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现状及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5:2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9:50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
春节 路神生日 元宵节 春龙节(龙抬头) 寒食节 清明节
立夏节 端午节 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火把节 七夕 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 地藏节 中秋节重阳节
祭祖节 冬节 阔时节 腊八节 小年 除夕
而中国人常过节日有: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 七夕 中元节中秋节 重阳节
可能大家都不了解像路神生日、翻经节之类的节日,我也是上网才了解到的。咱们不说这几个陌生而又不常过的节日,就说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 等等这样常过的节日如今的现状。
作为80后的我,我已经对这些节日的来历以及真正的意义非常模糊了。小时候课本上可能提到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忘的差不多了。现在我还能知道哪天过什么节日,一般都是父母的提醒。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爷爷奶奶对待传统节日的态度非常注重,一般都是自己包饺子,包粽子。到了父母过节日的时候,一般都是去买,很少自己动手做。如果等到了父母这辈人都不在了的时候,这些传统节日是否能传承下去?!有人就说了“日历上不是表明了吗?电视台不也到节日就提醒吗?中国的文化传统谁也抢不去!”我要说的是---现在的年轻人能有几个常看日历的?!光有提醒而没有人过的节日那还叫节日吗?!光有人知道,而没有节日气氛的节日,意义何在?!
还有就是咱们的端午节就被韩国注册了,到这时中国人才反思要保护咱们的节日,保护咱们的文化遗产。既然是没人重视的节日,没人过的节日,没人传承下去的节日,还不如给别人,让别人替咱们传承下去,但是这样咱们不觉得可悲吗?!韩国抢夺咱们的节日,抢夺咱们的文化遗产固然可耻,但是咱们就不反思这是怎么造成的吗??
在现代年轻人所认识的节日中,情人节和圣诞节比咱们的端午节和中秋节都重要的多。都认为这些外国节非常时尚,非常浪漫。就连春节的意义与节日气氛都大不如前,认为中国传统的节日已经落伍,过的没意思,但这是如何造成的呢???是被强势文化浸染之后造成的,也是被年轻人盲目崇拜“洋节”和商家利益驱使所造成的,更是被*的忽视造成的。
现在的“洋节”比咱们的传统节日都要热闹,其中年轻人是主导群体。另一方面,当看到有利可图的时候,这时商家又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千方百计的大力宣传,以招揽生意。但是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没有节日气氛不说,年轻人也不“感冒”,父母一辈的人也不在乎了,*也不宣传,不管了。这时商家又为了利益,想方设法把这个节日利益最大化,就出现了把七夕节说成中国的情人节之类的说法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这就说明了中国传统节日所面临的问题,商家这样做不是在宣传中国传统节日,而是把中国传统节日*入了死角。
我们要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把我们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如果连自己的传统节日都保护不了,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断代了,那么中国人将会失去很多,那将是中国人的悲哀,我们千万不要数典忘祖。
要保护咱们的传统节日,就得先靠*的作用。虽说过节的是老百姓,但是*在这里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自从韩国抢占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事件发生后,才引起了*的关注与反思,当然反思的也应该有咱们老百姓。还有就是传统节日日期的不确定性,因为传统节日走的是农历,这就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造成了不小的障碍。现在*也做出了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而春节的假期缩短了。这样的方案是提高了这些传统节日的关注度,但是也没必要削减大家对春节假期的热情,有点拆东墙补西墙的感觉。
还有就是*为什么不在以前就加大对节日的重视度,非得等到自己的节日被人抢了才恍然大悟,这说明了*和现在的中国人,在对待任何事情上的预见性和预防意识太差。也希望商家能凭点良心,别再为了钱就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比喻成外国某个相似的节日,那样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另一种伤害,还是要加强宣传一下自主的文化节日。这里面教育机构和父母一辈的人在传统节日与文化这方面,更应该加强对学生或子女的教育与讲解。现在的年轻人也应该多多的了解节日的来历与意义,真正的对它感兴趣,不是“洋节”就比咱们传统节日来的浪漫,来的温馨。总体来说,我觉得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更据故事性。
保护咱们的传统节日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与支持,不是单靠*或单靠老百姓就能保护得了的,也希望现在包括我在内的年轻人能像知道自己是龙的传人一样,来了解并保护咱们的传统文化和节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节日,咱们要秉承好的方面,祛除不良影响的方面(要在不破坏原汁原味的情况下)。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去骂韩国有多么无耻(虽然韩国很,相当以及非常无耻),而是真正的了解自己的传统节日和自己的历史文化,并去保护它,因为这样才是当务之急,也是最有意义的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9:50
一、深入挖掘、准确阐释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首个子课题《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负责人:王文章、李荣启)指出,弘扬传统节日,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深入挖掘、准确阐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广大民众了解传统节日的源流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唤起国人参与节庆活动的热情,并形成守护精神家园的文化自觉,使中国传统节日成为展示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成为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渠道。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厚重多彩,主要体现在:
