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即气”和“一物两体”的宇宙观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4:3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3:29
宇宙的本原是什么?
张载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论的传统,主张气一无论,建立了自己的天地一气的本体论哲学体系。他认为物质性的气是宇宙的本体,但气是无形的,故称太虚,有形有象的万物均为气所构成。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正蒙·太和》,以下引《正蒙》只注篇名)。这里的“太虚”是宇宙时间和空间的总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宇宙时空是无形可见的,它是气的本来状态。
那么,气又是什么呢?
他说:“太虚即气”(《太和》),“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乾称下》)。就是说,宇宙太空充满了物质的气,凡是有形状有形象的具体事物,都是由气构成的。而太虚(天空)并非空无所有,而是气散而未聚时的本来状态。这就明确了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惟一物质实体。气散而未聚时的大虚,也是物质性的,这就是朴素地说明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的思想。
气又怎么生万物呢?
张载认为,气聚则有形生万物,气散则无形而成太虚,但并非无。他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固和融解于水。”其意是讲,气的聚散好像冰在水中的凝固和融解一样,不过是同一物质实体的不同形态的变化,而气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气的变化是暂时的形态。所以气聚力形器,气散为太虚,这是气和万物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气的聚和散,只有幽暗与明显或有形与无形的区别,决不是有与无的区别。气一万殊,这是气的不生不灭。“形聚力物,形溃反原”(《乾称下》)。这就是说,整个大虚就是气,气聚成器为物,物溃又还原为气。这是朴素的物质(气)不灭的命题。这些思想是对唯物论的深化。
气生万物的聚形现象是必然的吗?
张载认为“万物皆有理”,气的聚散和万物的生灭都是必然的,有规律的。他说:“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太和》)又说:“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张子全书》卷一二,《语录》)“理不在人皆在物。”(《张载集》《张子语录》《语录上》)这是讲气与万物的聚散运动的必然性、规律性。而规律(“理”)是客观的,不是取决于人的。这是对唯物论的一大贡献。
大虚之气为什么能生万物呢?
张载在唯物的气一无论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物质世界所以能够运动变化,就在于事物本身包含着正反方面的对立统一,这就辩证地回答了这一命题,提出了“一物两体”和“动必有机”的矛盾发展观。他说:“一物两体,气也。”(《参两》)这里的“两体”指“两端”,即阴与阳两个对立面。具体而言,就是虚实、动静、聚散、清浊、浮沉、升降等,也就是矛盾,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意思。这“两”如果不是一中之两,他们各不相干,也就不能形成对立。“不有两则无一”;“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太和》)。这就是说,作为世界本原的气是一个统一体(“一物”),包含两个部分(“两体”);两部分互相作用溉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使事物变化无穷。他认为只有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才是事物运动的内在根源,“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太和》)“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参两》)这里的“机”指内因。他批判了佛学和理学的外因论,并以天体运行为例,说明日月等天体圆转,并非是神、天理之动因,而是阴阳两体的交互作用的结果。他还提出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即“变言其著,化言其渐。”(《易说》)这里的“著”是突变,“化”是渐变。也就是质变和量变的意思。
张载还把他的气一元说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同他的*理想紧密结合。首先,他在“气本论”中突出了人的根本地位。他说:“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正蒙·乾称》这就是说,人就是天地之心,天地只是放大了的人“体”。人的心就是天地的统帅(“天地之帅”),因此,离开了人,世界既无体又无帅,那就毫无意义了。其次,张载想把天下一切人都统一到一个美妙的社会里,人人相亲相爱,彼此和睦共处。他的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西铭》)这是爱国爱民的可贵思想,也是儒家的“民胞物与”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张载的“太虚即气”和“一物两体”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是比较成熟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他还有两大缺陷。
其一,把精神也说成了物质的气,混淆(xiáo)了物质与意识的界限,给唯心论留下了地盘。例如,他力用物质的阴阳二气说明社会上流行的鬼神迷信现象,这在主观上是可取的,但没有认识到鬼神只是人们头脑中虚构的现象,反而认为灵魂不死是气之屈伸、变化。他说:“气于人,生而不离,死而游散者谓魂。”(《动物》)也就是说,人活着时,气不离人,人死后,气就游散成鬼魂。
其二,把矛盾的对立斗争,看成是必然和解的结局。这种矛盾调和论是背离辩证法的。他说:“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太和》)在他看来,有斗争必有敌对,有敌对必然和而解。这是他的片面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3:29
宇宙的本原是什么?
