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9:52
共7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11:01
“大湖”指的是生态之湖、人文之湖、融合之湖。
“名城”指的是“六个城”;分别是经济繁荣的实力之城、人才集聚的智慧之城、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全民参与的创业之城、文化浓郁的魅力之城、和谐美好的幸福之城。
“创新”指的合肥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文化和创新资源,全面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高地”指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就是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吸引更多战略资源、营造更优发展环境、拥有更新*机制、赢得更好发展先机的“集聚地”。
合肥,安徽省省会,居皖之中,地处江淮之间,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发源于此而得名,是正在建设中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是皖江示范区、合肥经济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是“全国文明城市”。
现辖肥东、肥西、长丰、庐江4个县和县级巢湖市(代管),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4大开发区。全市1.1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9万;城市建成区面积416平方公里,建成区常住人口409万。
扩展资料:
合肥历史文化悠久:
巢湖流域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约4000多年。合肥这座城市已有2200多年历史,素有“江南唇齿、淮右襟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
“合肥”之名,最早出现在大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东汉刘秀升合肥为侯国,三国时为扬州治所。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
人文底蕴深厚,楚汉相争时期*家范增、三国名将周瑜、宋代名臣包拯、晚清重臣李鸿章、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爱国将领冯玉祥、“和平将军”张治中、人民*上将李克农、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等,都是合肥人。
合肥区位条件优越:
承东启西、连南接北,靠山抱湖、临江近海。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基本涵盖中国东、中部7省1市、近5亿人口,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消费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交通便捷,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际机场、内河航运等多式运输于一体,是建设中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合肥高铁南站与上海虹桥站、南京南站和杭州东站组成“华东四大铁路枢纽站”,随着该站的开通,合肥逐步形成“一横两纵四射”“米”字形的高铁路网布局,3小时内可通达国内诸多重要城市。
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运营,合肥迈入地铁时代。4E级新桥国际机场设计年吞吐能力1200万人次,1500吨级货轮可从合肥新港通江达海,开通了新亚欧*桥国际货运班列。
合肥科教资源丰富:
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市,也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微型电子计算机及世界第一台VCD、仿生洗衣机、变容式冰箱等均诞生于合肥。
现有中科大等高校60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电科38所等*驻肥科研机构13家,各类研发机构959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试验室150个、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进入“千人计划”的海归人才225人,在肥工作的两院院士86名,各类科技人员70多万。英国《自然》杂志报告评价,合肥基础科研实力位居中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2017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现在,合肥正在大力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工程院、合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中国农科院食品创新研究院、安大绿色发展研究院、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热物理所合肥先进能源装备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迈进。
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国家半导体照明应用工程试点城市、国家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试点、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等。
合肥产业特色鲜明:
现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拥有家电、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等一大批重点产业,是全国最大的家电城,全国最大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之一,全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全系列汽车生产基地,拥有江淮、安凯、长安等知名自主汽车品牌。
近年来,新型平板显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爆发式增长,确立在全国先发优势,集成电路、燃气轮机、生物医药、高端医疗与装备、智能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产业加快推进,正在形成新的突破。
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685亿元、增长13.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00亿元、增长12%,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186家,主要创新指标稳居全国省会城市“十强”。
合肥充满开放活力:
大力弘扬“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先后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往来,与美国哥伦布等国外多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
目前,已有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在肥投资发展,其中境外世界500强企业40家。已建或正在建设“四港”(水运港、国际内陆港、航空港、跨境电子商务港)、“三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一中心”(对外劳务合作服务中心)等八大对外开放平台,推动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西延入欧、国际货运航班直达欧美。
深度参与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积极参加长三角大通关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发展,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不断提升产业承接、市场融合、*接轨以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努力打造对内对外开放新高地。
合肥环境宜居宜业:
合肥坐拥八百里烟波浩渺的巢湖,城湖共生、产城一体、生态宜居,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和“国家森林城市”,多次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人均公共绿地13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6.8%,是全国唯一城区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
2014年7月,巢湖流域获批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近年来,持续开展“效能*”,被评为“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是*表彰的“全国创业先进城市”,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多次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三次捧得“长安杯”。
“十二五”以来,在安徽*、省*坚强领导下,合肥市加快“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在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征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文明城市”“幸福城市”“创新城市”“森林城市”“平安城市”的美誉度不断提升。