——中国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缩影,是先人追求天人和谐的产物。以自然节气的规律性变化为依托的中国传统节日,充分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节律,顺应自然时序,感悟天、地、人“三才”的贯通一气,追求和升华“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从时序安排上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文化链”。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系统,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物质文化层面。它们交互作用、彼此依托,构成中国节庆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写照,蕴涵着中华传统美德。如热爱生命、追求健康的人本精神;敬祖孝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刚健有为的自强精神;弘扬正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贵和尚美、团结和睦的心理追求等。
——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情感的凝结,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深深融入历代人的日常生活,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推动着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也促进着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传统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应该用怎样的节日符号与仪式、节日载体与形式来呈现
在当今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元以及城镇化、现代化、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的大语境下,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节日符号与仪式、节日的载体与形式吸引更广大的民众积极参与,过好我们的传统节日,成为当下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关键之所在。在课题总负责人提议下,课题组与中国文化报社于2011年初在京召开“节日符号与仪式:弘扬传统节日”高层次专家学者专题学术研讨会,对此作了集中探讨。《专家学者关于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探讨》(执笔:李新风)即是有关此次研讨会讨论情况的综述概括;《青年学生接受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当代现状与对策报告》(负责人:耿波)、《传统节日新形式、新载体情况的调研及对策研究》(负责人:李荣启)等子课题,对此问题作了专门调研。调研结果表明:
——应密切关注传统节日的象征符号与礼仪、仪式的传承与变迁,将其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与这些精神文化内涵呈现出来的节日符号、仪式的外在形式、物化载体这内外两个方面视为一个整体予以通盘考虑。
——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与仪式,既要重视对其各种传统符号与仪式的正确认知与传承,也要提倡各种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节日符号与仪式的现代转换与新的创造,以适应时代需要。
——应充分认识中国各个重要传统节日都有其丰富复杂的文化元素和象征符号体系,也有其复杂的礼仪与仪式,绝不是简单化地用某一种象征符号所能代表的。但这并不妨碍*有关部门组织有关节日代表性符号、仪式的标识设计大赛、评选、发布之类的节日文化活动,来营造节日气氛,丰富节日精神文化生活。这种节日符号、仪式的标识,可以不限于一种、两种,而是可以由多种或多组组合构成。
——关于节日的载体与形式,今天,我们应密切关注在新的历史阶段、历史时期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丰富多彩、形形色色的传统节日新载体、新形式。这些传统节日的新载体、新形式,既不失传统节日精神文化的文脉,又植根于当代人的现代生活土壤,与现代人的传播媒介相结合,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生活节奏相协调,它的发生并为人们所接受,有其必然性,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究、引导,合理开发、应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9:51
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现状
对于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国人应该要用一种衡量的态度去对待。
所谓传统文化,无疑是从古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但是并非传承久了的东西就适合发展如此迅速的现代,作为现代人既要传承它也要发扬它,却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去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到近代却陷入了深深的文化危机,在寻求解决民族危机的同时,人们也从文化上寻找和选择中国文化的发展模式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精神。中国虽然有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有着辉煌的历法制度与科学著作,但是我们没有传统而且系统的科学精神,这一些发明都是在生产生活中为了适应需要而制造出来的,带有被动性和宗教性。究其原因,中国传统中关心的是人伦和社会,而不是自然界,对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也只是局限在为了更好地维护帝王的统治,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平稳
取精华:
强烈的道德色彩,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宗教设施,无一不是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积极作用表现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
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中庸之道,中和”思想突出强调了两个侧面:一是”中”,即把握事物的量的准确性;二是”和”,即不同因素、不同方面的合理组合、对立统一。