张载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论的传统,主张气一无论,建立了自己的天地一气的本体论哲学体系。他认为物质性的气是宇宙的本体,但气是无形的,故称太虚,有形有象的万物均为气所构成。他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正蒙·太和》,以下引《正蒙》只注篇名)。这里的“太虚”是宇宙时间和空间的总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宇宙时空是无形可见的,它是气的本来状态。
那么,气又是什么呢?
他说:“太虚即气”(《太和》),“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乾称下》)。就是说,宇宙太空充满了物质的气,凡是有形状有形象的具体事物,都是由气构成的。而太虚(天空)并非空无所有,而是气散而未聚时的本来状态。这就明确了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惟一物质实体。气散而未聚时的大虚,也是物质性的,这就是朴素地说明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的思想。
气又怎么生万物呢?
张载认为,气聚则有形生万物,气散则无形而成太虚,但并非无。他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固和融解于水。”其意是讲,气的聚散好像冰在水中的凝固和融解一样,不过是同一物质实体的不同形态的变化,而气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气的变化是暂时的形态。所以气聚力形器,气散为太虚,这是气和万物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气的聚和散,只有幽暗与明显或有形与无形的区别,决不是有与无的区别。气一万殊,这是气的不生不灭。“形聚力物,形溃反原”(《乾称下》)。这就是说,整个大虚就是气,气聚成器为物,物溃又还原为气。这是朴素的物质(气)不灭的命题。这些思想是对唯物论的深化。
气生万物的聚形现象是必然的吗?
张载认为“万物皆有理”,气的聚散和万物的生灭都是必然的,有规律的。他说:“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太和》)又说:“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张子全书》卷一二,《语录》)“理不在人皆在物。”(《张载集》《张子语录》《语录上》)这是讲气与万物的聚散运动的必然性、规律性。而规律(“理”)是客观的,不是取决于人的。这是对唯物论的一大贡献。
大虚之气为什么能生万物呢?
张载在唯物的气一无论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物质世界所以能够运动变化,就在于事物本身包含着正反方面的对立统一,这就辩证地回答了这一命题,提出了“一物两体”和“动必有机”的矛盾发展观。他说:“一物两体,气也。”(《参两》)这里的“两体”指“两端”,即阴与阳两个对立面。具体而言,就是虚实、动静、聚散、清浊、浮沉、升降等,也就是矛盾,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意思。这“两”如果不是一中之两,他们各不相干,也就不能形成对立。“不有两则无一”;“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太和》)。这就是说,作为世界本原的气是一个统一体(“一物”),包含两个部分(“两体”);两部分互相作用溉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使事物变化无穷。他认为只有对立面的交互作用,才是事物运动的内在根源,“天地变化,二端而已。”(《太和》)“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非自外也。”(《参两》)这里的“机”指内因。他批判了佛学和理学的外因论,并以天体运行为例,说明日月等天体圆转,并非是神、天理之动因,而是阴阳两体的交互作用的结果。他还提出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即“变言其著,化言其渐。”(《易说》)这里的“著”是突变,“化”是渐变。也就是质变和量变的意思。
张载还把他的气一元说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同他的*理想紧密结合。首先,他在“气本论”中突出了人的根本地位。他说:“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正蒙·乾称》这就是说,人就是天地之心,天地只是放大了的人“体”。人的心就是天地的统帅(“天地之帅”),因此,离开了人,世界既无体又无帅,那就毫无意义了。其次,张载想把天下一切人都统一到一个美妙的社会里,人人相亲相爱,彼此和睦共处。他的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西铭》)这是爱国爱民的可贵思想,也是儒家的“民胞物与”的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张载的“太虚即气”和“一物两体”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中是比较成熟的,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他还有两大缺陷。
其一,把精神也说成了物质的气,混淆(xiáo)了物质与意识的界限,给唯心论留下了地盘。例如,他力用物质的阴阳二气说明社会上流行的鬼神迷信现象,这在主观上是可取的,但没有认识到鬼神只是人们头脑中虚构的现象,反而认为灵魂不死是气之屈伸、变化。他说:“气于人,生而不离,死而游散者谓魂。”(《动物》)也就是说,人活着时,气不离人,人死后,气就游散成鬼魂。
其二,把矛盾的对立斗争,看成是必然和解的结局。这种矛盾调和论是背离辩证法的。他说:“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太和》)在他看来,有斗争必有敌对,有敌对必然和而解。这是他的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