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合肥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大多从“十五”末的第17位、18位,提升至前10位,或接近前10位。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74.3亿元,增长9.8%;完成财政收入1114.11亿元,增长11.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4.85亿元,增长7.6%;规上工业增加值2269.13亿元,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6501.17亿元,增长1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5.70亿元,增长12%。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合肥市将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树立新标杆、谋求新跨越,努力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落实五大发展行动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努力在全国提前、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资料:南方网-合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12:19
大湖名城:
合肥,因水得名,因水而兴。这也是国内外许多城市能够发展好的共有特点。合肥是全国唯一独立怀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并可通江达海。2011年,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巢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关于“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构想,“大湖与名城共生”的理念,自那时起已经渐入人心。
创新高地:
创新,是建设“大湖名城”最重要的引擎、不竭动力和永恒主题,需要把合肥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文化和创新资源,全面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高地,既是标杆和水准的生动展示,又是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执着追求。
1982年,合肥被确定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十二五”以来,合肥自主创新主要指标全部进入省会城市“十强”: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1%,居省会城市第3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居第4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居第7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居第7位;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44.46亿元,增长19.9%,居第8位。
创新引领之下,合肥经济发展后劲很足。据统计,1978年至2017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由12.58亿元增至7213.45亿元,财政收入由3.69亿元增至1251.15亿元。
扩展资料:
合肥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淮之间,环抱巢湖, 总面积11445.1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70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下辖4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设有4个开发区 ,城市建成区面积428平方公里 。
合肥境内有丘陵岗地、低山残丘、低洼平原三种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属于*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湖名城
人民网-合肥:创新之风正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13:53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地处合肥,因水得名,因水而兴。这也是国内外许多城市能够发展好的共有特点。合肥是全国唯一独立怀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并可通江达海。
2011年,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巢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关于“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构想,“大湖与名城共生”的理念,自那时起已经渐入人心。‘名城’绝不是泛泛的,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就是要建设好‘六个城’。”*常委、**吴存荣对“名城”进行了定位。
“六个城”,即经济繁荣的实力之城、人才集聚的智慧之城、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全民参与的创业之城、文化浓郁的魅力之城、和谐美好的幸福之城。创新,是建设“大湖名城”最重要的引擎、不竭动力和永恒主题,需要把合肥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文化和创新资源,全面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高地,既是标杆和水准的生动展示,又是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执着追求。吴存荣说,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就是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吸引更多战略资源、营造更优发展环境、拥有更新*机制、赢得更好发展先机的“集聚地”。
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中国的花园城市,科教之城。
合肥―中国四大科教之城之一,国家级实验室就有12个,仅次于首都北京。
合肥―有两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比较著名的有逍遥津遗址,包公祠,李鸿章故居等。
最后,我们要深层的去剖析合肥这座城市,在这些光鲜的外衣之下,合肥究竟是怎样一座城市呢?
省内民众有一个说法:合肥―集全省之力,肥省会一城。
我认为这说法,不是空穴来风。拿江苏省的十三妹宿迁市的GDP放到安徽省能排到前三,这是什么样的差距,我想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安徽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文化大省、资源大省……为何除合肥之外,其他15个兄弟城市存在感特别低?特别是皖北兄弟城市更是被别人称为贫穷的代表?拿宿州市来说,宿州四县一区,其中四个县均为国家贫困县。那么安徽省是不是集全省之力发展合肥了呢?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是我敢确定的是,安徽是大力发展合肥,重点发展合肥,优先发展合肥。
那么合肥在安徽的百般宠爱之下究竟发展的如何呢?前面我们也讲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花园城市,科教之都……这些都是合肥的城市名片。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名片背后的合肥。(简单介绍)
首先交通:合肥城市道路规划不合理,像金寨路这样的主干道,在上下班的时候也基本处于瘫痪状态。虽然截止到2017年合肥已经开通两条轨道交通(地铁),但是依然无法彻底缓解交通拥堵的状况。
房价:合肥房价是安徽房价之最,在长三角城市圈中处于苏州和无锡之间,而且远高于无锡,仅次于苏州。但是我们要知道江苏的苏锡常是准一线城市的标准,而合肥虽为省会,却是二三线城市的标准,无论从工资水平,还是从生活消费水平来说,合肥的房价严重失调。
消费:我2012年去过合肥,在合肥大学城那边(合工大新校区)。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就普通理发店,理个发,我记得好像是20,一碗淮南牛肉汤10块,小旅馆一晚80。要知道,这是五年前学生消费的地方,还不是市里商业中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湖名城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15:45
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地处合肥,因水得名,因水而兴。这也是国内外许多城市能够发展好的共有特点。合肥是全国唯一独立怀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并可通江达海。
2011年,巢湖市行政区划调整,巢湖成为合肥市的内湖,关于“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构想,“大湖与名城共生”的理念,自那时起已经渐入人心。
‘名城’绝不是泛泛的,而是有实实在在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就是要建设好‘六个城’。”*常委、**吴存荣对“名城”进行了定位。
“六个城”,即经济繁荣的实力之城、人才集聚的智慧之城、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全民参与的创业之城、文化浓郁的魅力之城、和谐美好的幸福之城。
创新,是建设“大湖名城”最重要的引擎、不竭动力和永恒主题,需要把合肥创新精神、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文化和创新资源,全面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高地,既是标杆和水准的生动展示,又是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执着追求。吴存荣说,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就是能够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吸引更多战略资源、营造更优发展环境、拥有更新*机制、赢得更好发展先机的“集聚地”。
合肥,简称庐或合,古称庐州、庐阳,是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 [1]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17:53
[合肥名片】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20:17
好像在我们学校搞过音乐会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4 22:59
老王卖瓜这个道理你们应该都明白吧!把合肥说的这么好,我只能呵呵了,高消费,高房价,高拥堵,,作为省会城市,还只能算得上二线三线城市,都无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