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四十不惑,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2:08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03
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
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
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
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
“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重要性,行权者不惑也。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0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十不惑在古汉语中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惑:是改变的意思。四十不惑是指到了40岁后,你应该明白自己要做的事,并不要改变。从三十到四十,人们就从“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这应当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 “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04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
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
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
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
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
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
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
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
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
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
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
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
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
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
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
“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
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
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
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
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
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
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
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
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
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
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
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三十而立:三十岁时,人当自立,这个立,原意是立身的意思,所谓立身,就是丈夫有栖身之所,有所业。而不是立志的意思!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应该业有所成,不会因为无业尔所困惑,并对人生或者事业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五十天命: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机运已经了解清楚,知道了生命的真谛。。
六十知耳顺:人到了六十岁,在孔子看来,耳顺之年应该是不远游,万事由之的时候,因此,不会因为很多尘事纷扰不休而觉得心有所役。同时,学就知名 “ 所从知天命至耳顺,学就知明,成圣之验也。未五十、六十之时,未能知天命、至耳顺也,则谓之“且”矣。”
七十随心所欲:经历知命。耳顺后,学业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说到了成圣德地步,自然随心所欲。
孔子所说的话,其实是从学业和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来说的,今人赋予它很多其他的意义!也算是发扬光大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05
这是孔子说自己的,三十岁的时候,已经立定志向,到四十岁的时候对于仁道已经没有什么迷惑和疑难的地方了,也就是对于自己的人生大道看的非常清晰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03
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
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
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
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
“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重要性,行权者不惑也。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03
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
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
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
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
“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呵呵,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但好理解“行权”重要性,行权者不惑也。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0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十不惑在古汉语中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惑:是改变的意思。四十不惑是指到了40岁后,你应该明白自己要做的事,并不要改变。从三十到四十,人们就从“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这应当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 “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04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
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
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
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
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
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
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
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
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
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
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
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
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
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
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
“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
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
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
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
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
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
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
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
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
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
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
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三十而立:三十岁时,人当自立,这个立,原意是立身的意思,所谓立身,就是丈夫有栖身之所,有所业。而不是立志的意思!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应该业有所成,不会因为无业尔所困惑,并对人生或者事业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五十天命: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机运已经了解清楚,知道了生命的真谛。。
六十知耳顺:人到了六十岁,在孔子看来,耳顺之年应该是不远游,万事由之的时候,因此,不会因为很多尘事纷扰不休而觉得心有所役。同时,学就知名 “ 所从知天命至耳顺,学就知明,成圣之验也。未五十、六十之时,未能知天命、至耳顺也,则谓之“且”矣。”
七十随心所欲:经历知命。耳顺后,学业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说到了成圣德地步,自然随心所欲。
孔子所说的话,其实是从学业和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来说的,今人赋予它很多其他的意义!也算是发扬光大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0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十不惑在古汉语中是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惑:是改变的意思。四十不惑是指到了40岁后,你应该明白自己要做的事,并不要改变。从三十到四十,人们就从“而立”之年步入了孔夫子所说的“不惑”之年。这应当是人生最好的一段时光。
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 “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 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
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表面心不在焉,内心精明了得,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如何制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05
这是孔子说自己的,三十岁的时候,已经立定志向,到四十岁的时候对于仁道已经没有什么迷惑和疑难的地方了,也就是对于自己的人生大道看的非常清晰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04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
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
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
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
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
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
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
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
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
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
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
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
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
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
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
“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
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
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
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
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
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
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
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
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
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
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
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三十而立:三十岁时,人当自立,这个立,原意是立身的意思,所谓立身,就是丈夫有栖身之所,有所业。而不是立志的意思!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应该业有所成,不会因为无业尔所困惑,并对人生或者事业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五十天命: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人生之中的机运已经了解清楚,知道了生命的真谛。。
六十知耳顺:人到了六十岁,在孔子看来,耳顺之年应该是不远游,万事由之的时候,因此,不会因为很多尘事纷扰不休而觉得心有所役。同时,学就知名 “ 所从知天命至耳顺,学就知明,成圣之验也。未五十、六十之时,未能知天命、至耳顺也,则谓之“且”矣。”
七十随心所欲:经历知命。耳顺后,学业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说到了成圣德地步,自然随心所欲。
孔子所说的话,其实是从学业和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来说的,今人赋予它很多其他的意义!也算是发扬光大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05
这是孔子说自己的,三十岁的时候,已经立定志向,到四十岁的时候对于仁道已经没有什么迷惑和疑难的地方了,也就是对于自己的人生大道看的非常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