨的话,会造成中学教学尤其是高中
毕业班的教学无所适从。同其他*一样,高考*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所涉
及的层面是多样的,既有招生制度方面的,也有考试内容方面的,还有题型设计、录取方式
3、方面的,等等,但就其核心要素而言,主要是招生制度。可以这么说,一部新中国高考*的变革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招生制度不断变革的历史。
自1981年以来,高考制度不断改革,成绩显著,但招致的批评也日益增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并不高,且已出现结构性争夺,即考生的目标由能否上大学变成能上什么样的大学,筛选仍然不可避免。高考改革千头万绪,我认为,首先明确改革的目标及方向。
(一)、改革的目标
首先,高考改革要能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受制于考试改革,要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彻底改革考试制度。虽然应试教育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存在升学竞争,但高考导向可以改变竞争方式。充分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便能引导中学教学,推进素质教育。除前面讲到的将考文化与考素质结合起来外,引导中学切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改革高考命题,变知识考试为能力考试。目前的高考试卷充其量只是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远远不够,还应考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预测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发散性思维或创造性思维能力,初步的探究和科研能力,掌握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理科试题应减少繁琐计算,突出考查思维过程或解题过程,评分标准应该是“过程重于结果”。增加问题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应有一定比例试题明确规定要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最简解法,鼓励创造性解题方式。文科试题应避免死记硬背内容,应有发挥余地,允许考生发表不同见解。
其次,要引导中学生科学地学习。高考导向作用除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外,还要引导中学生科学地学习。高考各科命题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不同学科的学习特点,引导和促进学生科学地学习,而不是违背学习规律和扭曲学习特点,误导学生。以此标准要求,高考各科试卷的命题指导思想和题型均存在一定问题,其科学性需要予以重新审视。比如,学习历史是记住大量的时间、地点、事件,还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外语试卷,是过于强调语法、使学习外语的目的异化,还是突出语言的交际功能、学以致用?作文题过于宽泛,*较少,看似提供发挥空间,实则便于考生移花接木。高考各科试卷命题改革势在必行。
最后,高考制度必须保障和促进高考录取公平。公平是高考的灵魂所在。它要求所制定的高考*应体现出对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员尽可能提供公平的机会、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标准。但在实践中人们发现,如果追求绝对公平,效率就会不断下降。因此,在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必须牢牢把握住:不能过分强调公平而大幅度降低效率,也不能过于追求效率而不讲求公平,应当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相互兼顾,协调统一,更好地发挥高考选拔人才的作用。具有公平性和客观性的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量尺,它摒弃了权力、出身和人际关系对选才的干扰,保证了个人凭才学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也正是这种公平性
4、和公正性,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公平竞争的考试制度才能广泛调动人们求学的积极性,才能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进而推动科会发展。毫无疑问,公平理应是高考*制定的核心理念,高考改革则应尽量科学公正。在有利于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这一高考改革的思想主导下,让高校的招生自主权渐趋增大。
2高考公平问题突出体现在招生录取环节的配额制度,重点大学招生本地化倾向致使地区差异拉大,“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面前未能做到人人平等,高考移民现象应运而生。真正解决招生录取公平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高校招生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学生选择学校;二是要形成真正的校际竞争环境。这两个前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具备,所以,在当前条件下如何合理解决重点大学的配额问题就成了一个关键的问题所在。
(二)、改革的方向
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高考改革牵动教育教学体系变革,与其说是高考改革,不如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确保学生具有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课程。把培养目标立足于专业、兴趣、能力的有机结合。突出单项培养,不埋没全项发展。积极创造单科竞争氛围,克服全科全才拼搏的不利人才发展模式,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把人的有限能力用于全才拼搏是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2、加强教育过程,克服只顾教育效果。只有良好的教育过程,才能自然得出良好的教育效果。只重效果,轻视过程,是一种标榜式的非事实的教育。过于重视高考,就是过于追求教育效果。选拔人才关键应放到市场和社会或人才实际需求部门,不要在学生学习发展过程设置过多关卡,这样既浪费学生精力和时间,也浪费大量社会公共财政经费。
3、简化高考强度,增强实训硬度。放宽学生成才路径,保障学生学习过程选择多样化,确保学生学习内容选择自主化,供给市场人才需求多元化和专业化。这才是中国高考改革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4、赋予学生选择高校的权力4。现行的高考制度设计,严格*学生的报考自主权,同一批次的不同高校不能同步录取,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第二志愿不予考虑,从而使填报志愿成为一门学问,一些成绩优秀的考生应填报志愿不当而失去机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以学生为本的制度设计,要求赋予学生更多的报考自主权和对高校的选择权。只有当学生有权选择高校时,才会真正出现高校为吸引优秀生源而改善服务的竞争。
5、实行高考社会化4。为了改变以高考升学率作为高中评价的做法,必须强化高中会考制度,同时实行高考社会化。在通过会考、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之后,学生即与高中脱离。考生到户口所在的派出所或者居委会报考,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也直接发送给考生,将高考结果与高中学校相隔离。这一措施的价值在于,虽然高中仍能够知道毕业生的情况,但地方*却难以按照高考升学率对学校进行精确的排名,从而弱化高考对高中的强硬“指挥”,解脱多数高中校。北京市曾试行过此办法,取得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